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方法探究
2019-09-10彭超
彭超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倡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为此,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得到了重视,需要教师立足于学生兴趣、个性特征、教学环境等多方面入手,多层次、宽领域融合,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提供了契机成为教师主要研究内容。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动手能力;培养方法
美术教学是小学教育课程之一,对学生审美意识、动手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美术教学目标。想要實现教学目标,教师就要结合教学状态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方案、丰富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一、小学美术教学现状
(一)缺少美术教学重视
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过于重视学生分数成绩的提高,对美术课缺少关注使得学生艺术能力得不到开发,影响全面发展。部分教师教学理念滞后,缺少课堂教学规划,学生学习不积极、依赖心较强、缺乏自主思考意识。此外,很多学校每到期末就会缩减美术课时而增加文化课课时,学生对美术学习重视度降低。
(二)教学方法落后
美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散思维理解美术知识,具备基础的绘画水平与动手能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教学活动完全照搬照抄,教学方法死板、单一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有自己的理解思维,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特点鼓励敢于表达想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学生自信心不足
美术实践动作课上很多学生自信心不足表现不积极,缺少动力支持。为此,教师需主动与该部分学生交流,尊重学生想法并积极肯定,增强学习信心,激发实践操作主动性。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方法
(一)培养学生美术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人向前发展的不懈动力,只有当学生产生兴趣才能感受到美术学习的快乐,提高教学效率。为此,美术教学中教师需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凸显美术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创造意识、释放个性。因为的小学生好奇心强烈,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个有趣的美术实验,增强学生艺术能力与色彩的感知,当学生看到不同颜色混合在一起会产生第三种颜色时不知不觉就会变得好奇、兴奋,主动探索其中的缘由。学生掌握颜色混合方法,而且教师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美术的重点是基于美的角度展开诠释,不管是色彩还是画面涌现都给人舒适的体验,立足于多角度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艺术风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发现美术的兴趣,生成特有的审美意识与观点,培养审美能力。
(二)营造浓厚美术情景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营造浓厚的教学情景对学生美术积极性调动也具有促进作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美术情景营造过程中要综合分析,比如:学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思维方式、教学目标等,设计符合学生审美需求、艺术认识的教学情景。小学美术手工制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情景创设为媒介调动学生实践操作积极性,从而主动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比如:教学前为学生播放皮影戏,教师讲述一个皮影戏的故事,学生结合故事内容、情景、任务制作皮影道具。通过营造浓厚美术情景激发学生想象力,再以小组合作形式制作道具。学生一边想象一边制作,制作出新颖独特的皮影刀具,不仅实现的动手能力提高还有助于创新思维培养。
美术教学中,手工作品与绘画作品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形式,这是因为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与体验,而且具有较高的积极性。为此,教学前教师可以展示优秀的绘画作品或手工作品,以小组为单位欣赏学习。与此同时,教师趁热打铁解析这些优秀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创作过程及方法。随后,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就会主动的完成,有助于学生积累更多素材。
(三)作品欣赏,培养实践操作意识
教师需结合学生性格特点选择与其生活贴近的美术作品,得鼓励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并感受蕴藏的深刻含义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作品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选择带有趣味性的作品,符合学生欣赏需求。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畅所欲言。比如:漂亮的瓶子欣赏时,教师鼓励学生从瓶子的特点欣赏,鼓励动手画出来,学生通过模仿与绘画增强对美术作品的认识。
结语:
总而言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学习需求,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通过培养学生美术兴趣、情景创设、作品欣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神奇魅力,培养动手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丹.勤于动手外化于行——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02):202.
[2] 李翔.试析小学美术手工课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49):200-201.
[3] 陈磊.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