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韵味滋味
2019-09-10赖素珍
赖素珍
摘 要: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美的表现形式之一,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久的意蕴。在小学美术课中开展国画教学,对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个人特长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在小学美术课中有效地开展国画教学,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国画教学;趣味;韵味;滋味
一、趣味——从有趣的环境中学国画
(一)游戏导入
大多小学生在学习国画之前都未和国画有亲密接触,对他们而言,国画的工具和绘画方式无疑都是新奇的。所以,他们极大可能会对国画产生兴趣。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就能够将兴趣转化为他们学习国画的内驱力。然而,对新事物保持“三分钟热度”,是小学生的普遍特点。那么,教师应怎样做才能保持他们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游戏导入法,通过游戏构建有趣的环境,让学生学习国画的过程变得充满趣味。以《水墨游戏》为例,这一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国画有基本的认识,不强调国画技法教学,而重视学生对水墨浓淡和彩墨混合效果的体验。在这一课应用游戏导入法,教师可开展印花游戏,先准备一盘水,给水中滴几滴墨,再滴几滴彩色颜料,将宣纸覆盖在水面上,完成宣纸印花。将印花后的宣纸展现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动手印出各种不同的花纹。基于此,引入国画作品观赏教学。
(二)故事创编
除了游戏导入法之外,故事创编法也是不错的选择。小学生喜欢故事,爱听故事。而国画教学中,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有些枯燥,但若以国画为基础进行故事创编,并将这些枯燥的内容穿插其中,想必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高。实际创编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从作者生平经历入手进行创编,如在写意动物教学中,对齐白石画虾的故事进行创编,将写意动物的绘画知识穿插其中,另一方面,可以从国画作品本身入手进行创编,如在山水画教学中,创编人或拟人化动物游览国画作品中呈现的山水的故事,将山水画的绘画知识穿插其中。
(三)趣玩技法
虽然说学生学习国画的目的不在于熟练掌握国画相关技法,但技法的学习还是有必要的,这有利于学生以国画的绘画方式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想、所闻。然而,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些技法过于难学,学习不好不说,还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玩”的方式学习技法,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从而享受国画学习的乐趣。以山水画皴法为例,皴法多用于绘山石、树木表面纹理,其绘画形式多种多样。若直接向学生讲述什么是皴法、怎么用皴法绘画,学生极大可能是不懂的。对此,教师可以引入揉纸法。宣纸经过手揉,其上会出现皱纹,而在皱纹上作画,效果和皴法是极为相似的。教师先让学生以“玩”的方式揉纸,强调揉皱既可,不能揉烂,再让学生画自己想象中的树干,学生会发现画出来的树有一定的纹理,此时提出问题“不用揉纸法直接画,怎样才能画出树的纹理?”然后引入皴法,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了。
二、韵味——感受国画的深久意蕴
(一)模仿学画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是学习绘画的初级阶段。通过对国画名作的模仿,学生更能感受到国画的美,以及国画的意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只是单纯模仿静态的画,那么学生就可能会丧失学习兴趣。对此,教师需要转变国画名作的呈现方式。以《花鸟画》教学为例,教师可在课堂中给学生展示以宋代工笔花鸟画为主要内容的动画《美丽的森林》,并选择其中部分画面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由于動画以动态的方式展现国画,并配有相关的音乐,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国画的灵动之美,而动画也将静态的画作展现不出来的内容体现了出来,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国画。
(二)古诗词配画
我国传统文化中,古诗词可以算作是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常以文字来表现丰富的画面。为古诗词配画,这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是十分有用的。学生能够在绘画中体会到诗词的意境,并感受到国画的韵味。值得注意的是,诗词配画需要教师对古诗词进行合理的选择,要选择一些学生能读懂的。
三、滋味——让学习的体验有滋有味
国画学习的过程应当是持续性的,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只有经历持续性的学习,学生才能够有所收获。课外学习的常见形式就是写生,这也是激活学生创作动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里开展写生活动,让国画学习的体验变得有滋有味。校园写生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在校园里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角,用彩墨颜料将自己的所见画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写生活动可能会对校园卫生环境有所破坏,对此,教师要着重强调学生收好自己的工具以及绘画中产生的垃圾,注意不要将颜料撒在地上。
四、结语
小学生学国画,目的不在于熟练掌握国画的笔触、构图等技法,了解国画在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价值和地位,而在于享受学画的乐趣,发现国画的美,学会用笔墨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想、所闻。笔者认为,对于小学美术教师而言,要取得良好的国画教学效果,就需要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方面入手,构建有趣的国画学习环境,保持学生对国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感受国画的意蕴,同时,适当地开展写生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绘画的滋味。
注释
①王艳红.赏国画、学传统——小学美术课国画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06):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