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丽江旅游中民族文化的政策性保护研究

2019-09-10谢丽娜陈骏荣王宁宁

大东方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丽江民族文化旅游

谢丽娜 陈骏荣 王宁宁

摘 要:丽江作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族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从丽江旅游业入手,通过丽江旅游的发展的现状,分析当前丽江旅游中民族文化的政策性保护问题,提出丽江民族文化保护的政策性措施和方法,以期为丽江民族文化旅游长远的发展建立一套良好的政策体系保护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丽江;旅游;民族文化;政策性保护

绪论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和社会历史发展水平的总和,亦即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各民族的语言文字、法律、道德、科学、哲学、史学、医学、天文历算、教育、文学、艺术、宗教信仰、习俗惯制等包括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1]而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质,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的证明和根据。历史上很多民族到今天已不复存在,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保住自己的文化,而被其他民族的文化所取代,或者同化并且融入到了其他民族文化之中。一个民族若想要在世界文化大潮中生存下来并保有自己原本的特色,只有创建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并将民族文化一代代弘扬、传承下去。

(一)民族文化保护的意义

2010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中学习时,对文化体制改革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了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生活幸福安康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也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建立和实施健全的文化体制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2]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我们打开国门,使得世界各地强势文化大量的进入中国,融入到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在当今这样一个西方文化滲透力异常强大的时代,虽然不同民族的文化需要相互交流、碰撞、变迁,但一味吸收、融入文化,最终的可能就是被其他民族文化同化、融合并消亡。因此,如何在历史的变迁中保持、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不仅对世界文明发展有意义,也关乎到自己整个民族的命运,是每一个民族都必须正视的问题。

(二)民族文化政策性保护的概念

民族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但是由于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各民族所遭遇的社会文化背景不一样,导致民族文化传承的状况也各不相同。因此,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帮助各民族能更好的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内容,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文化政策,旨在提高各民族的文化素质、弘扬各民族的有优秀传统文化,经过近70年的实践,我国的民族文化保护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各民族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繁荣。

因此,民族文化政策性保护,指的是以旅游业中的民族文化为主体,通过制定以保护民族文化为目的的行政规定,用于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促进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并规范旅游业中不利于民族文化保护的行为。通过民族文化的政策性保护体系的建设,在丽江旅游业中树立民族文化保护思想,促进民族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真正实现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丽江旅游发展概况

丽江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川藏三省交界处,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丽江旅游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省委、省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立足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确立和实施旅游先导战略,逐步走上了一条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优先发展的路子。2017年,丽江市2017年,丽江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069.46万人次,同比增长15.61%,旅游业总收入821.9亿元,同比增长35.01%。[3]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丽江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通过不懈的努力,丽江已成为在海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热区和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一)丽江民族文化资源概况

丽江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有12个世居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变迁的过程中,丽江的各少数民族在各自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丰富了丽江旅游业的文化内涵,促进了丽江旅游业的发展。

丽江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化中,又以纳西族的民族文化最为突出。浓郁而独特的纳西民族文化促进了丽江古城旅游的发展,同时也是丽江旅游的灵魂所在。丽江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三项桂冠;拥有被称为“中国古典音乐活化石”的纳西洞经音乐;纳西族引以为傲的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和至今还流传使用的东巴文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至今保留着母系氏族男不娶、女不嫁的婚姻习俗,以及丽江古城,拥有800多年历史,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最具民族风格的古代城镇……,丽江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使丽江旅游业具有了独特优势和无法替代的特征。

(二)丽江旅游中民族文化的政策保护概况

丽江在多年的旅游发展中看到了民族文化的价值,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开发与利用。并在丽江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中,化腐朽为传奇,使民族文化成为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精心构筑起纳西人民自己的精神文化家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保护模式。

1.修复丽江古城,推动旅游发展

为了保证丽江古城文化的原真性。2006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同时组建了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和管理公司,把原来的议事协调机构职能调整充实为政府的工作部门,逐步形成了一种“多级联动、合理分工、协调配合、荣辱与共”的管理模式。[4] 逐步收回古城内政府直管公房铺面的使用权和经营权,集中用于丽江古城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规定合理利用丽江古城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对旅游业发展进行规划,实现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均衡发展。

2.制度抢救整理,传承东巴文化

作为丽江旅游的重要文化资源,丽江政府对东巴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同样重视。2006年1月1日,《云南省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颁布,东巴文化研究展示机构同时建立,开始着手抢救整理翻译东巴经典,展示和宣传东巴文化,组织开展东巴文化学术研究。[5]并将一部分公房用于民族文化项目的开发,支持从事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民间手工艺、传统建筑工艺的单位和个人,支持和鼓励本土文化名人在古城内从事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展示活动。

3.培养人才,专项资金扶持

自1999年起,丽江就在纳西族地区的小学、初中、高中里尝试开设纳西母语教育和遗产知识课程。进行东巴文化知识传承试点,东巴文化首次成为学校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到2011年,云南民族大学纳西语言与东巴文化本科招生16名,毕业48名,其他各大专院校还培养了数十人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为纳西民族文化的传承培养所需人才。[6]

2008年开始,丽江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传统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和展示等保护工作。[7]有计划地实施留住古城居民、古城民居修缮、地方民族特色店铺保护、名人故居修复、传统文化院落打造等项目,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4.开展文化活动,弘扬民族经典

政府组织恢复丽江古城雪山书院举办的“丽江讲坛”活动,于每周六下午开展免费传统文化讲坛活动,邀请国内外、省内、本地文化名人讲授传统文化,自2012年开办至今,已举办300多期。[8]除此之外,定期开展大研讲坛,以“邀文化名人、享古城轶事”为主题,组织遗产保护管理及景区服务人员、原住居民、经营户共同聆听学习古城传统文化、名人故事,传承古城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经典。

多年来,通过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努力,丽江民族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可避免的使民族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受到影响。

二、丽江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丽江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丽江旅游最耀眼的部分,在丽江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族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民族文化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被同化、消解。

(一)民族文化资源缺乏保護

旅游资源作为整个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对发展旅游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丽江旅游资源中民族文化占有大部分,可见,丽江民族文化在丽江旅游发展中的关键地位。

虽然从20世纪初,为了保护民族文化,丽江颁布先后出台了《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管理规划》、《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传统商业文化保护管理专项规划》、《云南省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等一系列的地方性的法规、规章、规定和办法。但是因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过度,管理跟不上,给丽江旅游带来了压力。在旅游发展中重开发、轻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问题较为突出。旅游发展中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景区的粗放式经营;旅游旺季旅游人数超过最大承载量的超负荷运营,给丽江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从而也导致游客需求不能满足,影响丽江旅游口碑的结果。

(二)民族文化过度商业化

独特的民俗文化是丽江大放异彩、吸引世界眼球的主要因素。挡在旅游的不断发展中,却把民俗文化推到了风口浪尖。每年数千万的游客涌入丽江,古城居民祥和恬静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因此受到了严重冲击,而导致原住居民不愿在古城内生活,带着留恋与无奈迁出了祖祖辈辈居住的老屋。取而代之的是商户,住户变为来来往往的旅客。丽江古城仅仅变成了店铺和旅游商品的展示场,缺少了文化天然创造主体的丽江古城是丽江民俗文化黯然失色。在古城内虽随处可见各种民族乐器、服饰,但基本都是工厂流水产品,并无法完全展现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旅游业的大力发展,使得人们看到商机,许多外来商人在丽江投资做生意,为了吸引游客,各种手段层出不穷,使得丽江原本的特色正在一点点消失。曾经古色古香的古城逐渐被喧嚣嘈杂所代替,节假日到古城能看到的也只是人挤人而已。虽然旅游发展对丽江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扩大影响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过度的开发和利用,把文化作为赚钱的工具,使得民族文化庸俗化和商业化。

(三)民族文化传承后继乏人

随着丽江旅游发展的迅速发展,古城内外地人逐渐增多,讲纳西话的人越来越少,穿纳西族服饰的人大多已经不是真正的纳西族。现在,四方街最独特的“日中互市,名曰坐街,午聚酉散”的景象已经不可能在现。而其中,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老一辈的传承人带着传统的技艺,常常无处施展,年轻一辈面对枯燥而复杂的传统技艺,大多不愿学习,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内容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去世逐渐消失。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使得许多民俗节日和民俗活动逐渐消失,民族民间文化生存处于濒危境地。

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丽江文化的重要部分,以特定的载体呈现出来,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得以开发和保护。粗放式的经营、不合理的利用和开发,都会使得丽江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从而使民族文化的发展受到冲击,因此重塑文化雄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丽江民族文化政策性保护建议

民族文化作为丽江旅游发展的主要支撑,只有保护好,才能使得丽江旅游长盛不衰。随着丽江旅游中民族文化的保护越来越严重,当地政府应当发挥自身管理者的作用,从宏观层面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并引导当地居民重新认识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以及内涵,激发起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从而激发当地居民自觉参与到民族文化保护的行动中。

(一)增加奖惩性保护措施

民族文化作为丽江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它的保护一直是政府管理的重中之重。先后颁布了诸多条例、办法对丽江旅游中的民族文化内容进行保护,但是主要还是以规划为主。但是为了保护民族文化的原真性,除了各类开发规划措施外,还应增加一些具有奖惩性质的条款,加强对政策实施者的监督。

已经颁布的法规条款主要以资金扶持保护为主,虽有成效但并不明显。因为没有一定的强制力保证实施,很多措施并不能落到实处。因此除了实施抢救、复原之外,还应在实施的过程中适当增加奖惩性机制,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全员共同参与,因此除了政府的投入,还应调动当地居民、游客的保护意识。因此一些奖励性条款将有助于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对于负责民族文化的抢救和保护的实施部门,也可以采取奖惩有度的政策,对做得好的奖励,对做不好的批评、警告,从而全方位保证颁布法规条款的有效性。

(二)注重宣传教育工作

丽江旅游以其突出的民族文化内涵吸引游客,要想留住民族文化的精华,还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而在保护的措施中,增强大众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尤为重要。

很长时间,丽江旅游发展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丽江民族文化的魅力,但同时过度的开发和利用也使丽江民族文化的内涵逐渐消失,没有了原本的意义。要想让大众认识到丽江民族文化的价值,需要政府大力宣传,增加公益性的民族文化展示與体验活动,才能提升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也才会真正参与到民族文化保护的行动中来。

(三)加强政策扶持政策

一直以来,丽江都有设立专项资金对民族文化传承进行扶持,也使一部分民族文化传承人投入更多精力咋民族文化传承的工作中。但是,随着老一辈民族文化传承人的离世,很多民族技艺濒临失传,再加上很多民族传统文化不适应新时代的生存环境,致使年轻一代不愿再学。因此,利用政策扶持开展民族集市和民族民间传统节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增长其精神文化需求,是促进新一代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

另外,在现有基础政策基础上,增加鼓励、支持年轻人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奖励、资助政策,吸引一些有兴趣的年轻人投身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事业中。为了保证民族文化的长远发展,还需要政策扶持把保护民族文化与发展民族经济结合起来使文化与经济互促互进,从而也使民族文化传承人能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就能谋求生存和发展,最终能实现以民族文化之力助民族文化保护的局面。

丽江旅游的快速发展给丽江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但同时也在不断消耗着丽江所拥有的资源,尤其是文化资源。丽江民族文化深厚,是丽江旅游发展过程中最具魅力的部分,但是随着民族文化的不断开发,过度的市场化、商业化问题逐渐严重,使丽江民族文化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和价值。虽然各民族作为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主体,对于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政府作为国家发展的管理者,在旅游业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过程中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政府大力加强民族文化保护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协调好丽江旅游发展与丽江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丽江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红曼.浅析我国的民族文化政策[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29):117.

[2]曹承伟,王芳.我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及政策透视[J].民族民间文化研究,2012:222-223.

[3]曹樱.丽江市旅游发展委员2017年工作总结及2018年工作计划[EB/OL].丽江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官方网站http://www.ljta.gov.cn/html/infor/notic/14646.html,2018.01.04.

[4]杨虎.民族文化保护的丽江实践与启示[J].文化产业,2014(2).

[5]曹樱.丽江市旅游发展委员2017年工作总结及2018年工作计划[EB/OL].丽江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官方网站http://www.ljta.gov.cn/html/infor/notic/14646.html,2018.01.04.

[6]和少英,和光翰.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11(06).

[7]曹樱.丽江市旅游发展委员2017年工作总结及2018年工作计划[EB/OL].丽江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官方网站http://www.ljta.gov.cn/html/infor/notic/14646.html,2018.01.04.

[8]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政风行风热线[EB/OL].丽江热线https://www.lijiangtv.com/article/68836-p-1.html,2017.10.27.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丽江民族文化旅游
“丽江之恋”诗二首
爱情有多美,请问丽江水
旅游
给乌丽娜的一封信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给乌丽娜的一封信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