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及运用研究
2019-09-10杨丽娜黄莉琴
杨丽娜 黄莉琴
摘 要:档案管理是现代高校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强调以规范的手段、理念确保档案能够服务于高校人事等工作。基于此,本文分别就高校干部人事檔案管理、高校干部人事档案运用展开分析,给出责任的明确性、管理的严格性以及构建规范运用制度、加强运用的信息化水平等内容,通过多个角度对该项工作进行分析,以高校人员档案管理价值为出发点,借助研究使后续工作得到必要优化。
关键词: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内容分类;运用制度
人事档案管理,是将人事档案进行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为后续工作提供规范化资源的活动。我国高校数目众多,高校干部的人事档案类别复杂、总量庞大,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谋求优化。2018年11月,我国推行了新的人事档案管理方法,即《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本文以该条例为基准,就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及运用等内容展开分析研究。
一、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
1.责任的明确性
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相关工作带有长期性特点,该项工作的主要价值是推动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也是上级组织了解干部工作情况、成长情况的主要依托,是教育培养、选拔任用、管理监督干部和评鉴人才的重要基础,要求在实际工作中,首先确保管理责任的明确,做好专事专管。如某高校共有干部300名,储备干部150名,其档案资料总量为450份,采用兼管形式,可能无法保证所有档案得到规范化处理。高校应选派专门的档案管理员,负责上述档案的管理工作,如果高校干部数目少,允许管理员同步负责其他类似工作,但不允许出现干部人事档案无人管理的情况。此外,还应明确规定管理人员的权责范围,以免出现管理责任不清的问题。
2.管理的严格性
严格性,是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是指所有档案都必须完整、规范的存放在档案室(不含信息化设备),所有管理内容必须明确、条例必须清晰,标准必须完善。如高校干部履历、表彰等档案内容,存在更新需要,为避免管理混乱,不能在每一次出现信息变动后都立即着手更新,可以每周为间隔,将该周内高校干部的信息变化进行汇总,统一进行更新。如果高校内干部数目较少,可将更新间隔延长为2-3周,避免工作内容积压的同时,实现管理的有序、严格。此外,所有的档案管理条目,必须符合《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高校自身管理条目也不得与该条例存在冲突。
3.信息的真实性
信息的真实性是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基础,也是档案后续运用的核心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要求采用电子信息和纸质信息对照、周期档案抽查等方式,确保所有高校干部人事档案信息真实有效。高校干部人事档案进入学校后,管理人员应立即进行档案的核对,确保其与对应人员信息完全吻合,准予归档,并开始建立信息化档案。信息档案内容与纸质档案需要完全一致,可采取录入和对照分别安排专人进行的方式,确保信息真实性。每隔3-6个月,校内管理部门应对干部认识资料做抽查,了解新的信息是否得到记录,档案内是否存在问题等,如存在信息问题也应做好追责、分析原因,严格避免问题再次出现。
4.使用的方便性
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其目的在于服务实际工作,应保证档案使用的方便性。具体措施包括关联机制构建、层次信息库建设两个方面。关联机制主要是指与高校干部存在关联的部门,应与高校建立规范化的沟通平台,以保证信息得到实时管理。如检查部门、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等,均可与高校纳入到相同的物联网系统中,以便在存在档案应用需求时,可以快速获取对应信息。层次化信息库建设,是指在内容归类的基础上,额外将信息化档案库分为若干层级、建立检索机制,方便调取和查看。如按照院系进行层次划分、设置“关键词检索目录”,管理人员键入“文学院”,即可获取该院内的干部人事档案,使用便捷。
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的安全性,也是管理工作的关键内容之一。一方面信息化资料库容易受到网络病毒的侵袭,导致系统崩溃、档案丢失;另一方面传统纸质档案也可能受潮、发霉,出现破损。后续工作中,要求高校管理人员掌握足够的互联网安全管理技术,通过运用安全软件等方式,避免信息档案出现安全问题。校方则应周期进行档案库检查,做好消防管理、潮湿度管理,如保证档案室相对湿度在40%以下、每周做好通风等,确保档案信息安全[3]。
二、高校干部人事档案运用
1.做好内容分类
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的运用,基本要求之一是内容分类清晰,按照目前我国高校干部人事工作情况,结合《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的实际要求,建议将高校干部人事档案分为7个类别,即履历类、思想类、表彰类、自传和学历类、审核类、违法违纪类和其他类。其中履历类属于档案基础,记录干部的基本履历,是运用的基本对象。思想类体现干部的觉悟、思想坚定程度、三观等,是考评人才的辅助资料,表彰类和违法违纪类,体现了干部的工作能力,自传和学历类体现的是干部的发展上限,这两类档案应分别存放,运用时作为参考资料,以评定干部是否具备某一方面的工作能力。审核类和其他类包括工资、出国经历等,可作为运用时的补充材料,完善干部档案的丰富程度。
2.构建规范运用制度
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的运用,不能在缺乏约束的情况下随意进行,要求构建规划运用制度。包括运用的目的、范围、条件,运用档案的时间、人员资格等等。运用目的方面,高校干部人事档案首先服务于党组织和学校实际工作,作为考核干部思想觉悟、工作能力的参考资料,如果出于其他目的,则应生成报告,经营干部主管领导部门(如学校党组织等)批准,才能运用。高校干部人事档案运用的条件应带有范围性特点,规定何种情况下不能运用档案,其他情况则均允许使用。如干部出现违纪问题,为避免相关人员修改档案,应在危及问题发生、干部接受调查时,将其档案封存,不允许接触、运用。运用档案的时间和人员资格等,需要运用的目的给予明确,如用于人事调动,则在工作日内、由人事部门工作人员运用档案等等。
3.加强运用的信息化水平
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的运用方式一般包括两种,一是常规纸质档案的运用,二是信息化运用,纸质档案因携带和使用较为不便,已经不能滿足部分工作的实际需要。如某干部在外地需要应用档案,是无法及时获取资料的,信息化运用则能应对这一问题。所谓信息化运用,是指在常规纸质档案的基础上,构建信息化档案,并通过大范围物联网等方式,为档案的运用提供平台。假定某干部从高校的A校区调动至B校区,或者调入教育机关,其纸质档案无法第一时间送达,可优先调取信息档案,利用网络平台,发送至B校区/教育机关,接受查看和审核。在此期间,该干部和纸质档案同步赶往目的地,既没有影响人事调动活动,也提升了档案运用的效率。信息化运用的优势得到体现。
4.做好运用检查和监督
档案的运用,不能随意、散漫,高校干部人事档案尤其如此,其关系到干部自身的考评,也影响高校工作,要求在运用的过程中做好检查和监督。后续工作中,每一次档案调取和运用时,要求应用数字化设备进行档案内容的读取和记忆,运用完成后,对归还的档案进行对照,了解其中是否存在改动痕迹,对于破损更换的部分,也应进行前后对照,确保档案内容与运用前完全一致。如果存在档案修改需要,应要求修改人员出具书面报告,管理人员在档案运用后进行对照,了解修改内容与报告内容是否一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求管理人员全程进行运用监督,了解干部档案的运用方式、过程等,生成完整的信息记录,包括档案运用的时间、地点、经手人等,作为原始资料,避免运用出现问题后无从追责。
5.运用的注意事项
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的运用,需要注意两个核心问题,一是运用档案时,不明违反《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中的各类规定;二是档案运用完成后,需要完好归还所属单位,以免丢失、破坏等问题。我国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的管理、运用,首先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基本原则,以《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为直接的运用约束框架,不能在逾越该框架的情况下进行运用,如存在特殊情况,应提交书面申请,获取管理部门同意才能运用。所有档案在运用过后,应立即归还给管理单位,并与借出时进行对照,包括借出人信息、档案内信息等,从而在保证档案运用积极作用的同时,避免一些负面影响。
综上,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及运用,需要符合工作要求,以国家新出台的《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为基准,档案管理应强调五项基本内容,即责任的明确性、管理的严格性、信息的真实性、使用的方便性、资料的安全性。运用方面,要求做好内容分类、构建规范运用制度,同时加强运用的信息化水平以及检查、监督,运用过程中也应注意一些基本原则和问题,积极发挥档案管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泽东.从新时期人员聘用角度浅谈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J].办公室业务,2018(13):153.
[2]黄莉雯.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高校人事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的思考——从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角度出发[J].人力资源管理,2018(06):339-340.
[3]甘萍.新时期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要求与提升路径探讨[J].办公室业务,2018(0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