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年沁水《沁园春》传唱千年

2019-09-10姚瑶

炎黄地理 2019年10期
关键词:阳城县舜帝阳城

姚瑶

齐侯遂伐晋,取朝歌,为二队,入孟门,登大行,张武军于荧庭,戍郫邵,封少水,以报平阴之役,乃还。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沁河古称沁水,也称少水。全长456公里,是山西省内仅次于汾河的第二大河流,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郦道元的《水经注》有曰:谒戾之山……沁水出焉。又说,这山上到处都是松树和柏树,还蕴藏着金属矿物和玉石。沁水就是从这座山发源,又南经临汾市安泽县、晋城市的沁水县、阳城县后,切穿太行山流入河南省境,最终注入黄河。

涛涛的河水一路奔腾,在地势平缓处,形成了大片的河谷台地。丰稔肥沃的冲积扇平原,促成了农耕经济的发达,为古代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可以说,正是有了沁河的水,有了沁河带来的灵气,也才有了沁河两岸的勃勃生机,一个个历经繁华的古镇崛起于沁河之滨。

受沁河惠泽最多的两个县莫过于沁水和阳城。大约4500年前,以耕治、渔猎、制陶为主要载体的虞舜文化,基本上就在沁河流域的沁水县和阳城县孕育形成。舜王坪、舜帝庙,尧帝撒种,舜帝躬耕,愚公移山……种种传说未必都是杜撰,故事来源于生活,一个时代的故事代表着一个时代真实生活的投影,所以,我们有理由说,早在夏商周以前,沁河流域就已经发育了文明的胚芽。

沁水县古称端氏,当年赵、魏、韩三分晋国,曾将晋君迁居于此。东汉时,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在此修建园林,名为沁园。园中竹林滴翠,泉溪遍流,依山傍水,沟壑起伏,就像一个天然的大盆景。又有亭台楼阁的点缀,鸟语花香,别样美丽。以至于窦皇后的兄长窦宪也相中了她的“沁园”,最终依仗妹妹的权势将其占为己有。如今的沁园早已没有了当年无与伦比的繁盛图景,唯留下《沁园春》这个词牌,供后人千古传唱。

阳城与沁水有许多相似之处,最为显著的,就是他们对于教育的重视和文化积淀的深厚,明代以来,两县文风勃兴,名人辈出。相比之下,阳城历史更为久远一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沁河母亲在孕育滋养一代代沁河人的同时,也孕育滋生了经过世代积累而又一脉相承的沁河历史文化。

沁河中游西岸的沁水县河头村,在西汉、东汉时期,兩度建立诸侯国,也曾有过一段峥嵘岁月。五霸七雄和光复汉室的刘秀,都曾经多次在沁河周边地区行军打仗,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就是发生在这里。因秦军在此屯粮而得名的晋城市阳城县的屯城村,古堡遗址至今犹存。此外,还有因秦将王离筑城据守而得名的王离城,和因秦军筑城牧马而得名的马邑城。

几千年过去了,多少风流都被雨打风吹去,古老的沁河却不曾逝去,依旧凭借其特定的地理环境、人文习惯、风俗民情,在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建筑、民情、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各个方面,散发着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魅力。

猜你喜欢

阳城县舜帝阳城
禹都阳城地望再论*
阳城县民间社火舞蹈文化的调查研究
基于RS和GIS的阳城县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天下为家
矮奴
阳城县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祖文化的圣地——舜帝陵庙
东安县芦洪市镇文化资源探讨
关于阳城县高瓦斯矿区水源井施工的探索与思考
阳城的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