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发展基金与香港电影工业的转型

2019-09-10易莲媛

文艺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香港电影转型

摘  要:为应对電影工业的严重滑坡,新成立的特区政府改变了港英政府在文化领域长久以来的自由放任政策,于1998年设立了“电影发展基金”,以资助有利于香港电影业长远发展的项目。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该基金运作的方式与覆盖的范围从影视周边措施拓展到直接介入电影生产,为其提供融资或制作费用。尽管它并没有,而且事实上也不可能协助香港电影工业重回顶峰,但它培养了新人,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本地电影工作者社群的存续。更为重要的是,从发展基金目前的运作方式来看,其目标是在变化了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环境中,将香港发展成为电影投融资汇聚的中心及华南地区的电影中心,开发粤语市场。

关键词:香港电影;电影发展基金;转型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香港电影工业进入了严重衰退,1999年,港产电影的本地票房从高峰期1992年的12.4亿跌至3.4亿,影片数量则从1993年的顶峰234部跌至136部,观众人次也从最高点1988年的4504万跌至1996年的1384万{1}。而对于这样一个以外销为主的电影工业来说,更为致命的问题是其主要海外市场台湾、韩国和东南亚集体失守{2}。在这种情况下,新成立的特权政府改变了以往港英政府在文化领域的自由放任政策,于1999年设立了“电影发展基金”(下文称“发展基金”),以资助有利于香港电影业长远发展的项目。今天,“发展基金”的主要服务范围包括“为中低成本的电影提供部分融资、为小型电影制作提供资助、加强在内地和海外推广香港电影、加强在电影制作和发行各方面培训人才的措施及提高本地观众对香港电影的兴趣和欣赏能力”{3}。

从香港电影的现状来看,“发展基金”似乎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但问题在于,评价特定文化政策的实际效果是否能够脱离整体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环境?当文化工业的某个部门因更宏观性的因素陷入困境时,单凭政府在单一领域的扶持政策能否重现辉煌?抑或协助该工业在新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环境下调整定位?为回答以上的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香港电影发展基金的历史、主要支持项目和运作方式,然后整理了香港电影工业近年来的主要数据以及政府自身和媒体对“发展基金”实际效果的反思与批判,最后在此基础上指出因为香港电影的衰落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电影工业一系列宏观政治、经济、文化及技术环境的后果,“发展基金”没有能力协助其回到原有的历史地位,而是在保持本地电影工作者社会网络继续存在的基础上,将香港发展成为华语、亚洲地区电影创投、融资和版权交易的中心,世界电影工业的重要节点,以及华南地区的电影中心,开发粤语市场。

一、香港电影发展基金的轨迹及基本运作方式

至今,香港电影发展基金已运转了近二十年。从其运作的方式与覆盖的范围来看,以2007年为界,可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发展基金”并未直接介入电影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从周边措施入手提高香港电影整体的工业水平,试图将其从一个自发的、主要依赖人际社会网络而组织起来的电影工业{4}改造为具有自觉意识和规划性的“文化产业”。第二个阶段则设立“电影制作融资计划”“电影制作资助计划”和“首部剧情电影计划”直接为电影生产提供融资、资助服务。

第一个阶段的措施包括开展培训计划、研讨会,制定奖励计划,进行调查研究、编纂业界文件等,并赞助本地影片参加海外影展,或者在海外举办大型的“香港电影展”进行商业推销,也协调本地电影拍摄活动{5}。然而,电影发展基金的这些举措并未扭转本地电影工业的颓势。1999年到2006年,香港电影从年产量136部、本土票房3.45亿{6}跌至年产量47部、本土票房2.3亿(而且这个数字包含了合拍片,如果是纯港产片则只有1.9亿){7}。可以说,作为一个产业,香港电影工业已难以维持自身的正常运作。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进一步的介入和扶持就显得更为重要。2007年,特区政府成立了电影发展局,同时向“发展基金”注资3亿元,开始为中低成本电影提供部分融资,即“电影制作融资计划”(下文称“融资计划”);2015年,特区政府再次向“电影发展基金”注资2亿元,在其下推出新计划以资助小型电影的制作经费,即“电影制作资助计划”{8}(下文称“资助计划”);再加上“发展基金”原来资助的电影周边项目“其他电影相关计划”{9}。2007年至今,这三项计划分别为拨款1.5163亿{10}、0.1248亿{11}和3.1093亿港元{12}。2014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补充协议十》生效,其中与香港电影有关的内容作出新规定:纯香港制作的粤语电影,只要通过审批,加上普通话字幕即可以内地发行,而既不需要经过进口电影的程序,又无需普通话配音,为香港电影在一亿多人口的两广粤语区开放差异化电影市场创造了政策条件。因此,2016年6月,特区政府又向“发展基金”额外注资2000万港元,以资助在内地发行宣传本地生产的粤语电影{13}。

以上计划中,“融资计划”与“资助计划”均有比较严格的资质限制。除了影片计划本身预计能够获取在香港境内向公众放映的核准证明书这个最基本的要求之外,“融资计划”要求申请人必须是电影制作公司。申请人、监制及导演或其中任何组合要在申请日期之前曾总共制作至少2部院线电影。同时,影片应为预算制作费不超过2500万港元,片长达到80分钟或以上、商业上可行的剧情片或动画片,并获得了令政府满意的第三方融资。而且,监制、导演、编剧、男主角和女主角五个主要工作人员和演员类别中的三项中,至少有一名为香港永久居民。它与“资助计划”的区别在于:首先,“融资计划”是政府的投资,电影上映之后政府要按投资比例分享收益,而“资助计划”则是政府单方面的资助,不要求返还;其次“资助计划”的主要对象是预算不超过1300万港元的低成本影片,而“融资计划”则是2500港元以内的中低成本制作;再次“融资计划”主要支持剧情片和动画片,而“资助计划”则将“纪录片”也包括在内;最后,“融资计划”只要求五个主要工作人员和演员类别中的三项中至少有一名香港永久居民,而“资助计划”则要求每个类别中都至少要有一名香港永久居民{14}。可以说,“资助计划”比“融资计划”更强调对本地电影工作者社区的培养。

“发展基金”向“融资计划”和“资助计划”拨款的上限分别为600万{15}和200万(或不超过电影制作费用的20%,以较低金额为准){16},不足以覆盖全部制作费用。从2013年开始“发展基金”尝试为电影工业新人的超低成本制作提供全额资助,以培育电影人才,这就是香港的商务及经济发展局的创意香港推出的“首部剧情电影计划”。被选中的团队可以获得“发展基金”的支持,以商业片模式拍摄首部剧情电影。该计划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分为大专组和专业组,选拔电影创作及制作计划。其中大专组设两个奖项,专业组设一个奖项,两个组别的优胜者所受资助的上限分别为325万和550万。参赛资格被很谨慎地限制在由成熟团队支撑的本地新人导演团队中,即参赛团体中必须包括一名导演、一名监制及一名编剧,其中导演不限一人,而且导演和监制不可以由同一人担任,导演必须是从未拍摄过80分钟以上的商业电影的年满18周岁的香港永久居民,但监制必须以出品人/监制/导演/摄影指导/美术指导身分完成最少两部曾在香港公映的电影,而且必须是曾担任过一部影片监制的年满18周岁的香港永久居民。其中大专组参赛团队的导演必须是本地或海外专上学院或专科学校电影/电视制作或相关专科的学生或毕业不超过十年的毕业生,参赛团队也必须经过本港特定专上学院推荐参加{17}。专业组参赛团队的导演必须是具备电影制作或相关经验的本地电影业人士,如曾在香港主要的电影短片比赛中获奖,或是由海外回流的电影从业者。参赛团队必须经本地电影专业协会/机构推荐参加{18}。参赛团队须提交电影创作及制作的计划书,内容包括电影卖点简介、完整电影剧本、详尽的制作计划、演员和工作人员人选、制作开支预算及市场销售预测等{19}。

二、香港电影发展基金的效果评判

成立近二十年来,“发展基金”并未协助香港电影工业重现往昔的辉煌。如表1所示(表附后),2012—2016年间,包括合拍片{20}和港产片{21}在内的香港电影年产量始终在50部上下浮动(包括20部左右港产片),其工业活跃度远远无法与高峰期相比。而且,除中国内地之外,这一工业在各个市场上都表现欠佳,台湾、东南亚等传统海外市场基本丢失殆尽。可以说,今天的香港电影工业已经从全球性的制作中心转型为主要面向中国内地市场的供货基地。而“电影发展基金”的“融资计划”“资助计划”和“首部电影计划”所主要支持的港产片在本地及海外市场的份额几乎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正因为香港电影工业的现实发展状况与设立“发展基金”时设定的目标有一定的差距,早在2012年10月,香港特区政府审计署署长的第五十九号报告书就指出了该基金运作中的一系列问题。首先,从2005年到2012年,“发展基金”72%(1.482亿港元)的拨款给予了“电影相关项目”,而只有28%(0.581亿港元)拨给“融资计划”。而且,所有的拨款中,有50%流向了香港影视娱乐博览、亚洲电影大奖、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和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四个项目,使得能够投向电影制作和人才培训的资金变少。其次,“发展基金”对本地项目的支持力度不够,甚至可以说没有起到扶持本地电影生产的目的,尽管近五年来,每年有五部左右香港电影能够进入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但只有一部香港电影通过此项目获得融资。最后,“融资计划”的收回率比较低,获得该项目支持,在2012年之前上映的10部电影,政府整体的融资收回率只有44.2%{24}。该报告披露之后,本地媒体基于香港商业社会的运作逻辑,也对“发展基金”提出批评,认为其用公共财政收入支持私人产业,是浪费公帑的行为,而且“发展基金”的投入没有得到有效回收,经济上的失败意味着其无意义{25}。

三、维护本地创作社群,协助香港转型融资、

创投中心和区域性制作中心

针对以上质疑,“发展基金”也做出了一些调整,提高“融资计划”的支持力度,并在2014和2015年设立了专门针对本地新人电影工作者底层本制作的“首部剧情电影计划”和“资助计划”。但问题在于,“发展基金”是否有能力协助香港电影生产重现繁荣?对本地电影人及创作的支持目的为何?以及资助那些看起来与本地电影创作关系不紧密的“其他电影相关计划”是否超出了“香港电影发展基金”的工作范围?

Michael Curtain在一项从全球文化工业角度切入华语圈影视工业的研究中指出,香港电影在20世纪90年代的急转直下是一系列宏观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技术变迁的结果,而不可以简单归之为香港电影自身创作质量的下降。具体说,香港狭小的本土市场使它只能严重依靠海外市场,而海外市场又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20世纪60年代东南亚的民族主义思潮的泛滥及其严重后果破坏了香港电影在当地的发行-放映网络,使其严重依赖于冷战背景下把香港电影视为“国片”、又在“戒严”政策下限制好莱坞进入的台湾市场,而随着台湾的“解严”和新自由主义思潮下对其文化领域的放松管制政策,好莱坞影片不仅畅通无阻地进入台湾,而且依托其实现横向整合的跨国巨头建立起强大的发行-放映网络,相比之下,主要由中小片商依赖人际关系网络而形成的香港电影发行网络在垄断资本面前很快溃不成军。再加上一度成为香港电影重要海外市场的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加强了对外国影片的限制和本地创作的扶持,香港电影同样在与好莱坞和韩国本土影片的竞争中失败{26}。事实上,在所有政府放松了对好莱坞管制的地区,本土电影工业都遭受了新自由主义政策下“解放”出来的巨量资本利用“文化劳动的国际分工”而迅速膨胀的全球好莱坞的重大冲击{27},只不过有的地区因其相对较大的本土市场而有后退的纵深,甚至能在其冲击下发生新变,如印度和中国内地{28},而香港电影工业没有这种幸运。所以说,作为一系列宏观环境变化的结果,香港电影无法再现历史的辉煌。

然而香港电影工业的幸运在于,同样作为全球性文化领域解除管制政策的一部分,中国内地也有条件地向其放开市场。有关这一政策给香港电影工业带来的實际影响,学界已有非常成熟的讨论,此处不再赘述。主要的疑问在于,对于香港电影这个主要面向外部市场的文化工业来说,为什么与中国内地的合拍的结果不同以往?笔者就此,从2013年起在香港电影业中进行了一系列的访谈,很多受访者都提到,以往香港电影是面对很多分散的小市场,电影生产是寻找这些小市场的最大公约数,而内地则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香港的电影工作者只能全情投入其中。很多电影工作者表示,创作适应内地市场的影片并不重要,香港电影一直以来都是商业导向,关键问题是因为内地市场的庞大,以及相对于以往海外市场内地电影工业自身的活跃程度、电影工作者自身的创作才能以及内地的电影拍摄条件,大部分的电影创作活动都是在内地进行,本地的电影工作者的社会网络逐渐解体。也就是说,香港电影的生产,正在跟“香港”这个城市“脱域”。以往黄金时代培养起来的电影人主要在内地活动,工作非常繁忙,而本土新人参与电影摄制的机会急剧减少,而以往的香港电影工业,主要是依赖于行业实践而非专业院校来培养新人{29}。这一改变对香港本地电影工作者社群的延续打击是巨大的。

正因为香港电影的相对衰落是宏观环境的变化,政府的特定政策并不能扭转这一形势,微观来说,香港电影目前的具体困局在于本地生产的大规模外迁——与香港制造业的消失属于同一结构性问题——而导致的本地新人缺乏进入电影业的机会,“发展基金”的任务与其说是复兴香港电影,不如说是维护本地生产网络的继续存在,为新晋电影工作者提供机会。而上文提到的“首部剧情电影计划”和“资助计划”正是这一思路的体现。如表2所示,尽管近五年来每年获得“发展基金”资助影片的绝对数量并不高,但在于本地生产的港产片中占据了一定的比例,事实上也起到了维护地方生产网络,培养新人的作用。其中,也有《狂舞派》《一念无明》在大众市场或专业评奖中有比较好反响的影片。而且,因为电影产业高风险的特殊性,及其超出经济收益之外的外部效益——比如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居民的艺术素养,政府资助应该要做的是填补资本因恐惧短期风险而后撤之后留下的空白,致力于城市的长期利益,而不是与资本一同逐利。

同样也是因为香港电影工业的衰落是宏观环境改变的结果,“发展基金”真正有能力实现的是顺应结构性的变迁而为香港电影工业找到新的定位。在一个访谈中,香港电影发展局局长冯永在一次訪谈中表示,“希望香港地区可以成为一个电影投融资汇聚的中心”和“华南地区的电影中心”,并以粤语片为特色,开发这个两亿人口的市场{30}。而从设立以来,“发展基金”中有相当的项目是为支持这一目标而存在的。比如1997年开始举办的“香港国际影视展”后来亦受到“发展基金”的资助。这意味着该基金的目标不仅是要维护香港作为世界重要的电影制作中心的地位——香港电影工业近年来的发展说明这一目标是很难实现的,还在于利用香港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特殊位置,将其发展为全球电影工业的融资、发行和版权交易中心。比如,从2000年开始举办的“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HAF),是“影视展”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举办十五届,成为亚洲首要的电影融资平台。历年的成功案例囊括了来自香港、中国内地、台湾地区、韩国、泰国等东亚、东南亚的成功案例。陈德森的《十月围城》(2010)、许鞍华的《天水围的夜与雾》(2009)、陆川的《南京!南京!》(2009)、宁浩的《疯狂的赛车》(2009)、奉俊昊的《骨肉同谋》(2009)、魏德胜的《赛德克·巴莱》(2011)、张荣吉的《逆光飞翔》(2012)、翁子光的《踏雪寻梅》(2015)、杨超的《长江图》(2015)和周申、刘露的《驴得水》(2016)等{31}。而近年来,“香港国际影视展”中都有常设项目,推广、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影视制作与合作业务。

注释:

①陈清伟:《香港电影工业结构及市场分析》,香港:电影双周刊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第36页。

②Michael Curtain, Playing to the World’s Biggest Audience: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Film and TV.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

③{13}{14}参见电影发展局网页http://www.fdc.gov.hk/tc/services/services2.htm. 2017年10月21日浏览。

④{29}Lily Kong,” The Sociality of Cultural Industries: Hong Kong’s Cultural Policy and Film Indus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Vol.11.2005.1, 61-76.

⑤钟宝贤:《香港电影业的兴衰变幻 (1997—2007)》,《当代电影》,2007年第3期。

⑥陈清伟:《香港电影工业结构及市场分析》,香港:电影双周刊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36页。

⑦香港电影影业协会2007-2008年票房报告,香港电影资料馆藏。

⑧参见电影发展局网页http://www.fdc.gov.hk/tc/services/services2.htm. 2017年10月21日浏览。

⑨具体参见http://www.fdc.gov.hk/tc/projects/other_film_related.htm ,2017年10月21日浏览。

⑩http://www.fdc.gov.hk/tc/projects/film_financing.htm ,2017年10月21日浏览。

{11}http://www.fdc.gov.hk/tc/projects/film_production_grant_project

s.htm ,2017年10月21日浏览。

{12}http://www.fdc.gov.hk/tc/projects/other_film_related.htm ,2017年10月21日浏览。

{15}参见http://www.fdc.gov.hk/sc/services/services5.htm,2017年11月5日浏览。

{16}参见http://www.fdc.gov.hk/doc/sc/fdf/Grant_Scheme_Guide_to_

applications_sc.pdf ,2017年11月1日浏览。

{17}包括香港演艺学院、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公开大学、香港专业教育学院(李惠利)、香港知专设计学院和萨凡纳艺术设计(香港)大学。

{18}包括: 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及其属会、香港影业协会、香港电影制作发行协会、香港电影商协会、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影意志和香港艺术中心。

{19}参见首部剧情电影计划网页http://www.createhk.gov.hk/fffi/tc/ ,2017年10月22日浏览。

{20}包括香港与内地合拍片,也包括香港与内地以外地区合拍片,后者在2014、2015和2016的数量分别为2、4、3.

{21}根据香港影业协会所编辑的《香港电影资料汇编》,“香港电影”包括“港产片”与“合拍片”,其中“港产片”指所有出品公司均为香港注册公司,而“合拍片”指出品公司中有一家为香港注册公司,以及监制(出品人)、导演、编剧、主要男演员和主要女演员这五个有效职位中50%以上的岗位由香港永久居民担任的影片。

{22}东南亚市场主要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

{23}其他海外市场主要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24}参见香港特区政府审计署署长第五十九号报告《创意香港 政府对电影业的财政支持》 http://www.aud.gov.hk/pdf_ca/c59ch05.pdf, 2017年10月31日浏览。

{25}《电影发展基金任业界紧住抢 <岁月神偷>变公帑神偷》,《蘋果日报》,2012年11月15日,参见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21115/18067536, 2017年11月2日浏览。

{26}Michael Curtain, Playing to the World’s Biggest Audience: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Film and TV.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

{27}Toby, Miller, NitionGovil, John, McMurria, Ting Wang & Richard Maxwell, 2005, Global Hollywood 2,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8}易莲媛:《全球好莱坞的地方化空间——印度与中国大陆的多厅影院》,《文化研究》第25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30}冯永访谈:《都跑去内地拍戏了,香港电影人才短缺了吗?香港电影发展局秘书长冯永:香港电影不缺人才,缺的是给新人的机会》,参见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8-23/1141061.html, 2017年11月4日浏览。

{31}参见:《HAF电影计划往绩》,https://www.haf.org.hk/upload/files/201710_Project%20Accomplishment_TC.pdf,2017年11月4日浏览。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 孙 婵

猜你喜欢

香港电影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常州钟楼:“老字号”的转型奋进路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对话王晶:“我拍肯定不一样”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黄秋生否认“打脸”成龙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一代宗师》代表香港角逐奥斯卡外语片奖
香港电影要造本土“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