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科技奖励体系构建

2019-09-10饶莉刘荣敏

现代信息科技 2019年10期

饶莉 刘荣敏

摘  要:科技奖励是促进高校科研水平更快发展的重要手段。各高校根据自身科研水平和战略目标制定出合理的科技奖励制度,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本文从科技奖励标准入手,调研了多所高校的奖励评价要素,汇总了21所高校论文奖励的额度。剖析了现行奖励制度存在的机械的量化标准、“一刀切”的奖励机制、单一的物质奖励等问题。进而从公平化原则,差异化支持以及多样化奖励三个方向提出了高校科研奖励体系构建机制,为各高校的科研决策提供支撑。

关键词:高校科研;奖励体系;科研决策

中图分类号:G3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19)10-0179-04

Abstract:Scientific research award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level. Varieties of factors need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comprehensively wh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mulating reasonable scientific research reward system according to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 level and strategic objectives. Starting with the standard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ward,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valuation factors in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summarizes the quotas of publication awards in 21 colleges. A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reward system,such as,mechanical quantitative standards,the “one size fits all” reward mechanism and simple material rewards. Furthermore,from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fairness,differentiated support and diversified rewards,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reward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provides support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decisions of universities.

Keywords: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reward system;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0  引  言

随着当今科技水平的飞快发展,学术论文的数量也有着大幅的上升,然而国内的学术水平和科技进展与国际的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整体的科技创新氛围和体制也未如发达国家健全。故而在2016年5月,国家颁布并实施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将全面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作为未来科技领域的发展方向。其中高校的科研人员作为科学研究活动的参与者,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力量源泉,同时肩负着落实科技发展战略、以科技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故而,在高校中制定合理的奖励性政策以及建立健全高校教师科技奖励制度有助于激发科研人员科研创新积极性,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

1  高校科技奖励制度的现状

1.1  科技奖励标准

目前高校对科研人员的奖励标准多针对其发表的论文、著作、专利以及所参与的科研项目。利用一定的权重比例对主要评价要素完成情况予以赋值,从而得到奖励金额[1]。表1为目前高校科技奖励中涉及的评价要素。

1.2  科技奖励措施

在以前面的科技奖励措施为标准下,对科研人员的奖励方式多采用物质奖励。表2列出了国内某些高校对发表论文的奖励力度。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高校的科技奖励中多对核心期刊较为青睐。在进行科技奖励办法的制定过程中基本都对核心与非核心期刊实行不同的标准。以篇为单位,在非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的奖励标准只有核心刊物论文的一半或者低于一半的标准。且多数高校對国际权威刊物(Nature、Science等)都设立了重奖:如北京联合大学对该期刊发表论文的奖励为100万,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的奖励标准为50万:同时从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层面来说,通常名校或者科研水平层次已经较高的机构,他们的科技奖励力度往往没有科研水平较低的机构的高。这也说明一流院校本身能提供的平台和机会更多,更具有吸引、留住人才的优势[3]。然而在科技奖励办法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2  国内科技奖励制度的不足

2.1  机械的量化评价标准

对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绩效采用量化评价方式,提高了评价体系的效率以及客观性,克服了由同行评议而出现的低效与主观性的不足。然而在使用量化评价标准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量化指标要素的盲目选取,没有根据评价目的与对象理性的选择适当的指标:同时指标要素权重的测定较少经过科学严谨的论证,主观性较强。

管理人员对量化评价标准的使用也较为机械:将教师本人提交的数据进行统计,运用简单的加权求和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进行量化评价的方式缺乏科学性。科学研究毕竟为一种高度复杂的智力以及创新过程,在评价体制中简单地以发表论文数量、期刊级别以及国家级课题立项次数等表面的、低层次的量化评价体制为标准,进行科研人员奖励的评价[3],而忽略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创新性、影响力等深层次指标考虑的评价体制,看似公允,实则是对科研人员负责脑力劳动成果的不尊重,会极大地削弱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2.2  “一刀切”的科技奖励制度

多数高校在制定科技奖励办法过程中单纯依靠国家权威机构对期刊质量的评定标准,如中文核心期刊,EI,SEI,SEI-E等。虽然表面上看似客观且成本较低,然容易出现所圈定的期刊范围太为广泛,容易将一些质量较低的期刊划入奖励范围,科技奖励制度的本质难以体现。

同时,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使得数据库中收录的期刊数量差距非常显著。如教育、经济等收录的期刊数量较多,平均数量可达49种,然一些小学科如宗教、心理等所收录的期刊数量较少,如严格按照数据库作为期刊分级的标准,则会造成学科间数量的不平衡,使得小学科专业的科研人员在获得相同的科技奖励中的难度增加,出现学科之间的不公平。

2.3  较为单一的物质奖励

在我国科技奖励制度主要通过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并行的方式来实施,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两者并非平衡发挥着作用。在计划经济时期,物质资源较为匮乏,故而主要采用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方式。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内经济形势日趋变好,物质奖励的作用逐渐提高,精神奖励的作用日趋削弱。尤其是近几年,某些高校的科研奖金额度出现大幅提高,希望以此来实现科研水平的井喷式发展。依据经济学中的边际效应理论,科研奖金额度的提升,在最初的时候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科研精力投入量,在客观上会增进高校科研产出[4]。然而当物质奖励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科研奖金产生的边际效益最大,意味着教师对于科研精力投入量达到顶点,若继续增加科研奖金额度,则会出现边际效益递减现象,对促进高校科研产出的作用会降低,其效应会出现水平运动现象,即继续增加奖金额度,科研成果数量也不会发生相应的弹性变化[5]。此时物质奖励对科研产出量的促进作用就失去了效果。同时随着物质奖励的逐渐增加,也会出现“有量无质”现象,并且容易滋生学术腐败和学术造假成风。比如,花钱买期刊版面、发低水平论文凑数等。如果科研变成了纯粹的商业产品,高校科技奖励成为商业链利益的源头将会对科研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3  科技奖励制度中的建议

3.1  公平化科技奖励制定原则

公平是科技奖励制度制定过程中首先需要遵从的原则。且只有在公平的前提下,科技奖励制度才能顺利连续地进行下去[6]。公平可以体现在外部、内部和自我三个方面。奖励外部公平的体现是指高校所采取的奖励政策与其他同等高校相比是否公平合理。如若高校对外部公平不重视,将无法获得并留住优秀的科研人才,要想达到外部公平,需先展开调查,全面分析其他高校的科技奖励制度,之后设计奖励制度。奖励内部公平体现在高校内部科研人员之间是否形成了合理的科研情况对比。内部的是否公平将极大地影响高校科研人员的工作态度。自我公平是指纵向对比高校科研人员本身绩效与奖励程度,奖励程度应当符合贡献大小[7]。

3.2  差异化的学科奖励办法

在对高校科研人员进行科技奖励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以及评价对象来确定评价体系指标。如用于职称评定宜使用代表性的科研成果作为指标要素,评定权重以专家的评议结果为主:用于薪酬奖励评定宜重点考察其科研成果的影响力以及转化能力,如论文的他引率、专利、成果转化等等。

随着学科向综合性发展的趋势,原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使得学科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但仍不可能采用统一的量化标准来对所有学科进行评价。如不能简单地要求从事应用学科研究与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科研人员发表相同的论文数,也不能要求从事基础学科研究与从事应用学科研究做出相同的科研成果转化与经济效益。在科研量化评价中应充分考虑各学科的差异性,对工科和理科、优势学科、发展中学科区别对待,设置不同的指标体系和标准进行差异化管理,并适度对新的学科增长点进行关注。

3.3  多样化的奖励措施

教学育人是高等学校最基本的任务,是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基础:科研是教师获取学科前沿知识的有效途径,可以丰富教学知识,反哺教学。在进行科技奖励办法的制定过程中应加强教学方面相关的奖励机制建设,使得教学与科研工作齐头并进,避免出现只搞科研不搞教学的局面[8]。

同时在科研人员的奖励过程中,应采用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举的方式。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重视物质奖励,能够产生显而易见的实际效果,但过分强调物质奖励也容易使得科研工作失去其高尚的精神支撑,滋生科研腐败现象。通过精神奖励,如:加强对科研人员高端科研成果宣传、提高科研人员的知名度、增加优秀科研工作者学术交流与培训的机会,增加其科学研究创新性的奖励等。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克服利益驱动下的科研发展模式的弊端,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师科研积极性和科研创新能力。

再次奖励措施的多样化应考虑人才的成长规律,青年科研人员正处于创新活跃期、工作黄金期和事业上升期,然而由于其资历较浅,资源较少,在申报课题、争取资源和积累成果等方面处于明显的弱势,故在奖励措施的制定过程中,应在物质奖励方面应增加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倾斜力度,在完成相同科研任务的前提下,青年科研人员所获得科技奖励额度高于资深科研人员,促进青年科研人员团队的建立与成长;而在精神奖励方面,应对资深科研人员倾斜,增加对其科研成果的认可度与荣誉感。

4  结  论

科研人员的奖励问题,远比普通知识型员工的奖励复杂。这取决于科研人员的工作特点、工作内容和需求的特殊性。因此在研究科研人员奖励问题时,需要从实际出发,首先准确认识这类人群的特点和需求,紧扣这个要点,再寻求奖励点和可能产生奖励作用的措施和办法。在此基础上,需将各种奖励措施形成体系,动态组合,灵活使用,如此才能达到最佳奖励效果。

总之,针对单纯的利益驱动科研发展模式的弊端,在制定期刊分级标准时既要根据期刊质量,也要结合学科差异,对小学科应有所关照;要适度保持各级别期刊奖励差距,注重针对论文的实际引用率的奖励;要建立校外专家匿名评审制度,对论文实际质量进行监控;在实施物质奖励同时,也要通过精神奖励弘扬教师的科研敬业精神。这样,就会提高科技奖励政策实效性,促进科研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劉萌芽,邹树梁,朱常春.高校科研奖励工作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2,2(3):91-93.

[2] 王丽丽.高校教师科研绩效量化评价研究 [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3] 刘宇文,周文杰.我国高校科研奖励制度的现状与发展探索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4):135-140.

[4] 李滨江.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7):111-112.

[5] 万丽华,龚培河.高校科研奖励与科研实效的关联性及对策研究 [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17):57-60.

[6] 张菲菲.基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高校科研人员激励体系研究 [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2.

[7] 孙振业.高校科研人员的有效激励机制的构建研究 [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S2):35-38.

[8] 邰双汭.我国高校高层次科研奖励制度的创新发展研究 [J].科学管理研究,2017,35(3):41-44.

作者简介:饶莉(1987-),女,汉族,云南昆明人,科技处综合科科长,工科博士,研究方向:科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