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让
2019-09-10梁实秋
梁实秋
谦让是一种美德,若想在现实生活里寻一个有关谦让的具体例证,实属不易。类似谦让的事情近来好像很难得发生一次。就我个人经验来说,一般在宴会中,客人入席之际,我们最容易看见类似谦让的事情。
一群客人擠在客厅里,谁也不肯先坐,谁也不肯坐首座,于是你推我让,人声鼎沸。辈分小的和官职低的人,远远地站在屋角,听候调遣。自以为有占首座或次座资格的人,无不攘臂而起,拉拉扯扯,不肯放过他们表现谦让的机会。有的说:“我们辈分小,您年长!”有的说:“我常来,您是稀客!”有的说:“今天非您先入座不可!”事实固然是为了让座,但是当时的声浪和唾沫星子却都意味着大家在争座。主人只能偶然插上一两句话,作鹭鸶笑。这场纷扰,直到大家的兴致均已低落,该说的话差不多都说完,然后急转直下,突然平息,本就该坐首座的人便去坐了首座,这人并无苦恼之相,往往是一副踌躇满志、顾盼自雄的样子。
让座之风之所以如此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让来让去,每人总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所以一面谦让,一面稳有把握。假如位置只有十二个,客人却有十四位,那便没有让座之事了。第二,所让者是个虚荣的人。本来无关宏旨,半径都是相同长度(假设是圆桌),所以坐在任何位置都可以享受同样的权益。假如明文规定,凡坐过首座若干次者,在铨叙上特别有利,我想让座的事情也就变少了。我从不曾看见,在长途公共汽车售票处,每个人的身上还能够保留一点谦让之风。因此,我发现了一般人处事的道理,那便是:无须谦让的时候,则装模作样地谦让一番,于人无利,于己无损;在该谦让的时候,则不谦让,以免损己;在不该谦让的时候,则必定谦让,于己有利,于人无损。
小时候读过孔融让梨的故事,觉得孔融身上的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自愧不如。孔融让梨的故事,发扬光大起来,确有教育价值,可惜并未产生多少实际的效果。今之孔融,并不多见。谦让作为一种仪式,并不是坏事。谦让的仪式行久了之后,也许对于人心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在争权夺利、奋不顾身之际,不知不觉地能够举行起谦让的仪式。可惜我们人类的文明史尚短,潜移默化尚未能奏大效,人类露出原始人狰狞面目的时候要比雍雍穆穆地举行谦让仪式的时候多些。每次从公共汽车售票处杀进杀出时,我的心里就想:先王以礼治天下,实在有理。
(选自《岁月静好,安然若素》,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有改动)
(刘为民荐稿)
【赏析】
本文以生活中进餐让座“貌似”谦让的例子,说明“一般人处事的道理”:总是在“于人无利,于己无损”这种“无须谦让”的时候才会去“谦让一番”,而在“该谦让”的时候,“则不谦让,以免损己”。文章选材角度新颖,语言委婉,鞭挞了假谦让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