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研究课题研究心得
2019-09-10刘素华
刘素华
广大数学教师在学习课标过程中,已经意识到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小组学习互动方式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和养成学生健康向上品格的重要性,并进行了相关的积极实践与探索。尽管不少教师在备课中设计了此类的教学任务,但活动往往在课堂中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就此现象我作了一些反思。
一、师生角色,错误定位
反思:教师首先要明确在小组学习互动中,学生是主角,既是活动参与者,还可以是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设计者,教师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互动中去,当小组成员集体合作不足以完成目标时,给予点拨辅导,观察倾听以确保他们的学习互动富有成效。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应由原来的“权威——服从”逐渐变成“指导——参与”,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有效的学习互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的合作不主动
反思: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如果教学设计有偏差,合作话题缺乏趣味性,或者在布置任务后没有先给学生一定思考时间。这些因素都会抑制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单一。据笔者调查,在数学课堂学习中,通常采用的小组活动形式有同桌小组活动(76.20%)和前后桌小组活动(61.9%),仅有8.6%的学生曾采用过6人以上小组活动,14%的学生曾按个人意愿分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长期面对自己熟悉的同桌和前后桌,导致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对小组活动无新鲜感。
从学生角度分析,合作意识淡薄,缺乏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不强。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学生合作不主动,不积极。
三、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反思: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出现这种情况的学生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于基础薄弱,他们想参与活动,却力不从心,所以干脆置身事外。另一类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不善于在人前发表意见,喜欢自己独立思考,他们有能力说,有的甚至还是学习尖子,但他们不善于争取机会,即使听到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见解,也不加以辩解。据笔者观察,就发言的机率而言,性格外向的多于性格内向的。
从教师角度分析,教师怕拖延时间,不敢过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这样长久得不到教师的注意和鼓励,学习困难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反正教师不会叫到我,我不用做准备。
四、角色落实不到位
反思:出现这种情况的关键还在于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教师应该不歧视困难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多关注学生困难学生的表现,多给他们发言机会,多给他们鼓励。
五、教师评价形式单一,缺乏鼓励力度
反思: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教师长期的教学习惯,没有好好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任务型学习活动的成果,应给学生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为达到这一目的,活动的成果应具有观赏性和持久性。如,活动的成果可以作为黑板报的内容张贴出来,既活跃班级生活,激励了学生,又促进了数学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怎样吸取经验教训,通过教学实践去解决这些問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更新教学理念,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上述种种现象中,许多都是由于教师陈旧落后的教育理念,致使不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新教材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参与、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师首先要明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是主角,既是活动参与者,还可以是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设计者,教师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给予点拨辅导,观察倾听,以确保他们的学习互动有成效。
(2)提高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教师除了要转变观念,还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合作学习教学技能。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是由于学生不愿合作、不善于合作而造成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四、课堂实施两相结合
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以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疑难。集体授课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思想,也是一种具体的课堂教学技术。课堂教学成效取之不尽的源泉来自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作为新课程的践行者,教师要通过对课堂合作学习的观察、评价与反思,发现在人与人之间影响“合作学习”的诸多因素,研究对策,探索出增强“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途径与策略,使课堂合作学习更具有效性,使学生真正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得以发展,促使他们朝着有合作意识和合作品质的社会的人的方向健康发展。02757063-5DE6-40F0-A09E-535A2B7CF6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