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话土地”之四十二】天南地北叙方言

2019-09-10景志刚

资源导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雅言乡音方言

景志刚

“因人见风俗,入境闻方言。”方言又称地方话、土话、乡音,特指通行于某一地区的语言。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不同地域的方言林林总总、相映成趣,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也养成一方文化,而最能体现地域特色和人文气质的,莫过于口口相传的方言。那荡漾在唇齿之间的乡音,早已成为烙印在生命中的符号,相伴终身、世代传承。

因地而异:山水间的乡音

“州界才相接,乡音遽不同。”方言如何形成?古往今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但至少在华夏文明的早期,地域之间往来交通不便、人口流动稀少,封闭的地理环境、特有的自然条件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人们局限于相对固定的区域内生息繁衍,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文化特色。一条大河阻断、南北两岸口音迥异,一座高山相隔、东西两麓声调不同,诸如此类的现象,在神州大地上屡见不鲜。

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势使人合,山势使人离。古人很早便意识到地域对方言的影响,提出“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讹钝,得其质直,共辞多古语”。纵横交错的大山大川,形态万千的地形地貌,春夏秋冬的气候变化,不仅影响生产生活方式,也将其特点渗入人的性格和语言。我们印象中东北人豪迈仗义、粗犷奔放、乐观进取的性情,东北话生动、幽默、俏皮的风格,便与其所处的天寒地冻恶劣环境密不可分。

北宋时期,人们曾这样点评柳永与苏东坡的诗词:“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本意固然是形容当时婉约、豪放两大流派诗词风格大相径庭、各有千秋,但也反映出地理环境对不同地域语言的深远影响。正所谓吴侬软语,也只有身临河湖纵横、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才能让我们体会出“醉里吴音相媚好”的美妙感觉。

土话连篇:从鸟语到学问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便已注意到各地语言不同的现象。亚圣孟子就曾说过:“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便是形容楚国人说话艰涩难懂,像鸟语一样。西周时期,每年8月秋收之后,王室都会派出“輶轩之使”(乘坐轻车的使者)奔赴全国各地,“考八方之风雅,通九州之异同,主海内之音韵,”也就是调查各个地方的方言、习俗、民歌、民谣,以使天子“居高堂知天下风俗”,这也成为至今最早的方言调查。

“方言”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汉学者扬雄所著《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一书。这位可敬的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耗费27年时间,广泛搜集周、秦“輶轩之使”残存的方言调查资料,并进一步分析整理各地的方言,编纂出历史上第一部汉语方言专著。在这部奇书中,东起齐鲁,西至秦陇,北起燕赵,南至沅湘,东北至北燕、朝鲜,西北至秦晋、北鄙,东南至吴越、东瓯,西南至梁益、蜀汉,各地方言包罗无余、蔚为壮观,被时人赞叹为“悬诸日月不刊之书”。唐代刘禹锡在《陋室铭》里推崇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其中的“子云”便指这位老先生。

待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频繁更替、民族的深度融合、文化的互动交流,掀起新一轮方言研究的高潮。方言文字著作《杂字解诂》《要用杂字》《俗语难字》《杂字要》《训俗文字略》,方言语音著作《杂字音》《证俗音字略》《河洛语音》等相继问世,大大拓宽了方言研究的领域。然而方言之学一直被视为偏门,始终难登大雅之堂,自唐宋至元明不被主流学派所重视。直至清代,人们仍在注疏研析西汉扬雄的旧文。宋人诗云“尔雅昔尝窥郭璞,方言今试问扬雄”,竟一语成谶。

南腔北调:流动中的方言

语言如水流,因封闭而积聚,因开放而交融。至少在西晋之前,北方发展早,南方开化迟,秦岭、淮河的天然阻隔,不仅从气候上、也从语言上大致划分出南方和北方。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中原长期居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再加上一马平川、交通便利,人员往来频繁,文化交流众多,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相对稳固的北方方言。

与中原一带不同,南方不仅开发较晚,且地形复杂,虽有原住居民的土著文化,但长期处于弱势。自先秦开始,或因战乱、或因灾荒、或因生计,北方移民南下定居,历朝历代络绎不绝。特别晋代以来的三次大移民,北方方言大举进入南方,深刻并永久改变了方言分布格局。

西晋“永嘉南渡”。九十万中原汉人向南流徙,占其时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南京以东镇江一带的北方侨民甚至比当地土著居民还多,大量侨民聚族而居,所带来的北方语言对土著语言产生深刻影响。

中唐“安史之乱”。八年战祸殃及中原,再度引起大规模移民,前锋直抵岭南福建,北方方言再次对南方方言发生冲击,而之后的五代十国大分裂,更是进一步加速了吴、赣、湘、闽、粤方言区的形成。

北宋“靖康之难”。汴京(今开封)

大批文官武将、僧尼商贾云集临安(今杭州),带来了中原方言开封话,影响直至今日。而南迁移民后裔再次迁移深入到闽、粤、赣等地,更是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方言。

时值今日,经过千百年来的民族迁徙、文化交融和持续演化,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赣方言……天南地北的方言各具特色、異彩纷呈,在中华语言文化的百花园中争奇斗艳。

官家之语:雅言和普通话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五花八门的各地方言,显然不利于沟通。唐代时,祖籍山西运城的柳宗元赴任柳州刺史,便为言语不通而苦恼不已,挥笔写下“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的诗句。到了清代,雍正皇帝也曾因听不懂闽广方言而大发雷霆:“朕每引见大小臣工,凡陈奏履历之事,惟有闽广两省之人仍系乡音,不可通晓……赴任他省,又安能宣读训谕,审判词讼,皆历历清楚,使小民工晓乎?”

建立统一的语言体系,是确保政令畅通、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必要手段,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但中国实在是太大了,大到即使如千古一帝秦始皇,可以灭六国、一法度、车同轨、书同文,也无法做到“语同音”。事实上,自夏商周起,为了维护政权稳定,以王城周边地区的语言为基础,官方通行的语言体系便已开始形成,这便是被称作“雅言”的官话。

古时“雅”“夏”相通,夏言、雅言最早泛指以洛邑为中心的中原语言。“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春秋时期的孔子,无论是周游列国,还是教授门下三千弟子,均不免用这洛阳官话来交流。从秦汉到隋唐,能说一口标准的洛阳音,几乎成为贵族、士子身份的象征。直到宋代,人们还坚持认为:“中原唯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

明清之后,北京官话占据主流。1909年,清廷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正式将北京官话命名为国语。1913年,北洋政府召开中国读音统一会,确定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国音。1932年,南京政府公布《国音常用字汇》,确立国语标准。新中国成立伊始,曾以承德市滦平县作为普通话标准音采集地,制定标准推广全国。2000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最终确立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律地位。

普通话的推广,极大方便了地域间的交流,却也给方言带来近乎毁灭性的冲击。在年轻一代的眼中,家乡的那些土话就像曾经风靡一时的老歌,伴随旧时代的脚步渐渐远去。在日新月异的地球村里,如何保护好方言这一传统文化遗产,不断考验着为政者的智慧和技巧。

“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方言是童年的记忆,是故土的胎记,是家乡的名片,是老乡的认证,是慈母手中的线,是游子身上的衣……无论走得多远、身居何处,一声熟悉的乡音,总能时时提醒着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作者单位:河南省自然资源厅)

猜你喜欢

雅言乡音方言
诸子百家周游列国得会多少方言
有些水声,像乡音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诸子百家吉游列国得会多少方言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乡音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乡音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