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的文体创新与叙事方法
2019-09-10刘海涛
[编者按]“小小说创作系列讲座”是在对创作成就突出的中国当代小小说作家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小小说文体创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一种“创作研究+作家评论+方法总结”的小小说新课程。主讲教师刘海涛教授是广东省高校教学名师,广东省写作学会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的小小说教学和研究成果曾获得广东省的文学奖、社科奖和教学奖。他主讲的慕课《文学创意写作》已在“中国大学慕课网”上线并面向高校和社区免费开放。“小小说创作系列讲座”是他正在建设的新慕课《小小说读写》的主体内容,专栏所载是他的“小小说读写”课程的部分讲稿。
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代表着中国当代的小小说文体摘取了鲁迅文学奖的桂冠。“她”用独特的地域性文学题材,真实生动地塑造了一系列成活于民国时代的“小小说人物”;采用富有个性魅力的“小小说叙述”方法,讲述了36个民间奇人故事,让这些奇人显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真实地展现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画卷和人性创意。《俗世奇人》文体创新的意义还在于一个“冯氏故事叙述人形象”的创生——“他”显影着冯骥才作为一个文化大师深刻睿智地體察时代和人性的思想家形象,展现了冯骥才胸怀着对中国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的情绪情感、思想理想,以一种承传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和姿态,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当代笔记体小说”的新文学文体,为中国小小说文体的创新发展——小小说的人物塑造、小小说的创意表达、小小说的情节提炼以及小小说的故事叙述,提供了一个可做“小小说课程”建设的教学材料和研究文例。
《俗世奇人》的写人情节与叙事风格
冯骥才刻画的“小小说传奇人物”,首先采用“动作性细节”来刻画这36个奇人的“独特言行”。《张大力》中的张大力:胳膊笔直、笑容满面,举着大石锁好像举着一大把花儿似的;《钓鸡》里的“活时迁”:蹲在墙角,抽着旱烟,用黄豆、线绳、铜笔帽几下就把鸡拉到眼前;《泥人张》里的张明山: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旧端杯饮酒,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要灵巧……这些均生动传神地将奇人的奇言奇行描现纸上。用精心提炼的“动作性细节”传神表达人物的独特言行是冯骥才写活奇人的第一“绝招”。
冯骥才的第二个写人的“绝招”是让一组“动作性细节”结构成“变化型情节”。冯骥才把一个“核心写人细节”与若干个“一般发展细节”组成了“有变化的故事情节”。它的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完整的“小小说故事形态”,常常有个大反转、大曲转、大骤升的变化过程,而且又是在精练的小小说篇幅里快速完成的“艺术突变”,以此加深读者对奇人的深刻印象,引导读者饶有情趣地去探究奇人的生活和人性的逻辑。
《刷子李》写到了一个专干粉刷行的奇人,他立下一个规矩:刷浆时穿一身黑,若身上沾到白浆点,“白刷不要钱”。他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时,冯骥才放笔用“场面描写”描绘了刷子李特异的动作与形象。如果把这个动作性的场面描写设定为“A”的话,那么故事的发展情节就突变为“-A”了:徒弟曹小三突然发现师傅裤子上出现了白点,这下子刷子李要“倒面儿”了——“白刷不要钱”了。最后的“高潮细节”:那个黄豆大小的白点,原来是刷子李抽烟时不小心烧的一个小洞,里面的白衬裤透出了白点。这样的“变化型情节”,可用“A- –A - A”的回到“原点式反转情节”来归纳。
《酒婆》《蓝眼》《蔡二少爷》等作品的“反转突变型情节”更是精致丰满,已经出现(A-–A - A - -A)的“多重反转”模型。除此,这本《俗世奇人》还有:以《苏七块》《刷子李》《死鸟》等作品为代表的(A - A’-A”)“重复斜升式”的突变情节;还有以《青云楼主》《泥人张》 《绝盗》为代表的“A - B”式的“曲转式情节”。冯骥才的“变化型情节”之所以具备阅读情趣和艺术冲击力,最主要是他的“反转、曲转、斜升”等各种“翻三翻、升三级”的情节技法,全能娴熟、精美地使用。
小小说的三种情节结局与三种创意方法
冯骥才用“动作性细节”和“变化型情节”写活36个奇人还不是他最终的艺术目的。冯骥才在这36个奇人的个性和命运上,寄寓了他比一般人更深刻、更宽阔的人性理解和历史认知,他的构思与表达的思路如下:
先用“动作性细节”突出地勾勒奇人的奇特言行。因为有奇人的奇特言行,所以我们读到作品文本的2/5的“发展细节”时,就常常被奇人的奇特言行所震撼;冯骥才接着使用或“反转”或“曲转”或“斜升”等三个左右的“发展细节”,把奇人的“奇特”做“翻三翻”(反转与曲转)或“升三级”(斜升)的“文学渲染”,奇人的奇特言行被夸张表现到了极致;当读者最充分地感受到“奇特、怪异”之后,冯骥才才在“高潮细节”和“结局细节”里,通过“全点破”“半点破”“全留白”等艺术方式,创建寄寓奇人独特言行之上的“因果性立意”。让读者理解、认同奇特言行背后的“历史的逻辑性”和“人性的合理性”,让读者领悟、思索他在奇人奇事的合理性之中寄寓着的人性思考和审美评价。至此,作家在奇人奇事的“合理性解读”中创建了智慧的“文学创意”。
在《苏七块》的“启动细节”里,先是概述苏金伞大夫正骨接骨的高超医术和他无论贫富亲疏都要先“码上七块银圆”才看病的“规矩”;在“发展细节”里,三轮车夫张四摔伤找正在打牌的苏大夫就诊,因张四没有码上七块银圆,苏大夫不理不睬;牙医华大夫不忍心,借上厕所为名,偷偷给了张四七块银圆;苏大夫一见码上了七块银圆,“比按铃还快”,挽起袖子,左拉右推,几下子将张四的手骨闪电般地接上,还免费送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痛的药。这两个“发展细节”是具体形象地刻画苏七块的性格个性和行医特点的“奇”。最后在“高潮细节和结局细节”里,苏大夫还回华大夫的七块银圆时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这一句是苏大夫自己的独特语言,联系并回答了前面“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时苏大夫奇特言行的“原因”——他不是心不善,而是他立下的规矩不能改!读者首先对苏大夫的“无论贫贱先收七块”奇特言行有了历史性和职业性的“因果理解”;其次,这个“全点破”的“因果立意”,也促使读者深入地思考:苏大夫“不破规矩”究竟是该肯定还是该否定?或者是“一半肯定、一半否定”?这一切均由读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价值观做自由的想象和解读。正因为有这样的对寄寓在奇人奇事上的文化底蕴的解读,才使得《苏七块》的人物塑造和文学创意能超越一般人对苏七块奇人表面言行的理解而显出亮闪闪的、沉甸甸的传统文化内涵。
类似《苏七块》这样的通过在“高潮细节部位”,用人物独特言行对奇人奇事的历史与人性的因果关系做“全点破”后,迅速形成作品的意外结局,推进读者对附着其上的生活底蕴和不动声色的审美评价做深入探究的创意写作方法,在《俗世奇人》的36篇作品中还有《认牙》《绝盗》《大回》《黑头》等7篇作品,占全书的19%。
《蓝眼》附着在“变化型情节”里的“因果创意”则是“半点破”了。蓝眼是天津古玩行中最能识破假画的高手;有一次一个念书打扮的人来到铺子里,欲出售石涛的《大涤子湖天春色图》,蓝眼判断是真品,以不高也不低的十八两黄金买下了;不久津门那古玩街传开了:蓝眼买的东西是西头黄三爷的赝品,真品在针市街一个崔姓人家手里。蓝眼在佟老板的授意下,去崔家查看,蓝眼这才认定崔家的是真画(情節至此是“一正一反”来了个180度的大反转);蓝眼和佟老板为保全面子,用了比先前多花近三倍的钱买下崔家的真品,但买回后两幅画挂在一起对比,才发现:先前买的是真画,而这次买崔家的才是假画(变化型的情节又是“一反一正”来了个180度大反转,这就是典型的“多重反转”情节模型);蓝眼大病一场后卷起包袱离开了裕成公。在“高潮细节”,冯骥才通过叙述蓝眼的内心反思,明白了那个黄三爷不是冲着钱来的,而是冲着他和他的名声来的:黄三爷给他设了一个圈套,让他手里攒着真画再去用天价买他造的假画。注意,这个一正一反的“多重反转”传奇故事的因果关系,是典型的“半点破”——冯骥才没有让黄三爷出场,黄三爷究竟是如何设计圈套、一步步地部署、实现这个阴毒的策划的?作品一个字也没有写,全留给读者去自由想象了;而仅仅是通过蓝眼的内心反思,确认自己一世英名被毁全是黄三爷的陷害,可以说这就是“半点破”的因果情节和故事底蕴。这既创造了一个暗写、侧写的黄三爷的狡诈、阴毒的形象,又留下了天津民国时代古玩界的种种传奇和包含在传奇中“职业和人品的深刻底蕴”。这样的“半点破”,既拓展了读者阅读的空间,又创造了更多的审美信息供读者展开艺术的想象。类似《蓝眼》这样的“半点破”创意方法在《俗世奇人》中还有《刷子李》《酒婆》《冯五爷》《好嘴杨巴》等14篇作品,占全书的39%。
如果说《苏七块》的创意形成是“全点破”、《蓝眼》是“半点破”的话,那么,《鼓一张》则可以说是“全留白”了。天津卫的杨柳青镇做年画的白小宝,无意中发现自己的一张毁了版的老年画《莲年有余》在那一年卖疯了,他赚了一笔大钱(他们的行话就叫“鼓一张”);他盼着这张年画来年继续“鼓着”,但转年风水变了,鼓的不再是《莲年有余》,而是六个女人在打太平鼓的《太平世家》。从情节变化的模型来说,这是曲转,但曲转变化的原因,冯骥才一个字都不写了,这个“曲转因果”全靠读者的想象了。是时代变了,人心变了,时尚也跟着变呢,还是社会心理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也跟着发生变化了?这一切全由着大家自由想象。正是这样的自由想象,才为这篇作品的“文学创意”的形成,提供了巨大的审美再创造的空间。
如果说《鼓一张》是“情节曲转”后留下空白供读者想象,那么《冷脸》则可以说是通过“斜升式反转”的变化情节来给读者暗示“文学创意”。《冷脸》里铁匠的奇特在于他从来不笑,脸总是阴着,所以得了个外号叫“冷脸”。冷脸被几个天津小子按在地上胳肢,他被胳肢时“上边流泪下边尿尿,大喊求饶” ,可就是不笑。这是“发展细节1”。第二个“发展细节”写这个不会笑的人却喜欢听相声,但相声场里大家都笑了,冷脸仍然不笑。这个“发展细节2”是将冷脸的奇特做了“重复式斜升”。在“发展细节3”里,北京两个相声高手使出了全套本事也仍然逗不笑冷脸,直到北京的相声高手说:“这位爷,你要是再不笑,我俩可真要脱裤子了。”全场大笑了,冷脸仍不笑。“高潮细节”却是个“反转式重复”,北京的相声高手走后,没人再往南门外说相声了,冷脸从此不再喜听相声而远走高飞了。从爱听相声到不再听相声,这个“反转”后的情节内容是冷脸的“仍不笑”,所以说这个高潮细节是“反转式重复”。冷脸的奇特通过这“斜升式重复”和“反转式重复”的渲染、夸张,已经“奇”到了顶点。现在探究因果:冷脸为什么永远不笑?故事的讲述人连甩三问:那天他要是真夸毛猴的相声棒,为什么不笑?他要是真的不会笑,干吗非要来听相声?他要真的爱听相声,干吗从那天起与相声一刀两断?冯骥才把因果“全留白”了,读者完全凭借自己的想象来寻找冷脸不笑的生理和心理的原因,正是这样的“创意因果全留白”,才制造了这篇作品的阅读情趣。类似《冷脸》的写法,还有《死鸟》 《青云楼主》《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等13篇,占了《俗世奇人》的36%。因此,“全点破”“半点破”“全留白”作品的“文学创意”,是冯骥才“写人与创意”的三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