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信息化的商务英语函电与写作课程改革探究

2019-09-10易明勇

关键词:信息化改革课程

易明勇

摘要:以信息化为背景,分析了商务英语函电与写作课程特点,指出该课程应顺应新时代教育变革的新要求,与信息化充分融合,化挑战为机遇,从课程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变革、信息化师资的培养、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等方面采取具体措施探究改革的路径。该研究旨在为商务英语函电与写作课程信息化改革提供方向,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化;商务英语函电与写作;课程;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1]。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对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以信息化为引领,变革教育教学模式,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新时代大学生成为高校新的使命和面临的新挑战。《商务英语函电与写作》是商务英语、国际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核心课程,是国际商务中各方联系和沟通的最主要手段,具有显著的应用型特点,实践性强,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较高要求。倘若仍以传统思维和方法实施教学,不注重课程内容的创新和信息资源建设,将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市场对人才不断变化的需求,尤其是对信息素养的要求。因此,对该课程进行信息化改革,把信息元素充分融入到课程建设的各个层面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一、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

“信息化”的雏形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1948年,美国数学家Claude E.Shannon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BellSystem Technical Journal)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通讯数学原理》(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的文章,其中提出了信息度量(measure of information)和嫡(Entropy)的概念,是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领域的奠基性作品,也标志着一门新兴学科一信息论的诞生[2]。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概念最早是在日本产生的,1963年人类学家梅掉忠夫(TadaoUmesao)发布了《信息产业论》(Information Industry Theory:Dawn of the Coming Era of the Ectodermal Industry),奠定了“信息化”概念的基本認识;1967年,日本科学技术和经济研究团队正式提出了“信息化’(Informationalization)这个概念,随后这个概念风靡中国和俄罗斯等东方国家[3]。1978年,法籍专家Simon Nora和Alain Mine向总统做了一份关于《社会的信息化》(L'Informatisation de la sociO6)的报告,该报告推动了“信息化”(Informatisation )一词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姜爱林在《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变迁》一文中指出中国的信息化在改革开放以前大多只停留在个别特殊企业、行业,不具有普遍性。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信息化才开始纳入议事日程,并由低到高渐次发展。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信息化的进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978-1983年为信息化酝酿阶段;1984-1992年为信息化起步阶段;1993-1997年为信息化全面推进阶段;1998-2001年为信息化加速发展阶段[4]。近年来,信息化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各个产业深度融合,成为新时代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事实上,信息化自诞生起,就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和发展,成为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各个行业、产业创新发展的巨大力量源泉。

一般认为,美国是最早踏上教育信息化道路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Superhighway)建设计划,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把网络技术应用到教育改革中,推进教育现代化。随后,世界其他国家相继跟进,结合本国实际围绕网络与教育发展制定了相关的措施和政策。1989年,中国正式颁布了《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纲要》,1993年,着手建立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相继颁布了一些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政策、文件,召开全国性的信息化工作会议[5]。2015年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要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6]。林英华认为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促使学校教育教学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手段[7]。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信息化呈现出智能化、自动化、共享性、互动性等许多新特征.促使教育教学不断颠覆自我。因此以信息化为引领,以课程改革为主要抓手,充分挖掘课程特点,推动传统教学模式变革,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个性化、定制化、自主化学习模式成为解决当前教育弊端,提升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

二、商务英语函电与写作课程特点

《商务英语函电与写作》是外贸英语函电与商务基础写作两门课程的合并体,融合了国际贸易、商务信函阅读与基础英语写作等知识模块。该课程以通用英文写作知识为基础,首先让学生掌握英语词、句、篇章的特点,培养学生基本的英文写作技巧和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过度到具有商务特征的范文,通过范文的阅读,让学生掌握外贸函电和商务类题材相关的核心词汇、术语、句法特征和篇章布局,并进行模拟写作,以实际动手能力作为检验学习成效的主要手段。不难看出,该课程具有内容体系大、专业性强、实践要求高等显著特点。具体内容详述如下:

(一)内容体系大,课时量小

《商务英语函电与写作》涉及写作基础知识和函电专业知识,内容繁杂,兼收并蓄是其典型特点之一。就基础英语写作板块而言,其内容主要包含写作文稿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段落的缩进、单词大小写、标点符号使用等);英语措辞与修辞;句子、段落、篇章的写法和标准;不同类型应用文体的撰写等。商务函电板块主要是按照国际贸易的基本流程设计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建立业务关系;询盘、报盘与还盘;确认与签约;支付方式;包装、装运、保险;投诉与索赔;代理等。相对于内容体系的庞大,该课程所被给予的课时量则相对较小。以笔者所在高校滁州学院为例,该校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给定的《商务英语函电与写作》总学时为72个,分两个学期开展教学。显然,在如此被压缩的课时量内要完成该课程全部内容的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负担和挑战。

(二)专业性强,学科交叉显著

《商务英语函电与写作》课程专业性较强,首先体现在函电语言的行业性和商业性,其次体现在学科的交叉性。函电是国际贸易中进口商和出口商相互联系的重要渠道之一,所涉及内容与贸易紧密相关,一些概念和术语具有专业性和抽象性。以支付工具汇票(Draft/Bill of Exchange)相关内容为例,汇票的定义中就涉及出票人(Drawer)、委托付款人(Payer)、受票人(Drawee)、收款人(Payee)等专有名词。就汇票的类型而言,又可分为银行汇票与商业汇票(Bank’s Draft&Com-mercial Draft)、光票与跟单汇票(Clean Bill&DocumentaryBill)、即期汇票与远期汇票(Sight Draft&Time Bill/UsanceBill)等。这些术语属于经济学学科范畴,对英语类专业学生来说具有明显专业性和跨学科交叉性。如果只借助于传统课堂讲授这些内容,一方面学生难以直观理解这些抽象概念,另一方面课堂氛围也会显得单调无趣。

(三)实践能力要求高,注重应用

《商务英语函电与写作》课程注重培養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国际贸易业务能力、组织活动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要求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完成进出口业务各个环节的操作。以单证处理环节为例,外贸单证涉及信用证、提单、保单、装箱单等各类单据的缮制和审核,学生应具有独立完成审证、制单、交单、归档等一系列单证工作流程的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的获得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利用模拟软件或直接进入外贸公司开展实践实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实战能力。

(四)受众群体广,需求庞大

《商务英语函电与写作》课程不仅是商务英语、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必修课,课程本身就具有文学和经济学的跨学科属性。同时该课程还是从事外贸行业的社会人士的必学课程。因此,该课程受众群体广,社会需求量大,学习者众多。

以上这些特征的存在客观上要求我们要以“翻转”课堂和信息化思维来重新审视该课程的全方位改革,以信息化为主要手段促进该课程现代化步伐,使其跟得上时代潮流,满足不同层面和不同类型的需求。

三、基于信息化的商务英语函电与写作课程改革

在信息化不断冲击社会各个领域,引领各行各业创新变革的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更应义不容辞地接受时代赋予的使命,以课程改革为主要抓手之一,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就《商务英语函电与写作》课程而言,本文拟从以下五个侧面对其信息化发展展开讨论,以期构建适应该课程自身特点的改革模式。

(一)课程目标的设定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的开设预期能完成的目标和意图,对整个课程的建设起引领和导向性作用,各个环节都应围绕课程目标的达成进行设计。《商务英语函电与写作》课程目标的设定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知识目标主要包括三大块,即英语语言知识、国际贸易知识、函电写作知识,学生应能综合运用三大知识模块,写出专业、规范、明确的商务函电。能力目标上应充分融入信息化元素,使信息化能力成为该课程的核心能力目标之一。例如,学生应具备信息化工具使用能力、网络检索能力;能利用互联网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要使学生抛弃陈旧的课程学习理念,把信息化能力内化为一种学习的必备能力。素质目标上应明确学生须具备信息素养、信息意识以及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具有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商务英语函电与写作》课程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开放性、及时性、自由性、交互性等特点,创新教学内容,把前沿性的知识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以国际贸易支付(payment of intema-tional trade)为例,大多函电教材内容中涉及的都是传统的主要付款方式,如信用证(L/C)、付款交单(D/P)、承兑交单(D/A)、电汇(T/T)等,随着跨境电子商务和信息化的发展,PayPal支付工具越来越受青睐,汇集了国际常用的信用卡、借记卡、电子支票等支付方式,具有即时支付,即时到账等特点,有效解决了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的支付难题,成为目前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第三方支付工具之一。除此之外,西联汇款(Western Union)、速汇金(MoneyGram)、国际支付宝(Escrow)等支付手段在国际业务中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内容需要教师根据时代的发展,利用互联网检索必要内容,更新和补充书本知识的不足。

(三)教学模式的变革

基于互联网平台和线上资源,开展线下实体课堂教学和线上虚拟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信息化环境下《商务英语函电与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选择。教师利用新技术录制各类教学视频资料、模拟各类商务场景,查找筛选优质网络资源并把这些信息化资源上传至网络平台,使学生利用计算机终端或移动设备终端能够随时随地学习。学生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互联网搜索商务函电与写作课程的优质慕课(MOOC)、微课(Micro lecture)等资源,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同时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及时沟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这种教学模式的变革就使得传统课堂不断向课外延伸,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展了学习空间,也重新定位了教师角色,使得教师更多的是充当设计者、引导者和“解惑者”,符合信息化条件下课程目标的要求。以函电课程中建立业务关系、包装、运输等内容为例,如果教师只是抽象地介绍如何利用谈判技巧建立业务往来、包装的类型和运输方式等内容,学生将很难直观理解,也很难激发学习热情。如果我们借助信息技术所模拟出的真实场景,或真实的谈判视频和运输实例等开展可视化和翻转式教学,那些抽象的、摸不着的东西将变得具体化和直观化,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内化,而且可以节约课堂时间。

(四)信息化师资的培养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其中提出了到2022年信息化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的发展目标[8]。这个目标展望对《商务英语函电与写作》课程的信息化改革提出了一个明确要求,即信息化师资的培养。首先,通过宣传、讲座、理论学习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应用信息化开展课程教学的思想意识,树立信息化的教育观,也可以采取一定的倒逼机制使教师认知到不具备信息化能力和素养就会被逐步淘汰。其次,加强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培训,提高互联网应用、课件制作、计算机操作实战技能,使得教师的专业知识能与信息化能力充分融合。对于年龄偏大、信息化接受能力较慢的“后进生”,可以发挥年轻教师的特长,与老教师结成对子,一对一帮扶,在此过程中年轻教师也可以汲取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再次,学校可以把教師信息化应用能力纳入相关考核,发挥奖励和荣誉的指挥棒作用,促使教师加强信息化素养提升。就《商务英语函电与写作》课程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而言,除了上述方法以外,学校还可以采取对课程立项建设方式,对课程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如规定该课程的教学必须采取多模态方式综合运用视频、图文、声音等信息化资源模拟真实商务场景开展有效教学等。

(五)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

以一本教材,几本教学参考书为主要教学资料的传统纸质课程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课程建设的需要。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集结院校、企业和行业一线的优质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信息化时代《商务英语函电与写作》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数字化资源建设可以从课件制作、教学视频、业务操作情境模拟、典型案例分析、试卷习题库等方面开展。包装、保险、支付、运输等环节课件制作中,应突出内容的直观性,努力做到用图说话。视频的制作力求简洁明了,以微课形式呈现,突出重点和难点。业务情境模拟应发挥学校智力优势和企业技术优势,校企双方通力合作。各类数字化资源建设完成后应整理、分类汇总到相关学习平台,供学生开展线上学习。

四、结语

基于信息化的《商务英语函电与写作》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根据课程特点,找准改革发力点,多方位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是顺应时代要求,加强课程建设,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以信息化为课程改革方向,开展线上线下交互式学习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主体性和能动性,突破了传统课程资源壁垒,有效推动了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8-07-01]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2]Shannon,Claude E.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J].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1948,27(4):623-666.

[3]胡权.日本学者梅掉忠夫为什么提“信息化”概念?[EB/OL].(2018-01-02)[2018-07-05]http://news.watchstor.com/news-163966.htm.

[4]姜爱林.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变迁[J].图书馆学研究,2002,(4):84-88.

[5]焦建利,贾义敏,任改梅.教育信息化的宏观政策与战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1):25-32.

[6]新华网.刘延东: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EB/OL].(2015-11-19)[2018-07-0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19/c_1117201512.htm.

[7]林英华.试论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机制—以外贸英语函电课程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4):94-95.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18)[2018-07-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l80425_334188.html.

猜你喜欢

信息化改革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