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闪耀中的意义追寻
2019-09-10王浩男
王浩男
摘要:在海量积累的基础上,如何保证学生既能形成符合自然阅读、纯粹阅读要求的心理和行为,又能不走形式、不浮于表层,使得阅读真正指向心灵,指向“远方”?这是影响学生阅读质量高低的关键性问题。本文以阅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为例,尝试有计划地、较为系统地实践“兴趣导向的阅读推介课”,“问题为核心的阅读推进课”,“多类型活动展示为核心的阅读交流课”等课型策略。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课程体验 兴趣导向 教学策略
2015—2017年,笔者与合肥八中语文组的同仁一道,以合肥八中阅读课程的目标“学生海量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终身习惯”为教学追求,借助于学校提供的良好的课程平台,带领学生整本书纯粹阅读。我们在不断实践中探索着行之有效的课型设计,尝试着多种阅读课的组织形式和评价方式,调解着教学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在“走向远方”的阅读中,我们品味到了出错后的沮丧和茫然,但看到了学生的进步。
笔者选择《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作为最后一本集体阅读的书籍,设想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尝试有计划地、较为系统地实践“兴趣导向的阅读推介课”,“问题为核心的阅读推进课”,“多类型活动展示为核心的阅读交流课”等课型策略。以下,笔者不揣冒昧,作一番简要回顾与反思,以期就教于方家。
选择:我要读什么书
最后一本集体阅读的书,我们依然采取民主选择的方式来确定,但与以往不同,我们在纷繁多类的书籍中画了一个大圆——“非5本知名作品以上的作家,不选择;非文学性表现手法的作品,不选择”。画圆的目的不是画地为牢,而是挑出精品,由此,我们剔除了时下“热炒”的非名家作品,也剔除了名家的一些大部头的艰涩之作,最终确定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毛姆小说集》《许三观卖血记》《罗生门》等作品。定哪一本书开启阅读呢?选择方式极大地影响着阅读心理,学生在一堆书中挑出某一本书和老师把这本书放在学生手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选择方式。前期,我们尝试在课内外不断地做书籍宣传工作,以期让书籍进入学生的视野;课内,我们找到兴味盎然的同学精心设计一系列“推介导读”,在竞争式的“产品宣讲”中让学生先睹为快;课下,我们借助于媒体评价,展示不同老师的阅读感悟,在公共区域播放这些书籍的音影资料和媒体介绍,或者在走廊上张贴作者的画像,罗列这本书获得的荣誉以及人们对它的评价,还有世界各地不同版本的封面。在我们构建的“书屋”情境中,学生刷新了对茨威格的认识,对作者本人心有戚戚,开始对作品产生好奇心。加之老师适时“秀”一下自己阅读的版本,“不经意”地聊几句自己的阅读收获……学生被《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的各种信息包围着,被《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的功败垂成、虽败犹荣的故事所吸引,想象着一瞬即逝中平凡英雄、偶像英雄的毁灭与荣耀,卑微与崇高。当有一位学生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带进教室时,就可能有两位、三位学生阅读,阅读氛围渐浓的时候,老师“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响应”的场面就出现了。用期待的心理拿起《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恰是阅读的良好开端。
推进:“拿得起”也“放不下”
中程推进是核心。有两个问题始终影响着最终的阅读效果。
(1)怎样读这本书?学生要明确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读这本书。美国学者莫提默·.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指出:对于一本新书,合格的读者要先自己在心里提出四个亟待回答的问题:
①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②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
③这本书内容真实吗?说得有道理吗?若有道理,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④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这究竟有什么意义?
基于此,笔者预设了几个关于情节结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的主问题,拟制了“阅读目标图”。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细节还原、评价鉴赏、思辨等多方面的阅读能力,增强兴趣,确保任务完成,笔者鼓励学生不拘一格地创作个人书单,形式不限、鼓励创新,学生兴趣浓厚、完成度很高;此外,学生自愿组成阅读小组,按故事顺序自制阅读进度计划。为了跟踪、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保障阅读的实效,拟每周四上午的阅读课供小组交流研讨,并且制定了“阅读活动评价表”,要求组员自评,评价内容包括参与态度、研讨贡献和阅读成果等,以建立每个人的“阅读档案”。这一过程贯穿中期阅读的始终。
(2)如何让学生持续兴奋地读下去?美国课程专家威廉·F.派纳说:“学习需要的是‘跳动的火焰,而不是‘实实在在得到建筑物。教學就是不停的历险事件。” 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历险”,设置情境,找准学生的兴奋点,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才有可能让学生持续兴奋地读下去。
在阅读推进中,参差不齐的阅读和知识储备水平是影响学生阅读进度和认知深浅的最大因素,如何保证部分学生不因受挫而打退堂鼓呢?笔者采用分配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停下来,放下书,先完成任务再读书,任务型阅读旨在给学生带来阅读成就感,各阅读小组同步完成不同的任务,但指向的都是阅读困惑的解决。
笔者根据学生的阅读推进情况和兴趣点,大致设计了带有时间节点的阅读任务,并分层布置下去。对于读得稍缓慢的组,笔者要求他们重点细读原书的历史描写,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从最终效果看,学生提出了不少有关历史常识、人物生平的问题,如“歌德的成长环境”、“亨德尔在音乐史上的贡献”……而这些问题完全可由小组自主解决。对于读得较快的组,笔者鼓励他们从电视、电影、广播访谈、自媒体中寻找、整理拓展资料,包括《人类群星闪耀时》的广播访谈节目、电视对话节目等,或与之相关的影视作品或纪录片等;也有部分学生对事件细节充满好奇或疑惑,如在阅读《拜占庭之战》这一节时,就有学生提出:“君士坦丁十三世失败后极力寻求帮助,然而未得到援助,这是为何?”“十二勇士用树木涂油的事件对拜占庭战争来说有什么影响?这样的偶然事件为何总被作者津津乐道?”“索菲亚大教堂经历这么多次演变,能否提供欧洲基督教或者欧洲宗教演变的基本史实?它对欧洲后来的历史有无严重影响?”“能否提供二战时期的历史资料,是否可以从茨威格的战争描写中看出茨威格的政治立场?”……这些较为深刻的甚至充满学术研究意味的问题,大大超出了笔者的预判,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的办法是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相关的书籍,并与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多做交流,充分利用好之前查阅到的拓展资料。最后,对于一些兴趣不甚高昂的组或学生,笔者布置他们重点阅读某些故事性稍强的传记篇章,通过揣摩语言、剧本改编、排演话剧等形式促进他们重新燃起阅读激情。
当然,设定目标、划定问题、分配任务只是基础,老师的角色不能止步于此,还应是学生阅读问题的最终解决者,但老师绝不能插手学生的阅读与质疑,这要求老师提前做好文本细读,对书本了然于胸,并乐于与学生一同探索,教给他们获取信息的科学方法,真正由“看一本书”到睁眼 “看一个世界”,进入阅读的新境界。
总结:对话交流指引阅读新起点
总结是阅读的延伸,为学生的下一场新阅读定下出发的高度。十七八岁正应是情感丰沛、思想激荡之时,而笔者期待学生读完作品,能在课堂上不断“对话”,阅读交流不该有严谨的架构组织,不需要特定的发问程序,学生主动讨论,进而表达被文本激发的想法和热情,在思绪分享中不断磨合个体与个体间的差异,得出多元化的而非单一的结论或答案,甚至开展读者与作者之间的“隔空对话”,这些都是很有效的阅读交流方式。
学生读完一本书后最想做什么?回味 (与自己对话)、交流(与他人对话)、重读(与作品对话),其中交流实现了与自己、他人和作品三重对话的连接。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这本文学类的书籍,提升学生的感知、体悟、赏析等能力应是阅读能力提升的应有之义,但文本始终在说话,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尤其是一些有争议的立意,能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为此,笔者设定以下三个目标作为阅读交流课的教学目标。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品评作品,积累并运用作品中有生命力、表现力的语言,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鉴赏能力,即“与自己对话”。
(2)引导学生“整本书阅读”,把握文本的全貌和精髓,能以“人物”“事件”为核心话题在一系列活动中有个性地展示或分享文学阅读体验,并借助于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兴趣,锻炼能力(如阅读、演讲、组织、沟通、讨论、辩论、表演等能力),即“与他人对话”。
(3)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阅读他人的品评性文章,跳出作品,关注历史、关心社会、关怀当下,进一步巩固已有的(即初中阶段形成的)体验式的、感悟性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思辨性,增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批判性,即“与作品对话”。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笔者将阅读交流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立足阅读成果,注重总结问题;第二课时以生为本,注重展示。
以上的三个阶段,即“选择—推进—总结”,囊括了阅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全部过程,既包含教师指导阅读的方法和重点,也包含阅读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很显然,其中充满了纠结,也有大量不足和遗憾。笔者希望,学生既能形成符合自然閱读、纯粹阅读要求的心理和行为,又能保证不走形式、不浮于表层,使得阅读真正指向心灵,指向“远方”。学生能在阅读后产生属于自己的“文化产品”,它也许是一段视频,也许是对某个人物的切身体察,也许是转换了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也许是对社会现实的重新审视,也许是对人性的更深认识……总之,帮助学生真正由“六经注我”迈向“我注六经”,做一个真正的阅读者。
参考文献:
[1](美)莫提默·J.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美)查尔斯·范多伦(Charles Van Doran).如何阅读一本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意)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M].黄灿然,李桂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3](美)威廉·派纳(W.F.Pinar).自传、政治与性别:1972-1992课程理论论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吴欣歆.阅读整本书,整体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