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改革开放40年教育成就,切实强化课堂教学,着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019-09-10顾明远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很多成绩,包括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公平的初步实现,制度的创新,科研的繁荣,从“引进来”到“走出去”;课堂教学是贯彻课堂标准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最主要场所,是学生集体学习的场所,要提高教育质量应将课堂教学放在重要的地位;教师应该通过意愿、锤炼、学习、创新和收获五项修炼促进个人专业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 提高教育质量 课堂教学 五项修炼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教育取得的成绩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共开了四次教育工作会议,第一次是1985年,通过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二次是1993年,通过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教育改革;第三次是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四次会议是2010年,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一次应该是第五次关于教育的会议,是我国进入新时代以后的第一次教育大会,虽然不叫教育工作会议,而是叫“全国教育大会”,但是我觉得具有更深远的意义。过去我们开教育工作会议,往往是教育工作者来谈论自己的问题,但这次的教育大会尽管规模小,但规格高,都是各省主要领导参加,说明教育工作会议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会议,更是全社会的会议,全社会都要关心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里指出要全社会来关心教育,更是指导我国今后教育发展的重要思想。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不少出版社都在出版总结经验方面的图书。华东师大出版社已经出版了各种教育政策类的书,北京师大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也有计划。四十年来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项成绩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在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提出了我们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1979年,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于光远同志,提出教育不仅仅是上层建筑,而且有其他的功能,这引起了教育界差不多整整十年的讨论。教育到底是什么?有的人说教育是上层建筑,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教育要为政治服务、要为经济服务;有的人说教育是生产力,因为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发展中心转变了,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最后大家得出共识,认为教育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活动。但是传承什么文化、培养什么人才的问题当时并没有讲清楚。今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得很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要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要地位。过去我们一直把教育当成工具,强调为政治服务,为经济服务,很少强调对儿童本身的发展的作用。现在教育界很多人提出,教育的本质应该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我认为教育的本质可以这么概括: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培养人的生命质量就是通过教育提高生存能力,让人可以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很难得到社会的尊重,很难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更谈不很幸福,只有通过教育,使他有知识,有文化,提高了生存能力,那么他的生活和生命的质量就提高了。通过教育,提高了生命的价值,提高了生活的能力,就能更好地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人类服务,这就是人的生命价值。现在人们经常讲要实现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是什么?所谓价值就是对人、对事的一个关系,指有没有用的一个判断。对别人有什么用,就有什么价值。如果说对社会没有什么用,对别人没有什么帮助,孤立的个人有什么价值?所以教育就是通过文化教育,通过知识,通过创新的能力,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为社会服务。
关于教育的本质,过去人们较多强调教育的工具性,现在提出生命教育,涉及教育的本体性。教育的本体性与工具性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我们要回归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当前教育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从教育价值观来说,很多人都有各种诉求,比如从家长来讲,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好的学校,能考上好大学,这无可非议,但是不可能百分之百的人都上大学,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办不到。另外每个人天赋不同,能力不一样,不可能人人都上清华读北大。过去追求升学率,现在则追求考到北大清华,以这点来评价教育,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当然不合理。学生处在一个被教育、被学习的状态,要提高教育质量,我觉得首先要把学生解放出来,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教育质量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我经常强调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那么你还能要求他什么?他有兴趣,就能刻苦地学习,所以要提高质量,还是要回到教育的本源,把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结合起来。这就是我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对当下教育的认识。
第二项成绩是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公平的初步实现。我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其间出现了教育公平与质量问题,当然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关键是要提高质量。
教育公平可以有各种层次,最低的层次是教育机会的公平,使每个孩子都有公平上学的机会,这一点我们现在做到了。1985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时候,就提出每个人要都有受到免费教育,但由于当时国家财力不够,未能实现。直到2007年,《义务教育法》修改后,免费教育才全部实行,孩子再也不会因为家庭困难上不起学了。40年来我国的义务教育得到全面普及,这是第一个也是初步的公平。
我们为什么一再强调克服应试教育推行素质教育?因为应试教育不可能培养创新的人才,我们并不反对考试,高考要考试,中考也要考试,要考试就要应试,但是不能把应试作为一个目的。反对应试教育,是反对以应试为目的来进行教育。以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并不等于不要考试,所以现在的改革要回归教育的本源,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的主题是公平与质量,公平与质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为什么产生教育的不公平,就是因为质量不均衡,城乡之间有差别,东西部地区有差别,学校之间还有差别,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前提是提高教育質量。
第二个公平就是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即教育资源的配置应该均衡,但从全国范围看,还做不到。因为全国发展不均衡,全国各地消费不均衡,造成资源配备的不一样。以2016年教育经费执行情况而言,北京一个小学生每年的经费21000多元,在全国属于最高水平,但是河南仅有5900多元,相差近4倍。因为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有差距,消费水平不同,人均教育经费当然不可能相等。北京的消费水平高,房价均价在10万元一平方米,河南就没有这么高;城市与乡村的消费潜力也不一样,所以经费不可能一样。河南(包括安徽)等省份的教育投入偏低。我们曾经向中央建议制定一个最低的标准,高不封顶,不足最低标准的部分由国家补贴。但我国人口众多,这要慢慢才能做到。本来教育应该实行省级统筹,但很多地方还是以县级投入为主,所以现在提出县一级均衡发展,逐步达到省一级的均衡发展,这就是教育经费配置问题。教育过程的公平不仅涉及教育经费,还包括教师队伍配置。为什么现在强调城市的教师要到农村去支教?比如北京市规定,如果教师不到農村支教,就不能评职称,这也是为了教师质量的配置。
最后要说的就是教育结果的公平。每个孩子天赋不同,她的成功也就不同,我们所指的结果的公平就是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这就是最好的成功。每个人都有差异性,每个人的成就不一样。所以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一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最好的教育是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也是最公平的教育。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我们反对全民学奥数,尽管奥数本身并没有坏处,但是奥数只适合少数对数学有天赋和兴趣的人。本来我喜欢文学,你偏让我学奥数,这不是对我最大的不公平吗?因此一定要办适合学生的教育,要在教育过程中及早地发现学生的特长,这也是我国因材施教的传统,就是根据学生的天赋、兴趣爱好而来设计教育,为学生提供帮助,使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扬长避短。因此教育的公平与质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通过提高质量最终达到公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到九个坚持,讲到德智体美劳,这也是对教育方针的新的提法。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毛主席说过“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1999年李岚清同志很重视美育,于是提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把劳动教育放在“等”里面。长期以来对劳动教育不重视,现在习总书记指出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特别提出要重视劳动教育,这就比较全面,对教育方针有了一个新的解释。劳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今后要加强劳动教育。现在有些孩子既不会劳动,也没有劳动的习惯,不尊重劳动人民。劳动教育首先可以培养劳动精神和劳动习惯,有劳动的习惯才能养成精神,才能尊重别人的劳动,才能有劳动光荣的信仰。同时,劳动首先锻炼学生的体力,增强学生的机体;其次,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吃苦的精神,培养意志力;第三能够培育创新精神。2015年我去芬兰访问,参观了一个培养老师的大学。芬兰一共有二十多所大学,其中十二所大学是研究型大学,教师培养都在研究型大学设置的教育学院。(当时)教育学院一个教授接待我们,座谈以后,请我们参观他的教育技术实验室。我以为,在芬兰这么发达的国家,实验室一定很先进,比如人工智能、信息化等。但我去了以后发现,实验室里面有金工车间、木工车间、刺绣、缝纫、手工编织,都是手工的东西,我非常惊奇。师范生在这里刺绣,做衣服,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现在大家都在提倡STEM课程,STEM课程就是科学技术与课程结合起来,劳动教育中就可以完成STEM课程的一些内容。
芬兰这么一个小国,教育却在全世界教育名列前茅。在上海没参加PISA评估之前,芬兰年年都是第一名,为什么能这样?因为芬兰重视教育。我当时就问他为什么这么重视教育,他们说,芬兰没有什么资源,除了森林,没有什么,只能靠人才,靠人才的创新。所以我觉得劳动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意志,这也是习总书记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意义。
第三项成绩是制度的创新。以前我国没有制订教育法,只有一些条例。改革开放以后先后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当然这些教育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学前教育法》。四十年来我们基本上建立了符合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特点的法制,可以做到依法施教。
第四项成绩是科研的繁荣。“文化大革命”前,教师都是教书匠,只要把知识交给学生就完了,很少搞科研。现在就不同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科研同步发展,不仅大学老师搞科研,很多优秀教师都搞科研,一线的中小学教师也在搞科研,江苏的李吉林老师就出版了很多文集。
第五项成绩是从引进来到走出去。过去我国教育主要是“引进来”,改革开放以后引进了国外教育思想、教育流派,现在我们创造了自己的经验,要“走出去”,比如说,为什么上海能够在PISA评估中两次获得第一名,很关键的一点是我国建立了一套正规的教研制度。解放初,我们学习苏联的做法,成立教师进修学校。几十年来,在教研制度方面我们有自己的创造,不仅有教师进修学校,还有教研室。教研室的老师进入课堂,帮助老师备课。教研组制度是从苏联学来的,但后来我们形成了集体备课制度。我们有一套完善的教师进修制度,外国也来考察我国的经验。英国派人到上海,把数学教师请到英国教数学,这就是我们讲的“走出去”,现在很多学校也去国外办学了。我们的教育著作逐渐翻译成外文,马健生教授写的专著都有英文版了。
二、提高教育质量应将课堂教学放在重要的地位
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要提高教育质量,一定要把课堂教学放在重要位置。我是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成员,担任第一组组长,这几年跑了很多省市。所到之处,课外活动搞得都很好,但课堂教学不尽如人意。学校给我们看的往往是学生的活动,包括学生的作品、绘画、写的字、各种表演等,这些活动都各有特色,非常好,无可非议。现在的学生,包括农村地区的都非常活泼。过去农村的孩子都不爱发言,现在不同了。我们在农村学校,孩子们都跟我们交流,很开朗。但一到课堂,就觉得不完美,总感觉课堂教学不如尽人意。我曾经到一个比较好的学校听课,有位教师课堂上不仅概念没有讲清楚,还讲错了。北京的一些好学校、好老师,课讲得很好,但总体还是没有达到我心目中的满意的程度。所以我提出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过去有些地方提出一种口号:课堂教学是应试教育,课外活动是素质教育,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我们所有的活动都应围绕素质教育进行。
课堂教学为什么特别重要呢?首先,课堂是贯彻课堂标准最主要的场所。教育部一再强调每一所学校要开足开齐课程,因为课程反映了教育方针,反映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反映了培养学生的素质的要求。开足开齐课程,城里没有问题,农村问题比较大,缺英语老师,缺体育老师,缺美术老师,而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课程。
其次,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最重要的场所。为什么我对有些课程不满意呢?有些课程老师讲得很好,但存在的比较大的问题是教师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我觉得不管是数学教学还是语文教学,其本质都是培养学生的思维。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是知识不等于智慧,我们说信息不等于知识,垃圾信息更不是知识。孔乙己四书五经都背熟了,你能说他没有知识吗?但是他没有生存的能力。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不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使之能够举一反三?所谓举一反三,就是不仅接受现成的知识,而且通过接受知识想到别的问题,如果能做到这样,就是思维得到发展。只有培养学生的思维,才能有创造力。现在很多核心技术在人家手里,我们要做到有创造,那么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好奇心是创造性的基础,孩子都有好奇心,教师要保护他的好奇心,《纲要》倡导从幼儿园开始要保护受教育者的好奇心。要慢慢培养他的兴趣爱好,培养他的思维。尤其是中学阶段,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可以改变世界。乔布斯是怎么改变了世界?他发明了个人电脑,由个人电脑发展到了互联网,减轻了我们的脑力负担。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器代替了人力,信息革命是机器代替了脑力,现在的互联网不仅仅代替了个人的脑力,而且可以把人类的大脑联系起来,别人创造的成果我们可以吸收,可以共享,这就是社会的变化。现在我们一部手机走遍天下,没有手机没法生存。马云改变了商业模式、改变了物流形式,改变了世界。所以课堂教学不是仅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这点非常重要。
我过去听过一些课,那些老师讲得非常生动,但是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真正的调动思维了吗?如果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思维,(那么)这个教师等于自我表演,是在演戏。演戏还需要观众,需要得到观众认可。有些老师讲得确实很好,但是他没有关照到学生到底吸收了多少,没有培养学生的思维。另外课堂教学要关心每一个学生,教育的公平就是关注每个学生。我听课发现,有些很好的学校,很好的老师,课讲得也不错,但是他对一个学生提问了八次,因为这个孩子比较聪明。但坐在我边上的孩子,闷不吭声,小组讨论也不发言,老师对他好像没有看见似的,这算好课吗?我想这不是一堂好课,只关心一两个孩子,没有关心全体孩子。课堂教学要关心每一个孩子,教育公平就要使每个孩子听懂。《纲要》说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我还要加一句话,要上好每一节课。
第三,学习是一种集体活动,课堂是学生集体学习的场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年发布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的研究报告,谈到学习不是孤立的,我们提倡个性化学习,不是说个人学习。个性化学习是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设计学习计划、学习过程,但是整个学习过程中还是跟同班同学一起交流,一起学习。所以该报告说学习是一种集体活动,是一个现实环境的反映。课堂是集体学习,是互相讨论、互相学习的一个重要场所。同时,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可否认的。现在很多搞技术的经常讲未来教育是信息化、数字化,教学方式改变了,引起教育的革命。我认为,这种革命只是技术上的变革,教育的本质是不会变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里提到,学校不会消亡,教师不会消失。为什么不会消失?每个人都要走向社会,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学校包括幼儿园是一个人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个场所。有个学者讲个笑话,有一个人在18世纪就处于昏迷状态,现在醒过来了,一看世界都变了,社会都变了,但是唯独教堂和学校没有变,因为学校和教堂都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学校不会消亡,技术再变化只是技术的问题,老师不会消失。信息技术可以改变我们的学习环境,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但是老师的引导不可或缺,机器代替不了人,人是要人来培养,不能由机器来培养。现在很多会议都在谈未来社会人工智能怎么改变教育,我认为,思考未来教育,要思考未来社会的变化,思考未来培养的人,未来社会的变化不光是技术的变化,还有其他变化。所以这次教育大会一再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的知识魅力、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教师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是隐性的教育,这种隐性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比显性教育还要大,所以我觉得课堂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
三、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曾经写了一篇小文章,谈到教师成长犹如王国维说做学问要达到三个境界一样,也有三个境界。王国维说的第一句话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句话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句话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就是教师成长的三个境界。
教师要达到这三个境界,需要经过五项修炼。
第一项修炼是意愿,即王国维讲的“望尽天涯路”。要有做老师的意愿,对教师的职业有个认识。教师是一个职业,教育是一项事业,但是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教师是塑造人的灵魂、塑造生命的,其他职业都不是,即使是医生。医生针对人的生理、针对人的疾病,而教师则不仅针对人的身体健康,还要针对人的灵魂、针对人格的培养。教育关乎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从小处说,关乎一个人的成长和一个家庭的幸福,所以教育是一项事业。我们当老师的,就要有这样的意愿,培养人是我们的意愿。我觉得师范院校招收师范生首先要招收愿意当老师的,有意愿才能发展、才能成长,没有意愿只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第二项修炼是锤炼。一个老师要不断反思,反思自己的行为,课堂教学要不斷地锤炼,使课讲得成熟,质量提高。北京的一个年轻教师,一堂课本来40分钟讲完的,她讲了五十分钟,对学生提问了90个问题,课后专家帮她看录像、分析,她开始反思。第二次同样上这个课,要好一些,提了40多个问题,专家给她看了录像后,又帮她分析。第三次讲得基本满意了。这老师说:“我三个月的痛苦,三个月的幸福。三个月的痛苦与幸福,我会上课了。”锤炼就是要反思,跟老教师一起学习。
第三项修炼是学习。反思以后产生的问题怎么解决?就是要学习,学习教育理论、学科知识、教育方法,而不仅仅学习本学科的知识。过去的教师培训,主要针对怎么提高升学率、怎么对付考试,这样无法提高教师的水平。要提高教师的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所以我主张理科老师可以学点文学、艺术,文科老师可以学点科学。
第四项修炼是创新。学习之后你就知道哪里需要创新,改革是为了创新,改革如果不是为了创新就没有意义了。改革是动力,教育改革是教育的创新,教育创新在于学习,学习了才能创新。
第五项修炼是收获,收获幸福。经过这样的修炼,教学成功了,培养出了人才,看到学生成长了,就感觉到职业很幸福,这就是收获。
这五项修炼刚好达到王国维所说的三个境界,总的来说老师的成长要经过这五项修炼,达到三个境界。
(本文依据顾明远先生在2018合肥市首届基础教育年会上的演讲稿整理,吴秋芬、蒋晓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