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寓素质教育于体育”
2019-09-10王宏亮
王宏亮
体育课一门必修课,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意志力的教育。人们进行社会活动和幸福的生活都需要强健的体力作为基础。所以,体育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生理基础。然而现在的很多中小学生体育课堂大多是老师教、学生练,仍然是一种传统的灌输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难以提高学习兴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学生为本,素质教育这样的新理念逐渐被我们接受,相应地课堂中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学生以及学生的参与。本文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对“寓素质教育于体育”进行探讨。
一、寓“知”于教
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做游戏,而是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展相应的教学结构,从而保证教学流程和教学基础性内容都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了解儿童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实现体育教学的科学化。
在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方面,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充分认知到学生思想不成熟,喜欢模仿的特质,利用相应的体育游戏集中训练学生的专注度,围绕教学目标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确保教学能满足学生需求。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有情节的体育游戏,保证教学框架和教学效果更加符合教学需求。而对于四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更加倾向于竞技类的体育游戏,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和实践能力,并且利用场地、道具以及相关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客观因素的教学价值。
在整个教学环节方面更应该重“知”,科学的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始前,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导入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后续课堂教学提供保障。教师在课前活动中常常会利用慢跑,为后续课程教学进行的热身运动。这是因为身为体育教师我们知道,例如在短跑运动中,人们会在短时间内,将自身的腿部肌肉调动至最紧张状态,这时需要运用到腿部的力量,以及身体协调性等多方面的能力。这种远高于日常活动的运动强度。也对身体造成多种损害。在运动前做好合理的热身,可以使得身体逐渐适应高强度的运动状态,更好的调动身体的运动机能,保护肌肉和骨骼,防止运动伤害。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要科学、合理的运用评价机制。不应只以学生的体育考试成绩来衡量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衡量学生体质水平。这是非常不公平、不科学,而且不符合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用发展眼光看待学生,通过合理的教学评价,得到及时的反馈,使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到自身的学习成果,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寓“情”于教
“师爱,能成就孩子未来;施爱,是教师迈向成功的阶梯”。首先,教师要关心理解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鼓励、赞扬为主,增强学生自信心,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积极参与学习,掌握动作要领。例如,教师要在游戏教学中设置无形的教学目标,提高學生的参与热情,组织相应的体育游戏主题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完成集体目标,减少一些体能较差的学生的尴尬。其次,在教学课堂的基本流程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和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例如,对于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积极性有所降低,部分学生出现逃课等现象,教师应与学生积极沟通,“晓之以理,导之以情”,并从自身出发,积极反思,要根据所有学生本身的性格特点和偏好以及学习能力等特征,制定出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实施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对于体育教学乐趣的措施,加强对小学生心理需求的重视,使学生改变在体育课堂中的态度,并喜欢上体育课程。
三、寓“意”于教
“梅花香自古寒来”,困难从来都是与成功相伴。而对于如何克服困难,意志力是非常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教师在体育课中应注重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自身应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风吹和日晒,不怕炎热和寒冷,吃苦耐劳,认真负责,用实际行动去带动和激励学生。其次,在进行比较枯燥的练习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例如,“田径运动”教学时,在学生体能接受范围内,针对某些学生意志力薄弱的现象,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我国体育健儿以坚韧的意志克服困难,为祖国争光的事迹。如我国田径运动员苏炳添,面对单调的田径训练和伤病的困扰,以顽强的意志战胜了各种训练的困难,于今年8月26日的雅加达亚运会田径男子100米的决赛上,打破亚运会纪录战胜亚洲各路好手夺冠。是继2010年的劳义之后,第二位获得亚运会男子100米金牌的中国男飞人。通过这些教学实例使学生受到启发的同时,也巧妙地使学生对意志品质的学习得到了有效渗透,效果良好。
四、寓“行”于教
俗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以身示范,做好学生榜样。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形象,言行一致、谈吐文明、举止大方、态度严谨、示范规范,使学生能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这就是说,在实际教学中,如果不能把体育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结合,学生在课堂所学的体育知识就会非常空洞。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实践活动着手,加强对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运用。例如,在进行游戏时,学生可以自制体育教具,利用五颜六色的小碎布缝成小沙包学生对投掷技巧进行练习时,教师传授学生投掷的方法,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更多的放在投掷球中,让学生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搜集一些塑料瓶等生活中的物件,对其进行改造,学生在对体育器材进行研发时,不但能够激发其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还能达到生活化教学的最终目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等。首先,在自制体育教具的过程中,一个人往往是不容易完成的,需要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如果遇到问题,还需要教师的指导,这在无形中就加强了生生与师生的合作,培养了合作精神。其次,虽然现在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教学条件好了,但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不能丢,而自制教具一般都是就地取材,通过对废旧物品的二次加工制作的,既能补充现有教具的不足,满足教学的需要,又能变废为宝,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废旧物品的利用价值,增强节约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但培养了学生“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热爱自然、关心社会的科学素养”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做到不但从“知”上教授了学生,而且从“行”上锻炼了学生。
作为一名从教30余年的小学体育老师来说,我深知小学阶段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在这一阶段,学生培养一些兴趣,接受一些理论的知识,可以为学生未来的成长打下一些思维上的基础。小学体育课对小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活动能力以及社会性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这种早期发展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是很关键的。因此,把握好小学体育课堂是小学体育教师工作的着重点。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在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教学理论指导下,不断地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老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1086D01A-2BBD-40CD-82E1-74ED19C51BF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