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藏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2019-09-10程颖

锦绣·中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锅庄先民民间舞蹈

程颖

一、藏族的历史发展背景

古代的藏族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先民们的生活作息沿袭了石器时代的古老传统,经历了群居采集、狩猎等恶劣的生存阶段。在和自然的漫长相处中,逐渐学会了耕作和饲养。六牦牛部诸部落,是在雅鲁藏布江南岸雅隆地区生活的藏族先民,在繁衍生息中划分出的六个部落。藏族先民进入奴隶制社会可追溯至公元6世纪这一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从雅隆部落首领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号称王(藏语音译为“赞普”),自称为“博”的统治时期开始。与此同时,另外一部分号称“悉补野”部的首领和邻部达成合作协议并尊其为盟主。这种奴隶统治在经历约一百年后土崩瓦解。公元7世纪初,中国进入了辉煌灿烂的唐朝盛世,拥有强大的政权,终结了300多年来中原地区动荡分割、民不聊生的局面。举世闻名的英雄松赞干布问世,领军征战,一统青藏高原,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定都逻娑(即今拉萨)。公元9世纪末,藏族内部矛盾却愈演愈烈,一度陷入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直至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国号为元,才将西藏划分为地方行政区域之一。此后又经历了明清时期,鸦片战争的肆虐和辛亥革命时外敌的侵略。在这种状态下,饱受苦难的藏族人民终于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迎来了和平的曙光。中央人民政府根据西藏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于1951年5月23日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達成协议,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藏族人民终得“翻身农奴把歌唱”。

二、藏族民间舞蹈种类和风格

“谐”和“卓”是藏族民间舞蹈的主要类别,每个类别还包含其他舞种的分支。

“谐”是最喜闻乐见、流传甚广的自娱性舞蹈,在藏语中取“舞蹈”、“歌舞”之意。有“堆谐”、“果谐”、“囊玛”等。“谐”也可称之为“弦子舞”,其得名于一种伴奏的拉弦乐器。表演时间一般在藏历的大年初三和赛马会。边舞边奏、围圆而歌的表演形式充分展现了人民其乐融融的和谐气氛,也侧面抒发了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堆谐”,早在公元10世纪就已出现,“堆”也是藏语中“上面”的意思,得名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上游地区,也最先发展于此地。从起初的六弦琴伴奏演变至踢踏舞为特色的舞蹈种类。主要还有由堆巴藏戏队和一些流浪艺人推动进一步发展。其舞蹈风格也因此,几经辗转、不断融合而变得愈加奔放豪迈。如令人拍案叫绝、技艺高超的“热巴舞”。“堆谐”作为一种劳作和生活必不可少的舞蹈,音乐愉悦轻松,旋律朗朗上口,动作张弛有度,节奏热情强烈,深受着男女老少的追捧。“果谐”,藏语意为圆舞,也有农牧区之别,“卓白卓果谐”和“型白果谐”。其中包含诸多模拟动物的舞蹈表演形式,生动有趣、活灵活现。如“老鹰腾飞”、“鱼儿戏水”等。勤劳的藏族先民们常常在干农活之余席地而坐,围成圆圈一起吃饭交谈。这种被称之为“多果”的围圆而餐也体现在藏族民俗活动中,代表了藏族先民世代信仰的凝聚力与和谐共处。“囊玛”自身作为藏族古典音乐,其舞蹈充分借鉴了“堆谐”舞蹈的动作但又区别于“堆谐”,保留了较为易学的抬脚、甩手、踏点步等经典动作,增添了古典歌舞里华贵典雅的气质。“囊玛”具有完整的音乐结构,由前奏、歌曲、舞曲三个部分组成。整个音乐的精华虽是悠长恬静、节奏舒缓的歌曲部分,但舞曲部分则更加使人印象深刻。和前面的歌曲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观者眼前一亮,渲染了热烈欢脱的氛围。

“卓”,在藏语中泛指舞蹈,亦可称为“果卓”,后翻译为众所周知的“锅庄”。先前只能是接触到班禅大师级别的人物才能观赏的舞蹈,并不是人人享有。但同作为自娱性舞蹈,“卓”发展至今俨然成为家喻户晓的舞蹈。不同地区的习舞风格迥然不同,如四川地区的“丹巴卓”、“新龙卓”;云南地区的“巾匐卓”等。较为出名的有讲究大、小锅庄之分的“嘉绒锅庄”、礼仪形式为主的“马奈锅庄”。前者历史悠久,舞蹈道尽了人民的心声和祈愿。后者隶属于前者,但增添了典雅稳重之感,具备宫廷舞蹈的特征,有相对固定的一套表演程序。但不论哪种形式的“卓”,都因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着观赏者的心。

三、藏族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

综上所述,现今的藏族民间舞蹈,已经不单单代表着藏族先民的优秀传统,更是极为珍贵的民族文化财富。藏族民间舞蹈作为极具特色、影响深远的艺术形式之一,更是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是我们作为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以此同时,如何更好的传承发展也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

首先,需要充分和时代接轨。历史时期的藏族人民由于地理原因导致的交通不便等其他原因,文化产出相对闭塞,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藏族人民和外界得到了密切的交流沟通。藏族的民间舞蹈也迎合新时代,在保持传统的同时,汲取现代舞蹈的相关元素,展现出符合时代特色的藏族舞蹈。现今也有诸多优秀的歌手投身于藏族歌曲创作,并将其带入广场舞领域。此类歌曲作品的大量出现,也对其进行了多元化的创新发展。

其二,藏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依旧离不开多方支持。虽然影响力甚广,但其本身作为民间舞蹈还是多以自娱性、随意性为主,缺少了一定程度的规范性。这一弊端不利于藏族舞蹈的长期持续性的发展和全面推广。将其更好地归纳整理成为科学、严谨、细致的舞蹈教材,推广至校园课堂,编创出值得深思、观众认可的优质舞蹈作品,才进行更大程度的普及。为藏族舞蹈持续发展提供延绵不绝的后援力量。

其三,需要正确处理好艺术和市场两者之间微妙的关系。时代在进步,艺术也应该紧随其后。在藏族舞蹈步入大众视野的同时,一方面积极地和市场资源配合,促进舞蹈产业整体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于群众的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倾听。艺术来源生活,但一定高于生活。现今存在某些藏族舞蹈作品和表演形式的团体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丧失了艺术价值,这种一味迎合市场需求而降低对于高雅艺术本质的追求,终究是不可取的。

参考文献

[1]江东 《民族民间舞蹈“都市化”发展之现状研究——以藏族民间舞蹈为例》[J].大众文艺,2014(11):85-86.

[2]索南朋措 《论藏族舞蹈的发展》[J].大众文艺,2014:150-151.

猜你喜欢

锅庄先民民间舞蹈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策略
调皮捣蛋的诗
结合流行元素提升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基于地域文化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策略
锅庄舞在小学体育活动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跳起锅庄舞 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汉晋先民的丧葬观:以“魂瓶”为中心的考察
镜头下的良渚: 还原先民的日常生活
奇妙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