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两则
2019-09-10郭征帆
郭征帆
阅读至情文当洒至情泪
前人中有这样的说法:读诸葛亮的《出师表》而不落泪者,此人必非忠臣;读李密《陈情表》而不落泪者,此人必非孝子;读韩愈《祭十二郎文》而不落泪者,此人必无友爱之情。只有投入感情才能真正地把书读好。可是今天当我们捧读那些值得悲泣的作品时,还有谁会为之落泪呢?由此可知,要懂得忠孝友愛的道理是多么难啊!
蜀汉后主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驻军汉中,准备北伐曹魏,出师之前,向刘禅上疏,劝导他尊贤纳谏,发扬刘备品德,并推举可以倚重的文臣武将,表明自己出征的目的和决心。《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贰的品格。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明白剀切中,百转千回,尽去《离骚》幽隐诡幻之迹而得其情。”这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屈原是在遵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出师表》因其深情厚谊,忠肝义胆,一直为人称道。文天祥身陷囹圄,还高唱:“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陆游更是多次提到《出师表》,例如“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等。
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据《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晋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敬慕他的才能,请他担任主簿。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官名)。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陈情事表》,或称《陈情表》。《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表到朝廷,晋武帝看了,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后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韩愈3岁丧父,一直随长兄韩会夫妇生活,与侄儿韩老成自由朝夕相伴,名为叔侄,情同兄弟。韩会夫妇相继去世后,叔侄俩更是唇齿相依,相濡以沫。韩老成英年早逝,韩愈悲不自胜,痛悼万分。在这种巨大的感情压力下,自他胸臆涌出了这篇千古至文,抒发了心中无限的伤痛。祭文原本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模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亲情。无论是追忆叔侄俩年幼时“未尝一日相离”的童年旧事,还是历数成年后两人几度分离的因由衷曲;无论是坦陈“生不能相养以共居”的歉疚与悔恨,还是直抒“呜呼哀哉”的凄伤悲痛;字字句句都是从肺腑中流出而浸透着骨肉亲情。尤其是“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几句,更是无比沉痛的叹息。
《出师表》《陈情表》《祭十二郎文》都是光耀千古的名篇佳作,三篇文章分别表现了古代君和臣、祖母和孙儿、叔叔和侄子的关系,感人之处乃是文中展现的最贴心、最暖心的人情味。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连九五之尊的皇帝读了《陈情表》都会感动,今天我们这些有血有肉的人,读到这些情动于衷的文字时,难道心里就不会为之颤动吗?
在野须怀治国才 居官应有山林气
明代的吴从先是清言小品的大家,他在其作《小窗自纪》里说过这样一段话:“才怀济胜,虽布置竹石,具见经纶;骨带烟霞,即特达珪璋,意近丘壑。”这意思是说:如果具备了鉴赏自然山水的眼光,哪怕是设计园林竹石,也能显示出一个人的学问、水平和处理大事的才干。如果天生迷恋钟情于自然风光,哪怕是被破格提升官职,也仍然忘不掉那深山幽谷的隐居之地。
李白斗酒诗百篇,杜甫下笔如有神,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就是“仙”是“圣”,而是因为他们都自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魏征云:“求木之长,必固其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一个人只有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荀子》里记述道,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鸡,它用细长的发丝,把羽毛编制起来,做成鸟窠。这种窠完美漂亮,蒙鸡在窠中产蛋孵雏。但是,蒙鸠把窠筑在芦苇上,几阵风吹来,芦苇断了,鸟案也掉了下来,蛋也破了,刚孵出来的雏鸟也摔死了。这并非窠做的不结实,只是赖以建窠的基础:芦苇秆太细,经不起风吹。由此可见,打好基础的重要性,基础不牢,则将一事无成。“才怀济胜,虽布置竹石,具见经纶”,一个人并非天生都有这样的本事,也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才能,它只眷顾那些脚踏实地的人。所以从小处着眼,就小事人手,循序渐进,终能成事。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读书求学,为官做宰,显声留名,光宗耀祖是大多数文人士子的毕生追求。可是也有那么些人不稀罕做官,为了心灵的清静宁谧,弃官隐居者不乏其人,最有名的当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了。他为了心向自然,自明本志,在做了八十几天的县令后毅然放弃了所谓的“前程”,辞官回乡,躬耕自资,朝赏青山,暮观烟霞,与松竹为友,同兰菊为伴。正因为如此他才能赋出“闲情十愿”,才能悠然对南山,才能为我们后人留下品味不尽,回味无穷的佳篇华文。
李思训是唐代书画家,出身唐宗室,唐高宗时为江都令,因武则天执政杀戮唐宗室而弃官隐居。隐居时他潜心,净心作画,形成意境隽永奇伟、用笔遒劲、风骨峻峭、色泽匀净而典雅,具有装饰味的工整富丽的金碧山水画风格。这一风格对后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后世山水画中的青山绿水就是对他这一派画风的延续。明代莫是龙和董其昌等人提出绘画上的南北宗论,则将他列为“北宗”之祖。倘若李思训不是在隐居时安心治学,他能否成为“北宗”之祖,则将是一个大大问号。
“竞功名有如车下坡,惊险谁参破?昨日玉堂臣,今日遭残祸,争如我避风波走在安乐窝”。这是元代散曲大家贯云石在辞官后写下的一首《清江引》,曲中表明了他避开是非之地,寻求桃源生活的理想。出身维吾尔族贵胄,祖、父都官至显位,元成宗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年方二十的贯云石承袭父爵,出任拥有实际兵权的三品要职——两淮万户达鲁花赤。不久,又出镇永州。这位血气方刚、文武双全的青年军官,管辖着十一万户百姓,统率着七千将士。他“在军气候分明,赏罚必信”“御军极严猛,行伍肃然”;公务之暇,则写诗作曲,投壶雅歌。他要凭着自己的才能建功立业,又愿意“自适,不为形势禁格”,然而这在当时那样的社会里,简直是不可能的。在苦闷与矛盾中,他终于作出了将官职军权让给弟弟忽都海涯的决定。贯云石让爵后,“与文士徜徉佳山水处”,“倡和终日,浩然忘却”,在27岁那年,他称疾辞归江南,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从此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在秀丽的西子湖畔度过了一生中创作散曲最旺盛的时期。
也許有人会说,古时做官哪有现在做官有意思,要是搁到今天,陶渊明们哪里会舍得去隐居呢!可是就是有这样的人,不为声色犬马诱惑,宁愿过着清贫而祥和的日子。沈海东原是南京市雨花台区粮食局的副局长,由于从小酷爱画画,做了当代著名山水画家卢星堂先生的人室弟子。沈海东得到卢星堂自成风格的山水画真髓,学到了卢氏山水清新、秀美的独特面貌。同时沈海东也深知山水画家最好的老师其实是自然界,但是长期在南京这座现代化的城市里生活,不仅无法亲近自然,更阻隔了艺术家的视野。于是1996年,沈海东作出了一个大胆决定:远离城市,去农村生活。经过一年的慎重考虑,在征得了妻子同意,他最终卖掉了南京的房子,携全家去农村安家落户。定居溧水,因为那里有山有水,还有许多起伏连绵的江南丘陵,有着他画不完的写生对象!从此沈海东一家在溧水偏僻的山区里,过着“陶渊明”一般的隐居生活。他到山野里悠闲散步,呼吸清新空气,寻找创作题材,安心作画,不问世事。沈海东的物质生活是清贫的,全家的收入都靠他卖画所得,平日的隐居生活是艰苦的。卖得出画还行,有时候很长时间都卖不出一张画,家人就要跟着他节衣缩食了。不过,他们一家对于这种为艺术而隐居的生活方式无怨无悔。沈海东表示:“只要能够画画,能够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环境里,只要有稀饭喝,我就足够了!”这正是“骨带烟霞,即特达珪璋,意近丘壑”的极好写照,时下有几人能如此潇洒超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