清代陕西画家温仪题画诗赏析
2019-09-10孙亚男
孙亚男
[摘 要]温仪是清代康熙中期至乾隆初期的一位颇有名气的画家,同时精工书法、擅长诗作,艺术造诣颇有可观。温仪的题画诗注重诗风与画风的谐和,将绘画的经验和审美融入到诗歌创作中来,凸显了作为画家出身的文人所作题画诗的独特性。
[关键词]题画诗;温仪;画家;陕西
[中图分类号] I207.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649(2019)01-0051-03
Appreciation of Wenyis Painting Poem in Shaanxi Painter in the Qing Dynasty
Sun Yanan
(Shando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Jinan 250002)
Abstract: Wenyi was a well-known painter from the middle of the Kangxi period to the early Qianlong period. At the same time, Seiko calligraphy, good at poetry, and artistic attainments were quite impressive. Wenyi's inscription poetry pays attention to the harmony between poetry style and style, and integrates the experience and aesthetics of painting into the creation of poetry, highlighting the uniqueness of the poems written by the literati who are born as painters.
Key word: Painting poem;Wenyi;Painter;Shaanxi
温仪,字可象,号纪堂,陕西三原人。其生活年代大致在17世纪中后叶至18世纪中叶,即清代康熙中期至乾隆初期。温仪为康熙五十二年癸巳恩科进士,先授武英殿纂修、候补内阁中书,参与了康熙《万寿盛典》的编纂,后历任进贤知县、保定知府、霸昌道道台兼直隶按察司副使,雍正四年因事降为兵部武选司员外郎,雍正十三年致仕后回到家乡三原讲学授徒。温仪在艺术方面造诣深厚,精于书画,尤其工于山水画,是清代中期颇有名气的画家,曾师从于王原祁,为王原祁的代笔画家之一。今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收藏有温仪的七幅画作:《秋色山林飞瀑图》《林壑山屋图》《墨笔山林图》《夏日山林图》《仿北苑山水图》《仿巨然秋山图》《仿一峰老人秋山圖》。这些作品的构图相似,大多是远景为高大重叠的山峦,山中林木葱郁,掩映着几楹茅舍,或有山涧飞瀑,或有林间小道;近景为坡石、树木、房屋等。笔法细腻,画面工整清丽,意境幽寂深远,气势宏大。
根据《(乾隆)三原县志》卷十八《著述志》的记载,温仪著有《燕游稿》《楼贤录》两部著作,但今已俱不可考。温仪现存的作品总计有诗歌一百六十六题二百一十三首,题跋五则,文章三篇,楹帖一则,其中《纪堂遗稿》收录了二百一十首诗歌。温仪的诗歌尽管就数量而言不算太多,但其中内容十分广泛,题材更是多种多样,有山水诗、赠别诗、题画诗、应制诗,也有少量怀古诗、寓言诗、咏物诗等等。内容上,不空谈、不矫揉造作,感情丰富而真挚,有对山水美景的欣赏和喜爱,有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有壮志难酬的郁闷和不平,也有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在艺术方面,这些诗歌也具有鲜明的特色:诗风温柔敦厚,体现出康乾盛世的繁盛气象;意境清新舒朗,尤其是山水诗,常常有中国画的境界;语言凝炼含蓄,对仗精工,韵味十足;长于用典,使诗歌典雅而意趣横生。其中的题画诗四十五首,精巧可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题画诗即诗人根据画作的内容而创作的诗歌,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题画诗是观画者面对绘画有所感思而赋,一般不题在画面上,可以脱离画作而独立存在;狭义的题画诗是直接题写在画面上的诗歌,可以是画家自己所题,也可以是观画者所题,诗与画构成一个审美的统一体,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温仪的题画诗多属前者,即广义的题画诗。
温仪的题画诗大部分是以山水画为题写对象,这与他个人的志趣爱好相关。温仪作为山水画家,对画作的空间构图、表现手法等都有着比一般诗人更为专业的理解,因此他的题画诗善于抓住画作精髓,展现其神韵与灵气,绘声摹形,皆有意趣。
在温仪的题画鉴赏类型的诗作中,有几首是专门题咏名家名画的诗作。如《题荷净纳凉图》,《荷净纳凉图》就是清代画家袁江的作品。袁江,字文涛,江都人,善画山水楼阁,雍正时以画供奉内廷。这幅画中林木葱郁,溪水蜿蜒,近处荷叶连缀成片,游人乘小船流连于湖边树荫下,远处山峦如黛,清爽明丽。这首题画诗写道:
渌水远飞尘,红妆晃日新。垂房丝雾列,结盖倏云屯。清光可望不可即,芳蔼袭人远益逼。苦心爱者意有余,少陵涟溪同胸臆。君不见华岳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请君置身千仞上,更满平生看花缘。
在诗中,温仪对画面重新建构,略过树木、溪水、远山等景物,直接将表现的重点放在了荷叶上。饱满的莲蓬垂荡在湖面上方氤氲的水雾中,盈盈荷叶在雾气的润泽下更加青翠,远远看去像绿云堆积。这美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荷叶的清香愈远益清。画家笔下的画面是静止的,但诗人笔下的诗句赋予了画面动感,将一幅生动的荷叶荷香图幻化在人们的想象里,使读者如临画境,仿佛真切地感受到了水中青荷的清凉与芬芳。接着,温仪以夸张的手法,展现了一幅荷花开放后的景象。画是静止的物象,在画中,画家只能描绘此刻之景,而在诗中,诗人不仅能展现此刻,还能追溯过去或者想象未来,使凝滞的画面有了时间的流动,让方寸天地真正变成了立体可感的世界。温仪此诗洗尽铅华,用清新的语言,既写出了荷的形态,更传达出了荷的神韵。通过对荷的描绘,也提升了整幅《荷净纳凉图》的意蕴。
再如《疏林远岫》为明朝画家董其昌的一幅山水画。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董其昌于崇祯六年(1633)创作此画赠给故友袁可立。画面隽爽淡雅,近处林石迂折,远处一峰耸峙,群山起伏。温仪的题画诗《疏林远岫》写道:
疏林映长江,林际疑无路。远岫接天青,丹梯不可度。隔岸见人家,苍茫迷烟雾。孤亭水中央,俯仰穷一顾。清风入虚檐,红日照古渡。无人访幽踪,白云自来去。
诗句以白描手法诠释画中之景。首四句先勾勒全境:萧疏的树木与嶙峋的山石错落有致,俱临江而立,苍茫寂静;江的对岸是层叠的群山,一抹黛绿遥接天际,又有孤峰高耸入云,平缓中见奇险。山岚缭绕中有房屋若隐若现,宛如仙境,山下还有孤亭独立水中央。只是虽有房屋和孤亭,却并不见人,衬得这环境更加静谧空灵,不禁令人想起“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古句,意境颇有相似处。随即诗人笔锋一转,从静态之景、画中之境转到了动态之景、画外之韵上,“入”、“照”二字虽是平常词语,却点出了此景中的生机与动感,为整幅景象增添了灵气。虽然没有人迹,但整幅景象中仍不乏生命的律动感。一静一动,交替行文,相映成趣。末尾则上升到了诗人对画境的深刻体验中。通过前面的描绘,已经渲染出一幅苍茫空寂的山水景色图。这山水不是孤绝红尘的山水,而是尘世中的一方净土,是动中的静,同时这静中又蕴藏着动。在这样一片物我两静的幽远境界中,“自来去”的不仅是白云,更是观者的内心。
除山水风景外,温仪题画诗中也不乏对其他题材画作的吟咏。如《题常敏公雪天射猎图二首》:
黄云白雪满西山,万里承恩天上还。射虎争夸身手健,封侯须到玉门关。
缓带轻裘罢射雕,平原雪霁马蹄骄。遥知更画麒麟像,会有殊勋答圣朝。
一反其诗作清丽明朗的风格,用“黄云”、“白雪”等冷寂苍凉的景物,渲染出萧杀寂寥的塞外风光,既是摹写画景,也是为画中人物的活动营造氛围。“缓带轻裘”、“马蹄骄”等,刻画出一位刚刚射猎归来,身手矫健、刚劲骁勇的武士形象。“遥知”句,温仪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了武士急于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又如《题李随斋观海图》:
破浪春风万里流,知君怀抱迥无俦。荡胸云气生鹏翼,放眼烟光入蜃楼。
便欲浮槎通汉渚,还思飞佩过瀛洲。何当晞发临朝日,乘跷重来惬壮游。
此诗没有白描画面,而是站在画家的立场上抒写其胸襟抱负。那壮阔的波涛表面上是眼中所观的海,实际上是观海者的凌云壮志。这三首诗中也寄寓了温仪自身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理想。
此外还有题人物肖像、屏风、画册等诗作。比较有特色的是一组《喀大人花卉画册题各体诗二十七首》,既有七言律诗,又有七言、五言绝句,随画面的不同而题诗各异。所题的画面是各种花卉瓜果,有牡丹、月季、鸡冠、凤仙、芙蓉、葡萄、山楂、荔枝等等。不过,从题材上看虽是题画诗,但就内容而言又颇类咏物。在这组诗中,温仪或是抓住各种物品最突出的特点描摹其形,或是运用比喻、拟人凸显其态,各物都被赋予独特的性格,甚有趣味。有的着力于描写所画之物的形态样貌,如写牡丹,形容其“风流绝状”,突出牡丹雍容华贵、艳冠群芳之姿,“一枝已占吴宫艳,千叶能骄汉殿妆”(《牡丹》);写月季,则是“斜倚微风酣宿酒,轻摇清露点灵砂”(《月季花》),着意刻画月季的娇媚婀娜,与牡丹形成鲜明对比。还有一首《黄白蔷薇》:
浅淡画眉全洗艳,轻盈娇额半涂黄。霓裳对舞千般媚,金屋平分一片香。
诗人将蔷薇比作不刻意妆饰自己的美人,黄白两色蔷薇好似一对姐妹,轻歌曼舞中一室生香。与牡丹的贵气、月季的娉婷相比,蔷薇是清新灵动的。有的作品构思奇巧,取意用詞独辟蹊径,如“黄嘴红腮各有形,中藏珠玉葆晶莹”(《茭茨芋荸荠》),将荸荠顶端的尖蒂形容为“黄嘴”,扁圆饱满的球茎形容为“红腮”,洁白的果实形容为“珠玉”,生动巧妙地突出了荸荠的形象特点。“不向春光斗绮妍,偏留秋色逞婵娟”(《秋海棠淡竹木樨》),“斗”、“逞”二字极富动感,写出了秋海棠、淡竹、木樨选择在秋季盛开的傲骨,“偏”字情趣十足,又赋予了花朵调皮而倔强的小儿女情态。“更怜鹤顶红如火,秋老丹砂佐羽觞”(《橘山楂》),将再普通不过的山楂比喻成鹤顶,新意顿出。
温仪对有些画面的题诗,不注重所画之物的形态,而是注重其文化意蕴及内在品格,并在此中寄寓自己的理想。如《题紫薇花画册》一诗:
虚白堂前种,清标压众芳。丰茸垂组绶,烂熳耐星霜。日映宫墀艳,风传省掖香。野花难作伴,仍对紫薇郎。
与文人墨客所青睐的代表清高气节的菊、梅、松、竹等不同,紫薇花所象征的恰恰是官运。古代星象学认为紫微星居北斗星系之主位,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威。到了唐朝,因为中书省院内遍植紫薇花,便将中书省又称为紫微省,中书令称为紫微令。从此,紫薇花便与“官”联系在了一起,甚至有了“官样花”这一别名。又因紫薇花的颜色与古代官员佩戴于腰间的绶带相似,故亦别称“紫绶花”。温仪的这首《紫薇》,明显便是突出了紫薇花这种尊贵吉祥的寓意。
还有几首作品称赞对方画技的高超。如“谁知绘事能消渴,已觉寒津沁齿牙”(《西瓜半切》),运用通感的手法,使读者仿佛也感受到了西瓜的清凉甜美。“谁倩密移造化手,笔端幻出内家妆”(《玉簪》),将画家笔下的玉簪花比作宫内女子的妆饰,虽是赞颂但丝毫不落窠臼,反而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参考文献]
[1](清)温仪.纪堂遗稿[M].民国二十二年西安克兴印书馆铅印本,1933.
[2] 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 董洁.摹古画家温仪的山水画[J].收藏界,2009(11).
[4] 王长启.温仪的山水画[J].文博,19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