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位节律变动的城市消落带景观规划设计
2019-09-10王江萍许冠楠
王江萍 许冠楠
摘要:城市消落带是水位周期性涨落而形成的特殊环境承载体。文章通过分析重庆南岸区消落带历年水位节律变动信息,得出不同高程的设计参考线,进而对不同水位条件下的消落带竖向层域采取对应的工程治理、生态修复、景观美化、韧性承洪等综合规划设计措施,旨在为城市消落带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分析思路和设计参考。
关键词:水位节律,城市消落带,景观规划设计,重庆南岸区
DOI: 10.3969/j.issn.1672-4925.2019.00.005
水位节律[1]指湖泊水位周期性、有节律的变化。三峡水库蓄水后,库水淹没使得每年水位季节性大幅度消涨[2],改变了原有长江的自然水位节律,并在三峡库区内形成了消落带。重庆南岸区位于三峡库区消落带中后端,消落带内的城市滨水区是最活跃的区域,承载着城市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和景观塑造等重要功能[3]。然而,受水位节律变动的影响,该消落带出现生物多样性降低[4]、生态系统脆弱[5]、景观生态体系恶化[6]、水土受污染影响水库水质[4]以及库岸安全隐患加剧[8]、库岸带人居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重庆南岸区消落带景观规划设计在梳理现状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消落带水位节律变动信息,得出不同高程的设计参考线,将消落带分为4个竖向规划设计层域,从而对其进行安全防护、生态修复及景观美化,从生态韧性与工程韧性两方面增强其面临水位变动的韧性应对能力,并为周边居民和游客提供优美绿色的休闲活动空间。
1项目区概况
项目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南端,北起鹅公岩大桥,南接史家岩,是三峡库区重庆市南岸区消落带综合治理工程其中的一段。消落带岸线长约3. 43 km.总面积约0.821 km2.景观规划设计面积约0. 768 km2,项目主要是对南岸区南滨路外侧堤岸至長江164.5 m水位线之间的消落带进行综合治理。
2项目区水位节律变动及现状问题
2.1重庆南岸区消落带水位节律变动信息
三峡大坝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大坝[9].于2009年竣工。根据现行三峡水库水位调度方案,每年大坝在9月开始蓄水,于11月初蓄水至最高水位175 m,翌年1月开始水位逐步下降.5月降至防洪限制最低水位145 m[1]。
为更准确获得项目区消落带的水位节律变动信息,需统计该消落带在2009年三峡试验蓄水完成之后的水位资料。统计该消落带下游水文站2009-2016年历史最高水位、历史最低水位及多年平均水位系列资料可知:历年来该消落带水位基本维持在162~175 m:每年2月中旬至5月末,消落带水位基本维持在低水位165 m以下,每年6月消落带水位开始升高,至翌年1月基本维持在高水位170 m以上。
同时,考虑到偶有洪水造成安全隐患,需统计该消落带上游洪峰流量信息。该消落带距上游朱沱水文站约130km.无大的支流加入,故可直接采用朱沱站水文信息设计洪水成果。统计朱沱水文站在1954-2016年最大流量系列资料,可得到该水文站的洪峰流量频率曲线和五年一遇洪水水位线为186 m。
2.2重庆南岸区消落带现状问题
根据现场勘探、航拍影像及GIS数据等分析,在综合评价该消落带的场地安全、生态环境和景观体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关于该消落带的现状问题。
1)安全问题。消落带水位的变化与人的行为模式出现矛盾现象使得场地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场地内部地形地貌复杂,危险地带无阻挡设施:与城市滨江主干道相连的局部堤防直立挡墙被破损,甚至缺失;整个消落带缺乏完整的安全防范防护体系。
2)环境问题。消落带水位的节律性消涨与冲刷使得石质基底破碎,破坏了消落带生态基底;紧邻城市居民区,城市排水管网外露,污水直排使得环境问题愈加严重;农业污染严重,加剧了土壤的退化:人为破坏严重,越野场地造成严重的汽车尾气污染。
3)景观问题。消落带空间规划无序,没有适应水位节律变动的功能性场所,无法提供安全愉悦的景观体验。滨水界面人流吸引量大,但缺乏营造合理的亲水空间:滨江水位较高处的绿地空间是良好的观景界面,但其现状设置不合理,影响人的停留:场地内部缺乏地域特色,且各段消落带之间缺乏联系过渡,整体风貌不连贯。
4)交通问题。场地作为带状狭长的城市开放空间,紧邻城市主干道,但其交通体系不完善,可达性不足,不同高程的步道系统连贯性差,且停车空间不足,严重影响人与场地的互动。
5)公共服务设施问题。场地无供人停留休憩的公共服务设施,且无照明设施,夜间人的活动不便,夜景效果不佳。
3规划设计原则及措施
3.1设计原则
1)适应水位,安全为先。加强库岸安全防护,因地制宜,适应水位变化,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各个高程空间的库岸稳定、游人活动安全以及滨江防洪防汛。
2)基于水位,生态修复。突出库岸生态功能,以消落带生态修复和自然景观保护为前提,基于水位变动规律,精细设计,合理利用,为城市提供自然、生态、可持续的环境。
3)结合水位,以人为本。体现人在滨江空间使用中的主体地位,结合不同时期水位涨落幅度,促进滨江地带的开放,提供多样化的户外活动空间,加强滨江路内外的功能联系,以良好的进入性和可达性支持人们丰富多彩的滨水活动体验。
4)对话水位,经典耐久。确保消落带景观经典耐久,场地功能、景观、活动等永久与水位对话,经受得住水的冲刷和水位的变化,注重场地与相邻城市空间、场地与上下游消落带景观的协调发展。
3.2水位节律变动下的景观规划设计及措施
分析该消落带水位节律变动信息,得出4条重要的设计参考水位线,即,岸线整治水位线( 164.5 m)、消落带整治最低水位线(167 m)、主要休闲活动水位线( 173 m)和五年一遇洪水水位线( 186 m)。
因此该景观规划设计将竖向空间划分为4层:分别是水位164.5~167 m的岸线整治层、167~173 m的河漫滩生态自然修复层、173~ 186 m的休闲活动层和186~ 193 m的城市阳台层,如图1所示。
3.2.1岸线整治层(164.5—167 m)
岸线整治层是该消落带中水位最低的一层,安全隐患最高,人为干预性最弱。为保证岸坡稳固,设计在167 m以下区域修建护岸工程,并配以水陆两柄草本植物,增强库岸生态韧性[10]。
1)修建抛石护岸。主要采取干砌石护岸与抛石护岸的工程措施进行岸线整治与稳固。护砌范围内岸坡采取抛石护岸,护砌长度不小于10.0 m.底部至河槽,抛石厚度不小于1.0 m。
2)搭配水陆两柄草本植物。该层全年被淹没时间最久,可构建低矮的多年生耐水湿草本群落,增强其自身生态修复能力,例如狗牙根、水蓼等。
3.2.2河漫滩生态自然修复层( 167—173 m)
河漫滩生态自然修复层是水位变化最大的一层,主要功能定位是生态修复,并在每年水位最低时期满足游人滨水游憩、自然亲水、景观眺望等需求。其规划设计目标是梳理并改造杂乱无章的基面,以保障场地被淹没后的韧性承洪,增强其生态韧性[10].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
1)梳理石质基底,打造石滩景观。对场地石质基底清淤梳理,保留原有石质景观资源,结合自然式种植的芦苇,与水系形成良好的生态自然景观,并设置条状石笼平台,供游人休憩、观景、交流等。
2)优化水域体系,打造湿地景观。在该层主要打造3种类型的湿地。一是现状水陆交界的生态敏感区为越野场地,生态基底被大肆破坏,尘土飞扬、汽车尾气污染严重,应减少人为干预,设置特色鲜明的植物景观,打造高草湿生植物群落湿地景观:二是场地原有水系环境优美,但多处隔断,无法形成完整的水域体系,且大多为石头围合而成,缺少植物搭配,应依托现状并结合植物生长习性,将其打造为跌水湿地和浅水种植湿地景观:三是对原有死水塘及其周边泥沙塌陷部分进行塑形整治,打造水景园湿地景观。
3)搭配草本、灌木植物,丰富植物多样性。该层可分为高程167~ 170 m的消落带中部和高程170~173 m的消落带上部,引入灌木、草本植物增强多样性以提高其应对水位变化的适应能力与恢复能力。在消落带中部可构建耐水湿草丛结合灌木丛的群落,如蚊母、芒、芦苇、黄花鸢尾、狗牙根等:在消落带上部可营建灌木结合草本植物的复合群落,如小株木、芦苇和卡开芦等。
3.2.3休闲活动层( 173~186 m)
休闲活动层处于相对安全的高程范围,一般不会被江水淹没,主要功能定位是休闲健身及市民活动,兼具人流集散和景观眺望功能。其规划设计目标是增强偶遇洪水时的工程韧性[10].并在保证库岸安全的前提下丰富市民活动空间。
1)新建堤岸。该消落带有425 m堤防在前期工程中没有进行达标建设,为满足防洪要求,需要运用工程手段对其进行达标建设,新建的堤防采用钢筋混凝土扶壁式挡土墙结构形式,挡土墙高度10. 0~12.0 m.墙面板厚0.5 m.前趾板、踵板均厚1.0 m,扶臂厚0.5 m.扶臂间距4m。
2)美化直立挡墙。对场地内已有长为600 m且结构完好的堤岸以及项目加固和新建的护堤,根据实际需求,采用垂直绿化、文化墙、彩绘墙等形式的景观措施进行美化处理。
3)搭配乔、灌、草植物群落。休闲活动层属于消落带的护岸林带,此部分以乔灌木为主,搭配草本植物以建设护岸林带,可采用的植物有中山杉、水杉、垂柳、木芙蓉、云南黄馨、凌霄、常春藤以及五叶地棉等。
3.2.4城市阳台层(186~193 m)
城市阳台层处在相当安全的水位线高程中,主要功能定位是景观眺望以及满足市民健身慢跑、游憩娱乐和休闲活动等需求。该层的规划设计目标是拓宽滨江路人行界面,提升“城市阳台”[11]功能层次。该消落带竖向空间设计示意如图2所示。
除了以上竖向层域的规划设计外,还应从整体角度完善提升。首先,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依托周边城市建设用地设置,按照使用者对各类服务设施的需求,确定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科学布点,形成网络。其次,实施安全警示措施,在临江道路外侧利用置石、植物等进行警示及安全隔离:在道路两侧设置栏杆以防行人进入危险区域;在危险路段每隔50m设置安全警示牌;在原塔吊处设置安全眺望台以观察行人安全:当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时进行安全阻断隔离等。再者,布置景观小品,巴国文化深入当地民心,将其融入景观小品,赋予场地文化气息,在重要景观节点布置石质地标雕塑、主题雕塑,设计浮雕墙、文化墙等。最后,提供夜景照明,在打造日景空间的同时兼顾夜景观设计,保证人们夜间的行为安全,形成以景观氛围为导向的全时滨江景观游赏体系[12]。
4结语
城市消落带面临江水淹没的韧性应对与景观塑造,源自于对水位变化的适应与利用,而非仅靠筑建防洪堤坝来抵抗水位消涨。重庆南岸区消落带景观规划设计充分考虑了场地的水位节律信息,将传统的滨水设计从平面构图维度拓展到竖向空间塑造维度,在不同高程层域内采取对应的工程措施、生态手段和景观设计,构建消落带区域“人一动物一植物一城市”的和谐共生模式,使其随时间推移逐渐完成自身的生态修复过程,恢复消落带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13],充分发挥消落带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并为城市消落带生态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可操作的模式和范例。
参考文献
[1]袁慎鸿,曾波,苏晓磊,等水位节律差异对三峡水库消落区不同物候类型1年生植物物种构成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4,34(22):6481-6488.
[2]邓聪三峡库区消落带景观格局特征及时空演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3]傅小平,张辉三峡库区(重庆段)消落带城市滨江景观生态重建实践[J].重庆建筑,2014,13(8):5-8.
[4]夏智勇重庆三峡水库消落带植物分布特征与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5]苏维词,赵纯勇,杨华.三峡库区消落区白然条件及其开发利用评价:以重庆库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9,29(2):268 - 272
[6]周永娟,仇江啸,王姣,等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J].生态学报,2010,30( 24):6726-6733
[7]廖晓勇三峡水库重庆消落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识别与健康评价[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9.
[8]周永娟,仇江啸,王效科,等三峡库区消落带崩塌滑坡脆弱性评价[J].资源科学,2010,32(7):1301-1307
[9] WU J G,HUANCJ H,HAN X Get al.Three-Gorge Dam-Experi-ment in Habitat Fragmentation?[J].Science,2003,300( 5623):1239-1240.
[10]廖桂贤,林贺佳,汗洋城市韧性承洪理论:另一种规划实践的基础[J].国际城市规划,2015,30(2):36-47.
[11]郑岩.重庆市主城区“城市阳台”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
[12]蒋谈城市滨江风光带的夜景观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13]袁辉,王里奧,黄川,等.三峡库区消落带保护利用模式及生态健康评价[J].中国软科学,2006(5):120-127.
收稿日期:2018-04-08
第一作者:王江萍(1963 -),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E-mail: 365068823@qq.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