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慈观:透视《贫困与饥荒》
2019-09-10邱慈观
1998年10月1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199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英国剑挢大学三一学院院长阿马蒂亚·森(Amartya·Sen)教授,以表彰“他在研究福利经济的基本问题方面作出了数项重要的贡献”。而这“数项”重要的贡献,据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称,包括“充满格言意味的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困指数下定义,对饥荒进行以经验为根据的研究”。
《贫困与饥荒》是阿马蒂亚·森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书中收录了这位大器晚成的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多篇涉及贫困与饥荒问题的论文。阿马蒂亚·森在书中以权利关系的概念,解析了贫穷与20世纪的四次大饥荒,包括他本人九岁时所亲见的孟加拉大饥荒。
邱慈观教授曾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任教、新泽西州民间企业任职、中国台湾的“中央大学”任教,并任行政领导,协助推动校务和负责大学发展等工作。所教的专业科目有投资学、金融伦理学、绿色金融、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等。
作为一位有着广泛社会关怀的学者,邱慈观教授以专业视角解读了阿马蒂亚·森的著作《貧困与饥荒》及其背后的深刻内涵。她分五个板块对该书进行了解读,即阿马蒂亚·森的生平;著作主要论点、基本概念与方法;以权利法对饥荒做案例分析;该书的意义与启示;阿马蒂亚·森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阿马蒂亚·森1933年生于东印度孟加拉邦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为达卡大学化学系教授,外公是古印度学专家,他现在仍然保持印度国籍。阿马蒂亚·森1953年在印度完成大学学业后赴剑桥大学就读,主修经济学,于1959年取得博士学位,此后长期执教于伦敦经济学院、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曾先后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印度经济学会会长。因社会动荡及种族矛盾,阿马蒂亚·森幼年时接触到贫穷、饥荒与不平等,这对他日后思想有重大影响。
邱慈观教授介绍,阿马蒂亚·森通过严谨的逻辑论证,驳斥了饥荒由食物供给不足所引起的说法,他还透过自我创建的“能力导向法”(capability approach)核心方法学明确指出,饥荒、饥饿现象反映出人类对食物的所有权,饥饿应该是一个交换权利的函数,而不是粮食供给的函数。换句话说,在阿马蒂亚·森看来,饥荒的引起,并不是因为总体粮食供给不足,而是粮食分配不公的内在机制所致。一般的“食物供给方法说”不仅会掩盖事实的真相,还会造成错误的公共政策。
邱慈观教授用全球近八十亿人口中的贫穷人口比例、生活在黑暗中(无法稳定用电)人口占比等具体数据,以为全球20亿无法稳定用电者设计创办的创新公司D.light作类比,深入浅出地解释了阿马蒂亚·森学术中最核心的两个概念:自由和能力,以及该如何理解“能力导向法”为何会把重点放在“正面自由”而非一般经济学中所谓之不受干扰的“负面自由”上。
为了更深入、全面地了解阿马蒂亚·森的学术格局,邱慈观教授进一步解读了《发展即自由》和《衡量公民的幸福》等继《贫困与饥荒》之后阿马蒂亚·森所写的多部代表性著作,这些著作都显示了在关于人类幸福问题上所作的努力。
邱慈观教授结合本人的实践研究心得,对阿马蒂亚森的著作及其本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她表示,阿马蒂亚·森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对公平、正义、贫穷、人的发展等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其主要贡献表现在福利经济学、社会选择理论、饥荒的经济理论、发展经济学、人民幸福的量度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