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升家园互惠的家庭覆盖率
2019-09-10彭解华
彭解华
《指南》在开篇就阐明制定其初衷就是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可见家园理念一直重视教育同步的重要性。特别是课程游戏化实施以来,家园共育互惠的理念也得到了了空前的重视。许多幼儿园都在积极开展家长助教、亲子课程、家委会、家长学校等活动,但是我们也发现在家园互惠过程中,存在着家长参与度不高、人员集中、覆盖率低的现象。在我园2017年的全年平均各班12个家园互惠活动统计中,我们发现只有10%左右的家长能够每次活动都参与(即每班4人左右),15%左右的父母能够多次参与,其他家长只能做到偶尔1-2次参与活动,并且参与率高的集中在这25%家长里。以40个幼儿班额的班级为例,8-10个人是家园互惠活动的主要对象。
另一方面,全体家长普遍对于自己孩子参与活动的权益又非常重视,维权意识较高。家长非常在意自己孩子是否能够参与到各类活动中去,常常因为在某项活动的照片集里没看到孩子的身影而对老师的工作产生不满。例如:在一次《祝福祖国妈妈亲子绘画活动》中,中班王老师就连续接到几个家长的“抗议”电话:
“王老师,请问今天的活动照片里为什么没有羊羊?”“王老师,米米今天没上学吗?为什么没有看到她呢?”……
“哦!是这样的因为你没来,孩子无法一人参与活动,所以她就和刘老师在一起,没有参加这个活动。”
“我不来,我不来她就没有权利参加了?谁规定的?”……
类似这样的情况时常会发生。家长越来越在意自己孩子在幼儿园活动的状态和参与度,但是因为多元复杂的家长需求、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亲密度、老师和家长的角色处境、家园教育观念的不一致等原因,家长参与家园互惠活动的覆盖率并不高,尽管幼儿园层面积极主动地创设各种类型的家园互惠活动,但是明显表现出“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
一、解读和尊重家长的个体需求
很多家长由于性格和文化认同度不一样,他们有着自己一贯的家族教育态度、传统及信仰,并不希望一下被彻底打破。一些家长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理念、变通度高,主动希望和老师达成一致;另外一些家长则表示认同和理解老师,但是他们无法做到和老师同频同步,需要更多的私人空间。老师要理解家庭教育的复杂性和持久性,在引导家园共育活动时切忌急功近利,一刀切,而是要尊重和解读家长的需求,做到持之以恒、耐心反复。对于配合的家长,老师自然很容易沟通,但是对于消极配合的家长,老师不能放弃或责备,而是要多次耐心反复的和她沟通,帮助和满足她的个体需求,逐渐转变其接受度。例如:彤彤妈妈很想参与孩子的活动,但是不愿在人前表现,不够自信,怕给孩子不好的影响。我们就鼓励她来学校旁观,可以不直接参与活动互动,也可以通过拍视频或者将自己准备的相关话题文件档案送给幼儿园,这大大减轻了她的思想负担。慢慢地,她明白原來大家都是平凡的状态,有怯场的,有普通话说不标准的,有情绪激动型的,但是都不妨碍和孩子的温暖互动。渐渐地,彤彤妈妈主动举手参与活动了。老师需要做的就是以此为动力,相信每个家长都是可以改变的,这与家长态度好坏无关,只是“配合”养成的时间长短不一样。
二、主动而积极地建立亲密关系
家园亲密关系是指家长和老师之间就儿童教育相关事宜彼此能托付、信任,愿意沟通教育过程中心里感受,并能互相影响。事实上的情况就是,家长和老师都意识到了彼此是富有意义的关系,但是却没有多少人真正做好了准备,尤其家庭方面更加被动一些,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发挥好家园关系中的主导作用。教师主动而积极的态度是建立亲密家园关系的基础。面对家长,老师像阳光一样,笑容灿烂、举动温暖、态度积极、能量满满,这样的话,每个家庭都会像向日葵一样围着你转。家园关系流畅,家长配合度高的老师,给家长的印象都是热情、笑容灿烂、耐心细致、善于沟通的。有效的沟通是亲密关系建立的保障。有效的沟通需要有积极主动的沟通技巧,包括:回应感受、倾听确认、共情和鼓励、澄清和总结等。理解、开放式的提问能帮助老师了解更多家长不愿意参与活动的原因。
例如:对于家长不愿意来参加活动的现象,有的老师在QQ群是这样说:“教育孩子不仅是幼儿园的事情,也是家庭的重要责任,大家要重视!”结果,群里一片安静,事情不了了之,家长还是没有来。而大一班的老师在端午节的“一封家书”活动中邀请家长来参加,大多数家长都没有报名,只有5个人报名。景老师就这样说:“家长朋友,我知道你们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宝贝马上就要幼儿园毕业了,你们肯定不想错过任何一次见证他成长的机会,大家能聊聊为什么不能来吗?如果可以,我们可以适当调整的。”“景老师,说周五就搞了,时间太仓促,我还不知道写什么!”“是啊,时间太急,我们请假调班都不方便!”“月底大家都比较忙。”“如果我们把时间延后1周,你们看怎么样?”“那样好,我们有时间了,我可以参加……”“我也能报名了!”……
家长往往愿意关心、体谅老师并和老师分享感受,交流,所以老师要学会澄清和总结,有利于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帮助家长梳理思路。在沟通过程中,教师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你真不容易,一个人带着孩子,还要工作!一定很辛苦吧!感谢你还想着为了孩子尽量参与活动!”“你今天在活动中可帮了我大忙了,说实话,如果没有你这个称职的助理,活动一定不能这么顺利,孩子们一定不能如此开心。”等等,老师的认可是家长再次参与活动的重要动力之一。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倾听孩子在家庭中的故事,帮助家长规划出独特的生活教育活动,成为家长可靠的托付者。亲密关系建立后,家长和老师之间的默契度和支持度都会大大提升,家长参与活动的家庭覆盖率和频率都会更高。
三、宣传和推动家庭教育理念转变
“幼儿园做好幼儿园的事情,家庭做好家庭的事情!” “幼儿园,与未来关系不大,还没上小学呢!”这是很多家长根深蒂固的一个教育意识,尽管当下先进的理念家长也在不停接受,但是前提一定是不能打破原有的家庭生活状态,不能给家长增加“负担”。面对这样的境遇,老师首先不能气馁,也无需焦虑,观念的转变必然需要过程,也需要积极的推动。加强共育理念宣传和课程“推普”工作就是转变家长理念的重要方式。幼儿园可以通过公众号、校园网站、微信平台推送、话题“沙龙”、家庭教育辩论会、好书推荐、读书分享等活动向家长宣传和辨析教育观点,促进家长对育儿理念的深度反思。课程“推普”活动,随着课程游戏化的实施,幼儿园已经不是原有的“上课”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组织,而是变成游戏。那么游戏的作用、游戏如何课程化、新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家长参与课程的意义、家长如何参与课程、环境与资源的转变等等关键问题,一定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和家长明确,否则家长对于家园互惠活动的意义和目的都是茫然的,自然参加的动力就不足。例如:《我要上小学啦!》课程开始初,我们就和家长一起审议如何让小学变成孩子向往的、期待的地方?当然不能就只是学计算、学拼音。家长积极参与审议,使得这个项目课程打破了原来的时空限制。参观小学、图书馆,模拟课堂,对话小学校长,分床自理,每日阅读,假日计划等等生活性和品质度更高的课程内容被挖掘。家长本身在幼小衔接期间也是焦虑和茫然的,通过和学校的同步前进,家长的焦虑感也越来越轻,参与活动的兴趣越来越高。
四、探索积极“双赢双适”的互动方式
家长和教师的多重社会角色不同等客观原因,使得一些家长无法参与幼儿园家园互惠活动。学校就要承担起主动探索“双赢双适”的互动方式,“双赢”指幼儿园和家庭都能受益,“双适”指幼儿园和家庭都便于操作,活动具有可操作性。
提前发布和幼儿邀请。我们的家园互惠共育活动的开展一定要有计划性和教育性,提前发布能给家长充足的准备时间,通常我们都是提前一周或者提前10天进行发布,这样就能给家庭充足的协调时间,同时教师提出的个别邀请要清楚而具体,说清楚家长具体需要扮演的角色,这样家长比较容易正面回答,例如“你可以介绍一下你和豆豆周末去快乐农场所收集的果蔬、西瓜虫、蜗牛吗?你只需要坐在桌边,我们会邀请几个感兴趣孩子过来和你聊一聊。”等。其次鼓励“幼儿邀请”,孩子们自己制作邀请卡,赋予每个活动环节的学习意义,自己制作不仅培养孩子动手動脑的能力还锻炼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孩子们的设计一次比一次出彩,另一方面,家长亲手拿到孩子的邀请函,会感受到孩子的满满期待而不仅仅是幼儿园的要求。
分组活动和替代活动。同样的活动我们允许分两个时段,两次进行。这样家长的时间选择度高了,小组活动也提高了活动的实效,老师能关注和互动到更多的孩子和家长。替代活动对于实在没有机会参加的幼儿而言非常重要,他们本来就有点失落,如果再失去活动的机会就更加难过了,我们通常会让幼儿园的某个工作人员“替代”父母和孩子互动,满足孩子参与活动的愿望。同时及时反馈孩子的表现给家长看,当家长看到自己孩子在别人的照料下的表现,也会默默反思,通常下次活动就亲自参加了。
自主助教时光。营造平等、自如的互惠活动运作模式也非常重要。首先,每学期活动开始初,我们都会提前发布预设的家庭互惠活动内容,一方面让家长了解活动项目,另外一方面也是家长审议的过程。如果家长都不感兴趣或者觉得没有意义和可行度的活动,我们就会进行更改,同时征询家庭项目进行替换。其次,每月初,我们会进行助教征集活动,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专业、兴趣特点应征参与助教活动。助教活动包括:项目活动(烘焙、交通讲解、护牙等);区域陪伴(阅读陪伴、科学陪伴、艺术陪伴等);环境创设(区域材料收集与更改,自制教育等)。幼儿园充分尊重家长的优势与闪光点,家长和老师成为真正的“队友”,共同促进孩子的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