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第四代导演的电影美学风格

2019-09-10郭潇

锦绣·下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艺术风格纪实

郭潇

摘 要:电影作为第七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证明了影像世界的本体魅力。电影艺术作品所体现出来的鲜明个性特征,包括电影语言的应用、艺术形象的塑造、意义内涵的构成等元素,以此形成了多元化的电影艺术风格。中国第四代导演作为推动中国电影领域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以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想探索纪实主义手法,大胆揭露现实矛盾,兼顾诗意和浪漫,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推动着全新审美观念的出现。

关键词:艺术风格;第四代导演;纪实;电影美学

电影美学是电影审美意识的抽象和升华,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中,视听语言的艺术表现是艺术家实现自身意识、情感、心灵的媒介,是审美的物象化。从电影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1945年至今,电影艺术臻于成熟,媒介视听系统日益细化,形成不同的电影美学派流,其中以蒙太奇传统与纪实性传统两大派流为主要,并由此建立起多元化的电影美学体系。电影风格能体现出导演及其创作团队的审美理想,艺术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发现,电影艺术家由于其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因而在处理题材、驾驭题材、描绘形象以及在表现手法的和语言运用上、必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光彩,集中体现在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各要素上便形成各具特色的风格,包括纪实风格、融合风格、绘画风格和电视风格等。本文以中国第四代电影导演的艺术风格为切入点对电影美学加以鉴赏分析。

中国“第四代导演”以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上海电影学校毕业生为主要创作群体,还包括在同一时期自学成材的人。他们以开放的视野,新鲜的电影经验,不懈地探索艺术的特性,承上启下,力图用新观念来改造和发展中国电影,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他们寻找历史底蕴,更多地表现对历史和现实、对民族文化与现代意识交叉契合点的捕捉。在反映现实的影片中可以看到历史与文化的延续性,看到历史与文化如何制约着、创造着影片中人物的行动,是真实化的纪实美学。

1、以“零度情感状态”再现社会现实,探索纪实主义手法,大胆揭露现实矛盾。文革结束后,人们从禁锢中解放出来,一时间出现某种程度不明方向的思想混乱,而这正是《邻居》的故事背景。影片从楼道里大家一起做饭的中景镜头开始,用现实纪实的手法展现了在这样的楼道里有多么的不方便,甚至存在着安全的问题,小女孩就因为没人照看而被热水烫伤。一个筒子楼里的几户人家,渴望拥有一个公共厨房,但眼见着领导搞特殊化、滥用职权,导致了人们质问到底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领导服务”。其实人民和领导本来就不应该对立,只是个别同志因沟通不畅和官僚主义作风使得人民怨声载道。尽管影片后半部分俨然是歌颂人民公仆的主旋律电影,但整体来看它牵涉到了80年代最普遍的民生问题,揭示了很多客观存在的不正之风,比如以权谋私、打击报复、逢迎拍马等,因此影片的现实主义揭示现实的深度得到发挥。受到新现实主义的影响,第四代导演在追问社会正义方面尤其突出。郑洞天和徐谷明在本片中就表现出鲜明的纪实风格,楼道里邻居们热火朝天做饭的景象都是真实取景,现场收音,是纯粹的真实。第二届金鸡奖把最佳故事片颁给《邻居》时也评价道:“真实地展示了当前现实生活的生动图像,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影片第一分钟“滴、滴、滴”的报时声之后播音员说:“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12点整”,这给观众一种是自己家的收音机没关的错觉,但随后刘兰芳的评书,以及楼道里邻居们做饭的场面,让观众明白原来是在观看别人的生活。这种将电影和生活划等号的做法,正是纪实电影所要追求的极致效果。

2、诗意化和浪漫化,"诗电影"特征。电影《巴山夜雨》没有落入旧套,极具诗意,没有俗套的去展现过多三峡的风光环境,使之成为一幅导游图,而是从人物出发,把江雾、细雨、山影这些自然环境人格化,把环境典型化,与人物抑郁、悲愤情绪相统一,突出另一种意境。同时,它又是十年期间社会环境的生动写照,壮丽河山被破坏得面目全非,祖国命运在这样的“夜雨”中艰难的曲折前进。秋石获得自由后东方显露出来的一点晤色,报道了黎明的消息,给人以温暖和希望。影片构思的新颖之处,还表现在讲究含蓄隽永,迫求韵味余音,启发观众的想象和思素。影片中大娘撒枣祭江和女孩吹散翻公英等细节,细腻含蓄,富有艺术魅力。它从电影的特点出发,把对话压缩在十分简练的范围内,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来传情达意,就像是一幅淡墨点染的中國画,画面上留着不少空白,要由观众的想象去填补。

3、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第四代导演的作品虽然涉及题材广泛,风格特征各异,但都是关心国家前途,关心民族命运,关心人民群众生存状态。也就是说,都是关心政治的,即使题材不涉及政治,内里也与政治有关。电影《孙中山》全面纪录孙中山本人以及他的一些重要追随者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过程,并将他们置于那个不平静的年代,连同相关的人物和事件,构成一部极具历史感的人物传记。影片反映了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自青年时代至逝世的革命活动,特别表现了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坚决改组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促成国共两党合作的业绩。这是一部传记片,也是一部气势宏大的历史片。它从大处着眼,小处着墨,艺术地再现了孙中山光辉的业绩和中国近代历史的风云。人物众多,画面壮观,同时注重主要人物的心理描写,画面和声音的视听造型独具匠心。影片从史实出发,表现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伟大光辉的革命生涯,将其救国救民的核心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影片将重要历史事件与撞击人物心灵的生活片段融合起来,表现出人物心理的发展脉络,既有艺术加工又不违背历史。影片规模宏大,气势恢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电影似乎天生就与美学的渊源极其深厚,即便用纯粹客观的角度来鉴赏电影,也无法避开美学的话题。第四代导演始终以诗化历史的主体意识对待中国电影里的历史及其历史叙述,同时着力再现社会现实、叙说社会责任,这是第四代导演或执意坚守或欲罢不能的选择,也是他们不同于任何一代中国电影人的独特气质。

猜你喜欢

艺术风格纪实
张阶平水彩画的艺术风格研究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17世纪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比较研究
新中国首次接受国书纪实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18世纪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庄重与理性
等比数列前n项和(一)教学纪实
郑州擂台赛纪实
浅谈东北人艺时期对于辽宁话剧发展之深远影响
混乱实验室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