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梓情深赤子心
2019-09-10茹孝宏
茹孝宏
卯寨沟,为湟水北岸的一条峡谷,其间一股小溪淙淙南流,为乐都境内的湟水支流之一。相传,古代附近各寨驻军首领每天早晨都要到今卯寨沟内的卯寨去点卯,因此得名卯寨沟。卯寨沟下游坐落着高庙镇所属的新庄、扎门、老庄等3个村庄。人们平时所说的卯寨沟,则指这3个村庄所在的卯寨沟下游地段。以前,人们除了在这仅有的一点传说中想象古代这里坚固的营寨、众多的驻军和旌旗猎猎的场景外,这个默默无闻的穷山沟,着实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令人惊诧的是,今日的卯寨沟因新庄村卯寨景区的强势崛起而名声大震,卯寨景区每天都是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当地百姓也因此吃上了旅游饭,腰包日渐鼓起来,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新庄村不但在全省率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而且率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庄村何以从一条童山秃岭环绕的穷山沟蝶变为著名的乡村旅游胜地的呢?这其中凝聚着新庄村老共产党员李连和的心血和汗水。
1
李连和今年61岁,他的童年,饥饿像瘟疫般在神州大地上蔓延,时时袭击着人们的身体。在他的记忆里,那时如能吃到食物就是最好的事情。从菜畦里拔一个萝卜,用衣袖擦一下泥土,啃上一嘴,感到格外香甜;在收获完洋芋的地里,剜出几个遗留的洋芋,和小伙伴们在塄坎根里挖出锅锅灶焪,焪熟的洋芋伴着泥土的芳香,那是味蕾得到的最美享受。困苦的童年,使他早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也锻铸了他在困苦环境中的隐忍力。
高中毕业后,李连和当过生产队计分员、队长、大队会计。这些经历使他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为他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3年底,青海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工程工作队在高庙镇新庄、东村、柳湾一带架设国家电网工程线路,李连和带领妻子、弟弟和一些乡亲去务工。第二年,随着电网工程施工地点的转移,他们又外出务工。李连和吃苦耐劳,又有悟性。两年后即熟悉了电网工程业务,也学得了相关技术和管理经验,于是组建自己的公司,开始承揽高压送电线路铁塔基础土建工程。
电力铁塔工程一般都在山顶上,有些地方往山上修路成本高、难度大,工程所需的沙石、水泥、钢材、模具等都需要人工背或是抬上去。每天拂晓,李连和都是第一个背起50公斤重的沙石料或水泥袋,或扛着钢材上山,后面跟着他的妻子、弟弟和其他人。这样一天不知要往返多少趟,直到夜幕降临看不见路时才收工。男人们背多少趟,他妻子也背多少趟,肩膀上常常磨出血痕。他让妻子回家休息,妻子根本不肯,说:“我多背一趟,你就少背一趟嘛。”对此,李连和过意不去,说:“出门打工受苦是我们男人的事,女人们务劳好庄稼、守好家就行了,可现在还受这样大的苦……”这件事一直深刻在他的记忆中,如今每每面对头发花白的妻子,每每想起这件事,他就会愧疚。
李连和承揽工程的能力不断增强,工程范围不断扩大,他带领自己的团队,在西电东送的高压输变电工程建设中,足迹踏遍了黄河流域、大江南北……
我和新庄村几位村民交谈后得知,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效益的增加,李连和为村里、为群众做了很多好事和善事。
先前,新莊村基本上靠天吃饭,天若下雨,庄稼就有收成,也能吃上水;若遇干旱,吃水都成问题。村民饮用的水,都要从3公里外的老庄泉眼处挑来,世代如此。为解决长期困扰村民吃水的问题,1994年李连和在不同地点连续打了10眼井,尽管打得很深,但都是枯井,直到第11眼井打下去,底下才有清水汩汩溢出。很快,家家户户都吃上了自来水。通水那天,清洌洌的水哗哗哗地从各家各户的水龙头内流出,全村男女老少高兴得就像过大年一样。
2004年,村里的大龄青年李国锁找了个对象,正当他们谈婚论嫁时,女方知道了李国锁家里没有房子而决然地和他分手了。后别人又介绍了个对象,女方家人又因房子的事而不乐意,三番五次寻找借口拖延婚期。李连和闻知此事后,花4万块钱,买上砖、水泥等建筑材料,亲自送到了李国锁家里。有了李连和送去的这些建筑材料,李国锁家里再想方设法筹集了一些资金,不久就盖起了砖混结构的新房。有了新房,李国锁也就顺顺当当、高高兴兴地娶上了媳妇,一家人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至今,一说起这件事,李国锁一家人对李连和有说不完的感激、道不完的感谢。
2007年,高庙镇东村有一个孩子考上了大学,因家庭贫困无法入学。李连和得知此事后立刻赶到孩子家里,当时孩子家长不在家,他就将随身带的几千块钱交给了孩子。孩子腼腼腆腆地不知道怎么表达谢意,差点就跪在了李连和面前。
“李连和还资助了7名大学生,有的正在资助,有的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村民思文豪说。
“除这些外,他扶弱济困、解急救难的事还有很多,比如村民王进红家里遇到困难,他先后拿出1.1万元给予资助;毗邻扎门村王树林家发生火灾房屋被烧毁,他及时拿出2万元帮助盖新房;每逢节假日,他就给村里的五保户王福来送去一袋面粉、一桶菜籽油,或是馍馍、蔬菜、面条;还给村里生活困难的家庭、有残疾人和有60岁以上老人的家里送去几百块钱……类似这样的事说上一天也说不完。”同村的李善珠如是说。
在承揽电网工程的过程中,李连和的团队还多次参与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贵州冰灾等重大抢险任务。2010年4月14日,当他从电视上看到玉树发生强烈地震的消息,他立即组织施工队伍,携带施工设备和后勤保障物资,连夜向玉树进发。他们行进到花石峡时,省电力公司打来电话,要他组织施工队赶赴玉树抢险,当他回复他的团队已出发并很快将到达玉树的情况后,省电力公司的领导非常高兴,随即要求他们到达后立即搭建抗震救灾指挥部活动板房,并迅速投入巴塘机场线路的抢修。他带领的团队在第一时间抢修好巴塘机场线路,为党和国家有关领导同志,以及有关部门的同志尽早赶赴玉树,指挥和组织开展抗震抢险工作赢得了时间。在青海电力系统召开的玉树抗震抢险总结大会上,省电力公司领导评价说:“李连和同志知道使命,反应敏捷,敢于担当,勇于奉献……”
李连和是第一批进城淘金的农民工代表。他在电网工程建设中干了三十多年,走过了很多地方,经历了很多事情,饱尝了人世间的各种滋味,自然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他的公司发展壮大后,不仅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也改变了所带农民工的家庭面貌。099693A8-4F81-41EF-8F4C-8BDADEDB2E04
2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连和将工作移交给儿子,于2008年回到家乡。
当他看到几十年过去,与日新月异的外面的世界相比,伴随多数乡亲的依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模式和窘迫生活;村庄背后的山巅坡麓依然是光秃秃的,几乎没有一丝绿色;大风刮起黄土漫天,雨雪天气道路泥泞,夜晚村道里黑咕隆咚,村民们摸黑走路;每当春风吹绿湟水岸时,这里的童山秃岭还是呼吸不到春天的气息,他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他深深地懂得,贫穷的家乡是他的生命之根,这里贫瘠的土地养育了他,他该回馈这片土地了。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家乡的面貌呢?李连和苦苦思索着,好几天食之不味,睡之不寐……终于,他灵机一动,脑海里闪现出了先在荒山上植树造林,改变家乡的自然生态环境,改善村容村貌,然后逐步发展乡村经济的想法。
有了想法,就要付诸行动,这是李连和一贯的做事风格。当年早春,他便带领乡亲们开始了荒山沟壑的绿化和治理工程,修筑上山道路,往山上运送树苗,用水车拉水上山浇灌……他作为总指挥和总调配,不知每天要上山下山多少趟。那个早春,湟水谷地的气温吝啬地迟迟升不起来,有时站在山上,还有寒风刺骨的感觉,可是一刻也不消停的他,汗水老是濡湿了内衣。就这样硬是在光秃秃的荒山上植上了树苗。最初,先是将数十万元投进去了,继之将数百万元投进去了,但干枯的山上只种活了几棵树,远远望去,只有一星半点的绿色。当然这并没有让李连和沮丧和放弃。其后六七年间他投入两千多万元,水引来了,蓄水池修好了,滴灌管道架好了,除上山的道路外,山峁沟壑间的道路也连起来了。有了这些基础设施,再经过持续地植树造林,植树和治理总面积达到了3600余亩。
他带领村里的王得云、李积焕、李元才、李宝业等四位老共产党员和几位妇女,连续四年坚守在山上,他们既是植树者,又是护林员和防火宣传员,正是有了这种艰苦耐心的工作,昔日的濯濯童山才披上了绿装。李连和告诉我们:“绿化工程用人最多的时候,光民工灶就有三个,活累苦大,得给大家管好饭哪。”经过十多年如一日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植树造林,守绿护绿,现在,新庄村地图上的绿色部分愈来愈多。李连和明白,那抹青翠的绿定会蔓延开来,绿色林木的面积定会愈来愈大。在周边荒山缺少绿色植被的背景下,新庄村树木葱茏的青山便显得格外生机勃勃,并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新庄村的山绿了,环境变了,群众也因参加植树入工而增加了收入,还增强了群众绿化家园、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更为后代子孙造了福。“我的心愿就是要种好树。只要我们的山绿了,环境改善了,我死了也心甘情愿。”面对绿化工程的显著成效,李连和感到欣慰。
在李连和的心里,绿化荒山,让绿色梦想变为现实,这仅仅是第一步。他说:“现在树长起来了,眼下最关键的就是要发展乡村经济,打造稳定的增加群众收入的产业,让群众脱贫致富。”
李连和一直琢磨着新庄村的发展问题。他经过对农业、养殖业和一些低端产业的观察和尝试,觉得新庄村不适合在这些方面发展。直到2015年的一天,他在随车的调频电台上听到青海独特的地貌环境很适合发展旅游业的说法,进而想到这几年村庄山上的树已长成蓊郁葱茏的山林,形成秀美景色,开发旅游业的环境已具备了。他多次攀上山巅,察看整村的地理位置、土地使用情况,思考着发展旅游业的空间。他仿若回到了年轻时,干一番事业的激情又被点燃。
在他一步步地努力下,青山之巅数座亭子赫然而立;长长的木头栈道也从山下修到山巅;山下一个废弃的砖厂里,一座古色古香的以河湟民居建筑为主体的卯寨景区核心景观——和园拔地而起。自此,独特的乡村文化旅游胜景——卯寨景区已见雏形。
起初,卯寨景区知名度不高,游客寥寥。虽然和园的开业和山林的管护等为新庄、扎门两村贫困户找到了出路,也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务工问题,但这公益加实业的经营模式投入高、效益低的问题成为发展瓶颈。因此家人朋友劝阻他:旅游业只能依托固有的风景名胜开发,你在这山沟沟里搞旅游开发,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吗?
面对家人和朋友的劝阻和反对,有谋有胆的李连和没有气馁和退缩。他说:“游客少,经营效益不好,说明卯寨景区的旅游元素还太单调,内涵不丰富,对人们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再说,凡事都有个过程嘛。”
自称文化程度不高的李连和喜欢和文化人交流,在交流中很善于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当他听说乐都是唐代陇右节度使治所,曾一度成为大西北的军事中枢、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贸重镇后,便邀请当地一些文化学者,研究讨论将地域文化根植于景观之中的问题,按照将陇右文化、柳湾文化、河湟文化一起开发的思路,镌刻近百通与之相关的碑文及历代书法大家作品,镶嵌于专门修建的长达500米的碑林长廊墙体上,展现了“河湟古都,人文乐都”与“书法之乡”的独特魅力,给景区融入了地方历史文化内涵。这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览,游人们驻足于历代各领风骚的一通通碑刻前,欣赏品咂,久久不愿离去。卯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始渐渐扩大。
2017年底,李连和被推选为新庄村党支部书记。作为新庄村党支部书记,他考虑的不仅是帮助部分群众脱贫致富,而是全村的脱贫致富。这时根据目前景区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他已经认识到,卯寨景区要继续发展,还得做很多工作。
恰巧在这段时间,他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消息令他亢奋。因为他想到,只要先干出成绩,党和政府就会给予关注和支持,进而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卯寨的乡村旅游熱起来,并让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全村村民脱贫的功能凸显出来。他的眼前闪烁着瑞丽的前景。
他深知,作为村党支部书记,要做好事情,就要了解党员和群众的心愿,统一党员和群众的思想,调动大家参与发展的积极性。他组织召开村“两委”班子扩大会议,并通过走访,认真听取大家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结果是大家对发展旅游业持积极态度,而对自身参与发展信心不足。于是他组织全村60岁以上老人去南方四省参观考察,又组织有创业能力的200名村民赴甘肃、陕西考察学习旅游产业。通过参观、考察和学习,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开阔眼界,明确了自身发展目标,愿意参与到发展当地旅游产业中来。099693A8-4F81-41EF-8F4C-8BDADEDB2E04
李连和个人投巨资绿化荒山、扶弱济困等事迹,不仅得到卯寨沟及周边群众的公认和称赞,而且不胫而走,得到省、市、区领导的好评和信任。在建设新农村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他的工作也自然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乐都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将乐都城区通往李家乡的公路与民小公路对接,专门开通了乐都城区至卯寨的公交线路,促进了卯寨旅游业的发展。更可喜的是他也争取到了扩大卯寨景区建设规模的多个项目。他用这些项目资金和一部分个人投资,精心打造了卯寨民俗宾馆、卯寨花海、乡村振兴教育基地等乡村旅游景点。
景点之一,卯寨民俗宾馆。其二层主体工程共投资项目资金(包括村集体“破零”工作资金)440万元,占地4亩,共有80间客房。
景点之二,卯寨花海。共占地面积180亩,投资528万元,园内种植16个品种的月季等多年生花卉25万多株。增修1.1公里木栈道,修建了观光塔。花田西面修建了宽12米、长百米的14栋海绵温室大棚,种植集观光、采摘、科技示范等为一体的树上西红柿、树上茄子、火龙果、百香果等特色农产品,形成现代农业观光采摘基地。
景点之三,乡村振兴教育基地。共投入三方面的整合资金340万元,已完成包括多功能培训室、乡村振兴讲堂、回廊式展示厅、办公室等一期项目建筑面积1037平方米。该工程将于年内完工,建成后将承接省内外的干部教育培训,本地的党员群众也可在家门口免费参加普惠式的技能培训和有关经验交流活动。
随着景区建设规模的不断壮大,如何建立景区的发展与村民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呢?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李连和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和群众代表分三批赴本省湟中县卡阳、大通边麻沟,甘肃玉泉山庄,陕西袁家村、马嵬驿等地考察学习。之后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多次召开相关会议,反复研究讨论,通过民主决策的方式建立了比较科学的分配机制——
这就是项目所用土地由合作社以每亩1000元的流转费从农户流转,将所流转土地按当地征地补偿价折价入股,股份归入股承包户所有,政府投入的资金折合股份归集体所有。这样,使集体、入股的村民都有分红,既推进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又保证了群众的收入。同时,建立了集体经济“2会+4社”的管理模式,“2会”即为全体村民选举产生的新庄村投资管理公司理事会和监事会;“4社”即为根据“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的原则而成立的新庄村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餐饮住宿等4个专业合作社。
景区发展与村民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让村民参与景区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从而使卯寨景区这台机器激情运转,发展势头愈来愈好。
3
2018年,根据乐都区委在高庙镇卯寨景区设立党总支部的决定,李连和又被推选为高庙镇卯寨景区党总支部书记(兼任新庄村党支部书记),该党总支下辖新庄、扎门和老庄三个村党支部。
担任卯寨景区的党总支书记后,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上任后,他及时组织召开总支委员扩大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先研究解决三村亟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参会者的意见,李连和拍板决定,立马解决老庄村没有路灯问题和清除卯寨沟河道边沿垃圾问题。翌日一大早他就去区上的有关单位协调,争取项目,利用短短四天时间,就为老庄村安装了45盏太阳能路灯。那天夜晚,45盏太阳能路灯一同绽放,老庄村宛如白昼,全村男女老少高兴得眉开眼笑,尽管夜已经深了,但大家都聚集在村巷里又说又笑,不愿回家睡觉。至此,三村都有了路灯,卯寨沟的夜晚都是亮亮堂堂。李连和又出动他的6台大型机械,清理流经三村的卯寨沟河道边沿的陈年垃圾200余立方米、柴草10余车。拆除村道旁的破旧草房30间、庭院大门口旱厕13间、村内残垣断壁12处,使三村的村容村貌得到彻底改变。
接下来他和党总支一班人投入加快卯寨景区发展,带领三村群众共同致富的工作中。
他积极与三村考出去的大学毕业生联系,动员他们返乡参加新农村建设。在景区管理岗位上安排7名三村的大学生,给他们提供了就业岗位和施展才能的舞台……
就这样,卯寨的事情,三村的事情,一件连一件,一桩接一桩,使李连和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从中可以看出李连和为卯寨沟新农村建设和群众脱贫致富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更看到了他砥砺前行的担当精神。
事实上,有了卯寨景区党总支,既能及时协调解决各村出现的问题,又能汇聚三村的发展合力,实现资源共享、发展共谋、成果共享,以党的组织优势和发展优势,直接破解困扰发展的许多难题。对此,李连和总结了一句很形象的话:党总支的成立也为卯寨旅游业发展装上了“红色引擎”,使卯寨发展迈上了快车道。
从最初修建和园开始到现在,卯寨景区累计投资1.2亿元,打造出了在省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卯寨旅游景区。如今的卯寨景区,绿树鲜花、小桥流水、碑林长廊、浮雕绘画、河湟传统民居、樱桃园、水榭凉亭、园林栈道……应有尽有,滨河步行街、特色小吃一条街、小园林廊桥、游乐场、花海、果蔬采摘基地、恐龙谷、戏水鱼塘、山顶观光台等百余处乡村旅游景点,将一个黄土塬上的穷山沟装点成了清新美丽而又灵气活现的民俗旅游新村。还有多个旅游景点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
卯寨的乡村旅游业已成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利器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好平台。景区的游客和经济收入的数字也直线上升,2018年接待游客由2017年20万人次增加到30万人次,景区涉及的新庄、扎门、老庄等三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达100多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9500元增加到12200元,并带动卯寨沟新庄、扎门、老庄3村27户71名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有120多人长期务工。在阶段性重点项目建设时,吸纳800多人务工,每人每月可收入2000元至3000元。2018年卯寨景区被确定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示范村和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
卯寨的荒山禿岭变为绿水青山,卯寨景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穷山沟变成金窝窝,这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新发展理念的最好诠释。
省委书记王建军,省政协主席多杰热旦,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海东市委书记鸟成云先后到卯寨景区调研,今年6月全国部分政协委员在视察调研六盘山片区脱贫攻坚工作时,也到卯寨视察调研,他们都对卯寨景区的建设发展给予充分肯定。李连和也先后被选为海东市乐都区政协委员、青海省人大代表;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绿化劳动模范”;被海东市委、市政府授予“植树造林模范大户”;被青海省委、省政府授予“2017年度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被青海省旅游绿色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先进个人”。
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李连和显得非常平静。他说,今年他的目标是让景区的旅游收入达到1000万元,让合作社里的家家户户的收入再得到提高。
在他比较远的规划里,还要进一步和当地知名文化人士一起挖掘地方历史文化,打造另一个跟卯寨名称相符的核心景观——古代卯寨。由此看出,他的乡村旅游产业将要更多地注入历史文化元素和本土文化特色,卯寨景区的提档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自然是毋庸置疑了,李连和更加辉煌的业绩也指日可待了。
作者简介:茹孝宏,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海东市乐都区作家协会主席。曾在《黄河文学》《四川文学》《文学港》等发表作品。出版散文集《生命本色》《凤凰坐骑》等。099693A8-4F81-41EF-8F4C-8BDADEDB2E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