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生新闻话语的认知模式分析

2019-09-10孙秋月

关键词:传播效果民生新闻

孙秋月

摘要: 以中国新闻奖中获奖的民生新闻作为研究语篇,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分析读者阅读民生新闻的认知解读过程,发现:意向图示、隐喻、图形背景、概念整合认知模式在民生新闻叙事话语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短小精悍、话语朴实的民生新闻通过调动受众的认知机制,能够引起受众的心理共振,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有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民生新闻;认知模式;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 H 3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895X(2019)01-0042-04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019.01.007

The Analysis of Cognitive Models for News Discourse on Peoples Life

SUN Qiuyue1,2

(1.College of Arts,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24,China;

2.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huangdao 066004,China)

Abstract:

With news discourses on peoples life from the China Press Award as the research material,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gnitive process in reading the news discourse under the framewor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The study shows that image schema,metaphor,figure ground and conceptual blending model are frequently well employed in these news discourses.By activating the recipients cognitive mechanism,short and simple expressions in news discourse arouse the readers assonance,thereby strengthening the news effects and effectively heightening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Keywords:

news discourse on peoples life;cognitive model;dissemination effects

新闻话语是新闻媒介面向受众群体,为实现某种交际意图而进行的一种言语活动。民生新闻以民众的人生诉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民众的生存状况为关注焦点,以民众的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报道人民群众生活中发生的事件[1]。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新闻叙事类型,越来越受到新闻媒体的重视和普通民众的关注,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2]。

从2011年起,全国新闻战线持续开展“走基层、轉作风、改文风”活动,倡导 “短、实、新” 的文风。中国新闻奖的评选要求中明确指出,关注体现“走转改” 精神、努力改进文风的作品,优先考虑短、实、新作品。那么,对于民生新闻来说,报道内容主要关注群众的生活形式、生活空间、生活状态,往往是小事情,反映了大主题。新闻记者往往需要考虑如何在避免官话、套话、空话和大话的前提下,既能让受众理解新闻的主题意义和主题思想,实现其新闻传播意图,又让民生新闻叙事话语朴实生动,引起受众的心理共鸣,增强民生新闻的传播效果。

本文以在中国新闻奖中获奖的民生新闻作为研究语篇,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分析优秀民生新闻语篇中存在的认知模式,读者阅读民生新闻的认知解读过程和获得的认知效果,探讨民生新闻叙事话语如何运用受众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机制来实现新闻话语的意义,增强新闻宣传效果,更好地实现舆论引导作用。民生新闻话语的认知模式研究不仅能增加人们对语言认知机制、新闻话语体裁特点的认识,也对新闻写作和新闻传播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认知语言学和认知模式

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语言学研究范式,是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3]。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和语言使用基于人类与外在世界的体验与互动,它们是人类通用认知的一部分。认知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方式。语言并非是一个自足的系统,语言结构与人类的概念认知、身体经验相关,语义与人储存在大脑中的世界知识密切相关。词义的确定必须参照百科全书般的概念内容以及人对这一概念的识解[4]。在语言交际中,人们对话语意义的理解,不仅需要语言知识,根植于人们内心世界的认知体验和认知模式也发挥着重要作用[5]。话语的意义不仅仅存在于表达概念的词语、句子中,还在于词语所促发的认知模式,给交际情境增添了丰富和复杂的意义理解。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面向受众的新闻传播是新闻语篇与读者受众之间的认知互动过程,而不单纯是新闻的单向传播过程。读者在理解新闻话语意义的过程中,新闻话语会促发受众调动相应的认知模式,参与到读者对新闻语篇意义的识别中,并激发相应的情感体验。

二、民生新闻话语中的认知模式与传播效果

(一)意象图式与民生新闻的主题意义

美国认知语言学家Mark Johnson和George Lakoff提出:意象图式是认知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通过与外在世界的反复身体互动在头脑中构建的高度抽象化和概括的心理结构[6]。人们在不断进行的感官、身体、情感体验中,会构建许多意向图式,例如:容器图式、连接图式、部分整体图式、空间图式、移动图式、力图式、平衡图式。意向图式具有内部结构,包含成分和成分间的关系。例如:容器图式包含的结构要素有内部、界限和外部。人们在理解某种情境或交际话语时,大脑中相应的意象图式会被激活,促进人们理解情境和话语意义。民生新闻叙事话语通过激发读者的意象图式,能更好地传达其主题意义。

新闻语篇《629户人的藏乡走出359名大学生》是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在这则新闻的叙事话语中,多次出现移动意象图式,例如:“出门上大学、走出全县大学生最多的乡镇、考进知名大学、考入了阿坝师范学院、回到了阿坝州工作、回乡、走出藏寨”。移动意象图式包括三个部分:原点、路径、目的地。新闻中,通过使用动作动词“出门、走、考进、考入”突出求吉乡人们追求教育所采取的行动路径,“上大学、阿坝师范学院” 表明人们采取行动的目的地。随着叙事的发展,移动意象图式的原点和目的地又发生了转变,“约90%的人回到了阿坝州工作”,“主动回乡当了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帮助更多孩子走出藏寨”,表明毕业的求吉乡大学生们反哺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在求知的路上。除了移动意象图式,该新闻中还使用了容器意象图式,偏远的藏区是一个“容器”,求吉乡人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努力让孩子们走出去,学习文化知识。新闻受众在理解该新闻叙事的过程中,储存在大脑中的移动和容器意象图式就会被激活,参与理解新闻话语的意义,深刻体会藏乡人们重视教育、追求知识、采取实际行动、改变命运、促进地方发展的正能量形象。该新闻话语朴实,没有大话和套话,通过运用意象图式的认知模式,能够促使受众感同身受,有力发挥舆论宣传和引导作用。

(二)民生新闻中的隐喻认知模式

`

传统修辞观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是用具体的事物隐喻性地理解抽象事物。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跨域映射。源域是人们从中获得隐喻表达的概念域,目标域是人们以隐喻的方式去理解的概念域。源域一般是具体的,例如:旅途、战争、建筑、植物、食物;目标域是抽象的[7],例如:生活、争论、爱情、思想、理论、社会组织。人们运用具体的源域来理解抽象的目标域。例如:概念隐喻“争论是战争”,“争论”是目标域,“战争”是源域。人们用“战争”的概念去理解“争论”,因此,在汉语表达中有“舌战群儒”“唇枪舌战”“击破了对方的所有观点”诸多说法。

在获奖的民生新闻作品中,笔者发现了许多隐喻。例如:新闻《环境执法“牙齿”越来越硬》的标题中,作者将源语“人”的概念投射到了“环境执法的措施”,牙齿的特性投射到了环境执法的状况,用“牙齿越来越硬”形象地说明了环境执法的严格,表达了任何影响环境的行为都将会被取缔的决心。有些新闻会将隐喻贯穿于整个新闻话语中,例如:新闻语篇《人大代表卡汉拜有道“特色菜”》报道的是一位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在自家的农家乐中,用“留言簿”的方式收集民意,向所在地党委反映,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的事件。新闻中运用了一系列的隐喻,例如:“特色菜”,“点菜”,享受“美味”,牧场党委“掌勺烹饪”,特殊的“菜单”,“主厨”卡汉拜,等等。人大代表卡汉拜开了农家乐,在这个情景框架下,提出了“特色菜”,隐喻表达“群众说事留言本”,第一个“点菜”的是园林队职工李存友,20位农牧职工“点”了10份“特色菜”,隐喻表达职工在留言本上写下自己的问题或建议;“特色菜”推出后,享受“美味”的群众还真不少,“美味”隐喻“群众留言本”给人们带来的便利;牧场党委“掌勺烹饪”,隐喻表达牧场党委认真考虑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不管是“吃”了的,还是没“吃”的,都点赞,表达人们群众对当地党委行为的称赞。隐喻贯穿在整个叙事过程中,作者将饭店和美食的源语概念投射到了人大代表卡汉拜为人民服务的行为上,形成了丰富的隐喻网络,生动、全面、充分地表达该新闻的语篇意义。

民生新闻通过运用隐喻话语,激活读者受众的隐喻认知模式,不仅达到了诙谐、幽默、形象的效果,同时,“特色菜”传递优秀品质、受顾客喜爱的特点,也投射到“地方党委为百姓服务”这一目标域上面,从而生动地塑造了地方党委为人民排忧解难的工作作风及形象。这则新闻成功地运用了隐喻的认知模式,不仅通过激活源域,将源域的特征投射到目标域,使受众更好地理解目标域的事件意义,也把同源域相关的情感体验投射到了目标域事件上,如人大代表为群众着想,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责任感,人民群众的喜悦之情,如此受众也会有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更好地传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价值观深入人心。

(三)民生新闻中的图形背景认知模式

图形背景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人类的重要认知方式。格式塔心理学家首次提出图形和背景的现象。人类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会将视野中的一个部分突显出来作为图形,以衬托的部分作为背景。图形是注意焦点,能够吸引注视者的所有兴趣和认知努力。新闻话语的语言表征也包含着图形和背景,具有突出语言特征的话语作为图形在受众的注意中凸显,突出了新闻中的焦点信息,吸引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优秀的民生新聞在标题部分善于使用多种语言策略,形成语言表征中的图形背景构型,从而调动读者的图形背景认知倾向。这些语言策略包括:数字信息的运用、语音层面的修辞。例如:《老郭脱贫记》的副标题:“政府兜了底,致富靠自己”,其中“底”和“己”在语音层面上的押韵突显了政府和人民个体在脱贫工作中的作用,政府制定和实施了有力的脱贫政策,为贫困人民兜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贫困户老郭靠自己的辛勤和努力实现了脱贫致富。数字作为一种信息表达方式,经常出现在新闻标题和副标题中,例如:《环境执法“牙齿”越来越硬》中的副标题“上半年各级环保部门‘按日计罚超2.6亿元”,以其他信息作为背景,“2.6亿元”在副标题末尾处形成了一个醒目的信息,将激活受众的图形认知,突显该则新闻所要表达的思想,即环境执法的严格。然后,在接下来的新闻主体部分,作者更是运用了40多个数字,来展示事件的时间、案例数量、人数、企业数量、金额等。这些数字不仅报道了新环保法的实施进展情况,更是极大地突出了地方党委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工作力度,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和思考。该则新闻收到了许多读者的反馈信,反映了全社会对改善环境共同努力的共识,增强了民众对环境改善的信心。

新闻阅读是一个读者进行动态认知的过程,优秀的民生新闻善于不断调整读者的图形背景认知。例如:《把七千多人信息装在脑子里》讲述的是关松发为官为民的事件。新闻标题“把七千多人信息装在脑子里”,省去了作为主语的动作发出者,不仅起到形成悬念和吸引受众兴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凸显了事件中的动作,数字“七千”和“信息装在脑子里”成为受众理解过程中的图形,起到强调的作用。新闻的叙事部分与标题的基调一致,在作者叙述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凸显了主人公的用权为民的行为。随着新闻内容的推进,在叙事结尾,作者将关松发的个人经历转变为新闻叙述中的图形,成为读者的关注焦点,个人成长的经历是他用权为民的思想根源。这则新闻从标题到叙事内容的表达都调动了受众的图形背景认知特点,凸显了事件中的动作,增强了新闻的震撼力,更好地构建了“为官要为民服务”的正面典型形象,大力弘扬为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

(四)民生新闻中的概念整合认知模式

美国语言学Gilles Fauconnier和Mark Turner提出了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认知模式。心理空间是一种概念包(conceptual packets)。在话语理解过程中,话语表达将会激活交际者大脑中关于人、事物和事件的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的知识框架,并存储在工作记忆之中,形成心理空间[8]。随着思想和话语的展开,心理空间不断扩充。在话语交际中,特定的语言结构和表达促发新空间的建构,它们被称作空间建构因素(space builders),包括:时态、介词词组、副词词组、隐喻、情态动词、条件连接词等[9]。建构的心理空间将语篇中的情景和事件以及其中的事物、实体、过程等因素进行概念化。概念整合指的是来自不同心理空间的因素和重要关系被整合在一起,产生一个新的心理空间。概念整合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在日常的思维和语言表达中广泛存在。

内容表达新颖的民生新闻善于调动读者潜在的概念整合认知模式。它们采取一定的语言策略,激活不同的心理空间,并在两者之间形成映射,构建一个新的心理空间。例如:新闻《苏尼特牧民:赶着羊群上天猫》报道了牧民积极转变经营方式,借助网络平台,采用耳标和二维码可溯源认证和显示地理标志,向全国消费者销售优质苏尼特草原羊肉的新闻。这则新闻的标题,很有创意,正是运用概念整合的方法,将“赶着羊群”与“天猫”整合在一起。“赶着羊群”和“天猫”是两个心理空间,“赶着羊群”的心理空间一般包含着牧民赶着羊群去草原放牧,羊群在草地上吃草;“天猫”的心理空间是人们在网络上进行商品交易。“赶着羊群上天猫”这个语言表达不仅分别激活了这两个心理空间,还把两个心理空间整合在一起,生成了一个充满新意的心理空间,形象地呈现了苏尼特牧民创新销售模式的事件场景。受众在理解这则新闻的过程中,会被无意识地调动概念整合的认知模式。这种概念整合认知模式的运用不仅传递了新闻的要旨,还增加了新闻内容的趣味和新颖性。标题不仅使受众眼前一亮,还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苏尼特牧民的创新经营方式。在新闻写作中,作者可以考虑读者的概念整合认知能力,将关键概念进行巧妙结合,具有新奇性和创新性,既能吸引读者,又能形象表达新闻事件的主要思想。

三、结束语

新闻报道的质量,既需要主题的确定,又需要新闻话语的表达质量。通过分析优秀的民生新闻,发现:意向图示、隐喻、图形背景、概念整合认知模式在民生新闻叙事话语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民生新闻话语不像文学叙事那样,可以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或拟人等。但是,在“走转改”和“短、实、新”原则的指导下,短小精悍、话语朴实的民生新闻通过调动受众的认知机制,能够引起受众的心理共振,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有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记者、编辑在新闻生产过程中,需要了解新闻受众的认知特点和新闻话语的认知过程。在坚持新闻真实、客观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产出的新闻话语应该适应受众的心理认知,通过调动受众头脑中的认知机制,既能充分表达新闻主题,传递话语意图,又能增加受众的认知效果,增强民生新闻的传播效果,从而讲好民生新闻,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 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 喻忠波.民生新闻的特点及写作手法[J].新闻窗,2017(2):43-44.

[3]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 劉宇红.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 Croft W,Cruse D.认知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 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7] K vecses Z.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8] Fauconnier G,Turner M.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9] Fauconnier G.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 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编辑: 朱渭波)

猜你喜欢

传播效果民生新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传播的渠道与效果研究
线索与议程设置:提高党报传播力引导力的切入点
明星微博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的传播功能与效果研究
企业微信生态圈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效果分析
电视媒体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与创新
探究新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的发展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