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精准扶贫新气象?
2019-09-10赵有年
“草原上有许多祝福的歌,让绿色的雨露滋润着江河的源头……”
7月的骄阳,温暖而灿烂,洒照在雪域高原,江河源头碧绿如玉的玉树广袤的草原上。
大巴车里歌声嘹亮,充满欢声笑语。
在这大地如茵、鲜花灿烂的盛夏季节,在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梅卓主席的带领下,本人与本省知名藏族作家到玉树走笔采风。
在采风活动中,作家们深入地震遗址纪念馆、玉树州博物馆、隆宝镇原江南县政府旧址、称多县民族团结综合教育基地、八思巴纪念馆、通天河大桥守桥民兵班教育基地、通天河直门达古渡口等地实地考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并前往隆宝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达村水源文化保护地、新寨嘉那嘛呢石堆、勒巴沟岩画石刻群等地对基层文化建设、环境保护等内容进行了详尽了解;更是带着问题深入称多县、玉树市对当地的民族团结、脱贫攻坚、人文风貌、自然风光、文化底蕴等等进行了专题采访,切身感受了玉树重建以来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各方面建设中取得的全新变化和伟大成就,为创作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青海解放70周年的文学作品做了很多扎实有效的工作。采风期间,玉树厚重的文化魅力、十足的经济活力和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给我印象深刻;玉树灾后重建以来取得的成就和变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都将成为文学创作的源泉。
鉴于本人近几年脱离工作岗位,深入村社搞扶贫工作的职务便利,此次采风活动中采访脱贫攻坚任务就落在了我的肩上。
割舍不断的草原情怀
草原,对于赖以生存的牧民好比是他们的天堂,他们当每一片草原为自己身上的肌肤,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着每一寸土地。许多草原牧民为了念好草原生态这部经,曾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忍痛割爱,告别祖先们生活了几千年的广袤草场,生态移民迁徙到城镇周边生活。他们退耕还林还草,禁牧育草,改善生态,主动放弃曾经放牛牧马的传统游牧生活,学习技术,手握铁锹,到市场经商,去工地打工来谋生存、求发展。玉树草原上的牧民群众深知,他们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吃生态饭是他们的最佳路径。对玉树牧民群众来说,守住青山绿水,守住雪山冰川,就是守住了金山银山。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草原,背井离乡,在城市的周边挣扎生活了多年后,发现他们禁牧育草、封山育林了多年的草原并没有像他们预想的那样成为碧水青山,反而有了严重的反弹迹象。于是,他们总结了祖辈们四季轮流放牧的經验后,领悟到了传统畜牧业的真谛,从而,以称多县为主的牧业县,以“粮改饲、饲补畜、农支牧、牧馈农”为总体思路,因县情施策,探索总结出了“三整合四解放” 的畜牧业发展新路子。三整合,即整合草场,实施四季轮牧,促进牲畜生长,实现生态环境解放;整合劳动力,适度集中经营与分工劳作相结合,解放劳动力;整合牲畜,实施畜群结构调整,合理配种,解放生产力。实施“三整合四解放”以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即步入正轨,建章立制、成立经营小组、推举能人管理,走股份合作制、联户制、代牧制、租赁制和多种类型集于一身的混合模式。整合落实各类资金,购置牲畜良种近万头(只),种植芫根、燕麦、青干草等饲草料,巩固提升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在条件成熟的牧业区建立20户为单位的畜群组,整合草场,通过产业链生成和发展要素的主动链接,促进贫困农牧民持续增收。为此各类牲畜存栏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得到提高。推广普及农业机械化耕作,鼓励农牧民群众开垦撂荒地,扩大饲草种植规模,提高畜牧业产出效率,粮食和蔬菜产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为了从根本解决农牧民因灾致贫、返贫的难题,与人保财险青海省分公司携手,签订藏系羊牦牛保险合作协议,牧业区的牲畜入保,保额率显著增高。对产业到户项目,也购置了牲畜保险,从根源防止“因灾返贫”,提高牧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促进农牧民增收,助推精准扶贫工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玉树州始终坚持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绿水青山与民生福祉、以人为本和尊重自然、制度建设和行动自觉的关系,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相协调,与扶贫工作有机结合,推动生态生产生活的融合发展,使生态保护不断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从而,玉树州落实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政策,将处于国家公园试点地区内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生态管护公益性岗位;探索从单一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推进生态体验和特色经营。群众真正从保护环境中得到了收益,也在保护生态的实践中升华了藏民族原有的“崇山敬水”的朴素自然观。
作为青藏高原的生态屏障,玉树州在整个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处于主体地位。在产业发展方面,玉树州坚持“绿色感恩、生态报国”的理念,以生态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活绿色化”,把玉树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瞄准做强生态畜牧业、做实文化旅游业、做活商贸流通业,撬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
打不完的生态算盘
此次采访时间仓促,行程简短,所到之地不算太多,采访有关扶贫攻坚工作相关资料也相对缺乏。所以,在这里谈谈采访团所到之地称多县和玉树市结古镇甘达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所取得的成就。
当采风团一行冒着霏霏细雨,经过广袤无垠的嘉塘草原,抵达称多县城时,已经有称多县文化部门的相关领导前来县城城门迎接我们。我们跟随他们先后去了称多县民族团结综合教育基地参观采访。参观结束已到午饭时分。我们在称多县政府食堂吃午饭的时候,称多县委书记尼玛才仁百忙之中,抽空来接见采风团成员。高大帅气、口才相当的尼玛才仁书记,神采飞扬地给我们谈论了近几年称多县的发展。
尼玛才仁书记打比方、举例子,形象生动地说:称多县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探索出以突出“绿色扶贫”为主轴,畜牧、旅游、资源保护、村集体经济和项目扶贫等五位一体的融合式扶贫新格局,为实施“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开好头、起好步。
生态+文化旅游,带动村美民富促发展099693A8-4F81-41EF-8F4C-8BDADEDB2E04
充分发挥生态文化旅游业在聚集人气、提升形象、拉动消费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深度挖掘“嘎朵觉吾”、古藏村、古岩画、元朝帝师八思巴讲经台、“三江源”纪念碑、嘉塘大草原等生态文化资源,通过争取项目支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包装特色旅游资源,以传统节庆活动为契机,利用第三方媒介,扩大生态文化品牌影响力,提高藏区特色文化知晓率,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2017年举办的“中国民族传统村落三江源(拉司通)峰会”和“称多县第六届三江源嘎朵觉吾文化旅游节·第三届雪域(牦牛)生态旅游文化节暨第二届嘉塘马术文化节”,共接待游客2.69万余人次,带动旅游创收1348 万元。依托独具称多特色的“武士舞”“白龙卓舞”“巴吾巴姆”“称多伊”以及寺院的宗教舞等歌舞文化,因地制宜遴选确定项目村。在尕朵乡吾云达村、科玛村,歇武镇直门达村,拉布乡郭吾村,称文镇下庄村、白龙村实施总投资1824万元的旅游扶贫项目。实现生态文化旅游带动村美民富。
生态+资源保护,助推生态保护促脱贫
牢固树立“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理念。为解决生态资源管理粗放的问题,选聘3270名贫困人口就地转化为草原管护员、护林员、环卫工人等,家门口实现就业,年人均享受20000元岗位补助;年均落实草原生态奖补资金7898万元,全县43620户农牧民群众享受到了“生态福利”。以“突出生态环境治理,促进绿色发展”为目标,深入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七项措施。2017年,全县共栽植青杨、云杉为主的苗木237501株,新增人工造林面积90公顷。重点实施投资5600万元的黑土滩和鼠害治理工程,完成三江源二期8000公顷湿地保护工程。实施城镇义务植树和绿化工程,结合通天河沿岸古村落建设要求,争取实施歇武镇、尕朵乡、拉布乡为主的新农村村庄绿化项目。坚持发展与保护并行的原则,依法打击砂石料偷采、滥挖及项目建设选料场不规范的行为,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群众收益的共赢目标。
生态+集体经济,实现合作共赢增收益
坚持党管一切工作的原则,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村集体经济“破零”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分析研判,共摸排一类村29个,二类村22个,三类村6个。结合县情,制定了《称多县村集体经济五年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太阳能生态环保资源,总投资1150万元,在贫困村开展光伏扶贫项目建設项目,项目建设点在曲麻莱县;在非贫困村实施村集体经济建设项目,每村投资40万元,共计1360万元。确保集体经济带动个体效益,集体利益转化个体分红。同时,在2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安排100万元扶贫互助资金,并成立县乡村互助资金工作领导小组及23个贫困村互助协会,确保了互助资金规范管理和使用。2017年,首次开展放贷工作,当年入会人数达4769户,其中贫困户2583户,借贷率达到包括入会费在内的总资金的98.22%。实施扶贫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以牦牛酸奶加工、牦牛肉熟食生产、巴颜喀拉牦牛乳业养殖、牛毛帐篷加工为抓手,投资1500万元,辐射带动珍秦镇、称文镇和清水河镇的所有贫困户。
生态+项目扶贫,聚焦民生福祉保“两高”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的切入点,实施生态移民易地搬迁和危房改造项目:投资4232.8万元,在全县范围内1924套危旧房进行改造;投资32540万元,在扎朵镇和清水河镇修建了1627套搬迁房,对旧庄廓地进行生态恢复,退耕还林还草,减轻生态压力,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建设资源能源消耗低、与环境相协调的交通体系,推进生态扶贫交通建设:投资7201.81万元,成功实施16条精准扶贫道路项目,建设总里程353.066公里,解决了贫困群众行路难的问题。以突出生态水利为目标,实施水利项目建设:投资1346.22万元,实施了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740户3587人和1.4万余头牲畜的安全饮水问题。投资4400万元,建设县城旧城改造和生态转移试点项目,铺通了扎西路西段至污水处理厂油路。实施产业到户项目:投入7742万元,重点发展生态养殖项目、开设商铺、青稞加工、购置农机具等项目,项目受益户3353户12096人,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以项目保驾、生态护航达到牧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扶贫藤蔓上结出的“十个一批”果实
近年来,玉树州称多县呼应民生关切,直击脱贫重点,全力以赴落实“十个一批”帮扶措施,收到扶得准、扶得实的良好效果。发展产业脱贫。按照贫困农牧户“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基本要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投资7742万元,实施了覆盖全县7个乡镇57个村的牲畜购置项目,购置2万余头(只)牲畜,实施了农机具购置、开设商铺、建设水磨坊等项目,贫困户实现了稳定增收。投资1700万元,完成四个龙头企业的产业园区项目,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突出重点、精准扶贫、滚动发展、提质增效、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总要求,以“建园区、引龙头、扶产业、扩基地、提素质、创机制、探路子”为着力点,形成“一园三区”的运行模式。目前,县高原牦牛畜产品有限公司、巴颜喀拉牦牛乳业公司、查拉乳业和巴颜喀拉饮品有限公司的产品已在西宁、拉萨、上海等地打开了销售市场。2018年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建设覆盖全县2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投资1150万元,建设光伏电站2处,1645户贫困户受益;非贫困村村集体经济覆盖全县34个非贫困村,总投资1360万元,实施了购置牲畜、农机具、开设商铺等项目。转移就业脱贫。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展汽车驾驶、缝纫、嘛呢石雕刻、烹饪等实用性短期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实施就业帮扶措施。共培训贫困劳动力1498人次,投入资金290万元。并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精准扶贫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助推精准脱贫。争取到2867个生态护林员指标,已覆盖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态管护员每年收入21600元。易地搬迁脱贫。围绕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结合扎朵镇、清水河镇实际,积极探索精准扶贫易地搬迁新模式,先后印发了切合本县实际的《称多县易地搬迁“百日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和《称多县关于强势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通知》文件,推行“县委书记和县长包乡镇、副县级领导干部包村、科级领导干部包户”的工作机制,动员全县各级干部力量,投身于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一线,强化巩固了每个建设点的人员力量,推进工程建设进度,监督工程质量,清除阻工现象,如期完成了投资3.25亿元的扎朵镇、清水河镇易地扶贫搬迁1627套住房及配套设施建设任务,贫困群众喜迁新居。生活方面,过去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娶妻难、增收难、住房难“六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真正实现了“挪穷窝、拔穷根”。生产方面,结合所在乡(镇)产业发展特色,为安置区贫困户和当地群众,打造了产业到户、产业带动、技能培训、转移结业四大后续产业项目,持续带动搬迁群众增收,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能致富。教育支持脱贫。加大了对乡村教育的投入,2016年至2018年全县共实施各类教育建设项目59个,其中藏区项目1个,学前教育项目37个,全面改薄项目20个,薄弱高中改造项目1个,落实教育建设资金共计1.07亿元。通过落实控辍保学“双线责任制”,劝返适龄儿童1710名,实施义务教育覆盖率达到95%,其中建档立卡在册学生3463名。投资1.064亿元,实施15年免费教育,严格落实“1+9+3”政策,实现了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严格落实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确保全县贫困户学生资助无盲点、无死角、全覆盖,实现建档立卡户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因贫辍学,切实做到了“不漏一户,不漏一生”。医疗救助脱贫。通过积极与北京302医院、青海红十字医院、省州包虫病定点医院的衔接,开辟包虫病患者救治绿色通道,争取北京爱心万里公益基金会的支持,落实了包虫病患者手术补助资金78万元,并与省红十字会达成了包虫病医疗救助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青海红十字医院通过省民政厅为前去手术治疗的每名包虫病患者落实了生活和交通补助2000元,做到了包虫病患者治疗费用“零负担”。为进一步促进称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统筹整合15个服务项目,围绕贫困农牧民健康管理、新生儿疾病筛查和老年人健康体检服务,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全县8所乡镇卫生院承接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协议。生态保护脱贫。投入1500万元,分别实施了尕朵乡吾云达村和科玛村、称文镇上庄村和白龙村及拉布乡郭吾村的旅游扶贫建设项目,通过培育新兴产业达到贫困群众增收目的,与454户1509人贫困户建立利益链接机制,人均增收达到400-500元。建设光伏电站数量2个,建设规模为11.4兆瓦,占地约350亩,总投资7980万元,1645户贫困户受益。低保兜底脱贫。按照每年不低于14%的增幅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实现农村低保与扶贫线“两线合一”,确保2019年农村低保标准达到4000元以上。对无劳动能力确实无法通过帮扶实现脱贫的低保人口从2016年开始进行低保兜底保障。2016-2018年,累计投入资金1.8亿元,实施1409套危旧房改造,其中贫困户危房改造1247户,并实施800套棚户区改造,经住建部门危房鉴定。理财观念脱贫。针对全县23个贫困村,共计投资2300万元,通过2017年-2018年有效实施放贷工作,年均放贷金额达2259万元,年借款率达到97%,切实解决了发展生产中资金短缺的困难。099693A8-4F81-41EF-8F4C-8BDADEDB2E04
小山村里繁荣的产业发展精准扶贫的核心和关键是产业扶贫,产业不兴,则脱贫乏力。
在脱贫攻坚这个战场上,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旗帜竖起的地方,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采风活动抵达尾声时,玉树州文联负责人把我们带到了玉树市结古镇一个坐落在公路边很不起眼的藏族村落——甘达村。
霏霏细雨中,大巴刚停在玉树市甘达村利众专业合作社门前,玉树州作协主席秋加才仁就第一个跳下大巴,稍微有些激动地对大家说:“现在我要给大家讲讲这个合作社了,我最有资格讲讲这个合作社的情况了。”
等我们走下大巴,还没有打好雨伞,秋加才仁就已经迫不及待地介绍开来:玉树市扎西科街道办甘达村位于玉树市西郊15公里处,是一个草山面积小、牛羊存栏少、距离玉树市区较远的牧业村。为了找到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之路,该村“两委”班子精准发力,按照“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的原则,从75户贫困户中选出44户131位贫困群众,采取合作入股的方式,以人均64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为基,以争取其他资金为辅,充分利用甘达村处于308省道沿线的区位优势,实施“商品销售”产业扶贫项目,选定了“产业扶贫”的精准路子。随后,在多方征求意见、充分评估效益的基础上,甘达村迅速成立了一所集批发、零售于一体的大型商品百货超市。为进一步增加产业效益,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继续投入88万元对超市进行扩建,成为了308沿线唯一的品种齐全、种类繁多的大型综合超市。现在甘达村的村民买任何东西只要一出门就能买到。
甘达村的牧民超市,即玉树市甘达村利众专业合作社。在玉树市家喻户晓,很有名气,是该村集体经济实体。是2010年9月村党支部利用加多宝基金的援助和村里的自筹资金组建的。起初,他们根据玉树灾后重建的实际需求,适时成立了工程队,为建设工地拉运沙石、建材,积累了一些资金。2013年灾后重建结束后,他们的小船调头鼓帆,投入100万元,加上市农牧局扶持的20万元,利用甘达村靠省道308线的优势,沿公路旁建起综合门面房。支部经过反复商议成立了甘达利众专业合作社,以超市形式给本市西面隆宝、安冲、哈秀等乡镇以及治多、曲麻莱两县出售青稞、大米、清油、颗粒饲料和牧民群众需要的各种商品。同时,村党支部还在经营饭馆、宾馆、炒面加工、喜宴大厅、度假村等项目。2016年开业,当年盈利30余万元。2017年为群众分红60万元,2018年65万元。
2014年开始玉树州红十字会在积极寻找适合本地的新路子,根据玉树地区亟待解决的一些传统文化资源消亡的问题,先后走出了文化扶贫、文化救助、文化增收为主的特色红会人道项目。
甘达村也是玉树地区重要的河流扎曲河的水源地,根据当地村委会和老百姓的意愿,玉树州红十字会在甘达村第一次试行了“文化扶贫”博爱家园的生计项目形式,利用藏族人传统的自然保护理念,利用当地五十多处泉水和流传已久的水源文化祭祀活动带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并打出了“在离城市最近的地方,感受三江源祭祀活动”的旅游品牌;玉树地区的赛马文化和歌舞文化,在整个藏区久负盛名,玉树地区被称为歌舞的故乡、骏马摇篮,这里的人从小就会骑马跳舞,玉树歌舞和赛马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了玉树对外宣传的响亮名片,红十字会通过前期的调研,利用各村社的资源优势,在农区挖掘传统舞种,成立以当地青年为主的土风歌舞队,在牧区利用牧民天生对马的热爱,专业化训练好马术竞技,组织马术协会,成立甘达村博爱马术仪仗队、甘达村博爱土风歌舞队。近年来,随着玉树地区的旅游业日益兴起,马术表演和马术仪仗都是节日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马术表演和歌舞队积极地参与各种节日活动,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惠,也保护了传统文化。
近年来玉树地区的旅游业正在兴起,甘达村被称为是自驾游的天堂、摄影家的天堂、地球最后的净土,川藏路、青藏路、可可西里,玉树正在打造最美生态自驾游路线,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关注玉树,亲临玉树来体验这里的风情,玉树本地人的消费观念也在逐步开放,尤其是夏季,玉树人周末基本上都会和家人朋友来河畔享受碧水蓝天和阳光,面对这些潜在的巨大商机,博爱项目点先后在全州风景优美、道路便利的村社开设了以特色藏餐、游泳设施、风情节目为主的牧家乐生活体验区,为当地百姓提供了就业的渠道。
走进超市,在柜台边、货架旁都是挑選商品和结账的人,红火如那个物资匮乏时代县民贸公司开在公社的商店门市部。
打开合作社冷藏室的门,一股牦牛肉和奶制品的香味扑鼻而来,不由得令人深深呼吸两口。打开灯,在这间10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堆满了今年屠宰牦牛的后腿、前腿,还有排放整齐的大桶冻牛奶。
甘达村是一个草山面积小、牛羊存栏少、距离玉树市区较远的牧业村。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党支部一班人想了好多办法。利用扶贫工作产业发展到户资金,建起了这个玉树市甘达村利众专业合作社。红十字会博爱家园生计项目利用该村地处前往治多长江源、曲麻莱黄河源两县必经之路的地理优势和可利用草场资源比较丰富的自然优势,成立了甘达村博爱利民畜牧合作社和博爱利民平价商铺,在总结了以往该村私人开设商铺的经验基础上,村委会和基层红十字会选择专人负责合作社。要求合作社商铺一定要严把质量关,保证做到货真价实、物美价廉,商铺经营开始就受到了周边牧民群众的欢迎。随着合作社平价商铺的成功,经过合作社成员的协商和调研,又成立了畜牧业合作社,一般畜牧产品在夏季的价格普遍低,很多牛奶、酥油、酸奶之类乳制品因为保存周期短,只能在夏季处理,而冬季牦牛产奶量下降,但是随着过节等原因需求量增长,合作社通过前期少量的实验,将夏天的牛奶经过冰箱冷藏后,等冬季重新解冻,不仅牛奶的口味没有变,新鲜度也可以和夏季的媲美,绿色、无污染的畜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2014年开始,博爱利民超市、水源文化度假村将每年盈利总数的60%用于村民分红,在村民分红大会上,平均每年按照户口每人发放25公斤面粉、45公斤青稞、菜籽油1桶、粉条10公斤。每年都根据村民大会,按照村民的意愿购买分红物品。 根据村民的意愿,2018年增加了每人砖茶1包,2014年至2018年分红资金达到1792155元。村民一年几乎无需再购买口粮。盈利额的另外40%用于设立扶贫基金,专门为有紧急需求的村民提供无息信贷,为许多村民解了燃眉之急。受益人群涵盖了本村315户,1200人,包括五保户 13户,精准扶贫建档立卡 77户。基金的设立在玉树地区乡村偏远地区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很不错的收入,在继续做好超市经营的基础上,甘达村利用优越的地理优势,将原有的甘达村汽车运输队进行改造转型,成立了集“超市、养殖基地、农家乐”于一体的“利众合作社”,扩大了经营范围,拓宽了增收渠道,为精准扶贫注入了源头活水,确保精准扶贫扶得起、稳得住。
作者简介:赵有年,藏族,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五期少数民族班学员。2009年开始发表小说等作品。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温暖的羊皮袄》;小说发表在《民族文学》《边疆文学》《西藏文学》等刊物。099693A8-4F81-41EF-8F4C-8BDADEDB2E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