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姜村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基本经验

2019-09-10秦均平

杭州 2019年10期
关键词:发展

秦均平

下姜村的宝贵经验

党建引领,激发乡村振兴的动力。下姜村积极践行“四种人”要求,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着力增强基层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水平和能力,真正把各方力量凝聚起来,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村里每一阶段的项目设计、社会联系、资源链接等都是基层党组织精心谋划,建沼气池、开民宿等多个第一都是党员干部带头。下姜村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是把基层党的建设置之空中楼阁,而是以党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从而使党的建设有了最广大的群众基础和最大的社会效益。

改革体制,释放乡村振兴的活力。乡村衰退的原因虽有城市化带动的城乡关系转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制约在于乡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虽然绝大多数的体制问题在基层难以根本解决,但基层组织基于现实问题大胆进行机制和体制创新,特别是构建不同部门之间的整合联动机制、多元主体的合作发展机制、上下层级的工作推进机制等,对加快乡村振兴进程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姜村不断改革体制,收获红利。一是进行土地经营方式的改革。全村的土地大部分实现了流转与规模化经营,带动小农合作生产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众多小农户形成区域性的适度规模经营,便于进行特色种植业发展。二是发展社会组织。下姜村有民宿协会等多个社会组织,为居民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三是成立经济股份合作社。成立了下姜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集中力量办大事,让更多居民变股民,享发展红利。下姜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由人口股、现金股和资源股三种方式构成。“入股联营”在“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原则下,形成村庄利益共同体。多方协同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形成,最大限度地调动居民的积极性。

居民为本,培育乡村振兴的主力。乡村振兴需要一大批文化素质高、生产技能高、经营能力高的新型农民,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保障。下姜村发展以本土化核心农民为主体。一是壮大产业“留才”。因地制宜发展四大特色优势产业,让农民能够通过就地发展产业实现在家增收。二是好环境“引才”。下姜村不断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吸引进城务工人员回村创业。三是加强培训“育才”。大力开展“四种人”要求教育及其各种形式的专业知识更新培训、创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

绿色发展,增强乡村振兴的拉力。下姜村是较早认识到生态环境重要性并进行保护性治理的村子,在淳安县最早进行了沼气建设。近年来,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做好生态文章,在引进项目、发展产业等方面,严守生态底线,列出负面清单,切实保护乡村环境和特色风貌,留住乡愁。良好的环境成了乡村振兴极为重要的资源优势,极大地促进了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水果生产等乡村经济发展。对地域特色,绿色优质乡土产品打造,产业链延伸,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美丽经济,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起到了重要作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了下姜村的金名片,吸引四方游客,对拉动产业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协同创新,凝聚乡村振兴的合力。乡村振兴就是要推动乡村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保、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以避免發展失衡和负外部性,优化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助于城乡互补并形成一体化和整体化格局。因此,对乡村尤其是对经济薄弱村和相对贫困地区,积极创造条件予以帮扶,增强输血功能,是十分必要的。下姜村之所以有今天,也的确是得到了省、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注和帮助。但是,更重要的是它推进了内生发展,借助外力,增强了造血功能。在外力帮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村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和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了自我脱贫。

下姜村虽然已是乡村振兴示范村,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只有正视这些不足,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使下姜村发展得更好。这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基础欠佳、外源发展的印记明显、基层组织能力提升空间较大、人才短缺的瓶颈制约发展、文化呈现辨识度不明显。

完善和推广下姜村

示范村建设经验的建议

精心谋划,围绕践行“四种人”要求设计内容

乡村振兴是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涉及范围广泛,内容多样,下姜村必须选择有自己特色,又有普遍价值的项目进行建设示范。

争做“四种人”,引领发展的社会振兴示范。下姜村要牢固树立“党建就是生产力”的发展意识,从严落实“浙江省基层党建二十条”,提升党员干部“双带”能力,打造基层党建样板。加强基层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红色引领,多彩繁荣的综合经济振兴示范。大力挖掘红色资源,发展培训经济。在新理念下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把下姜村的绿色资源、文化资源转化成产业优势,打造下姜村休闲经济新业态。大力拓展研学经济,在下姜村建设浙江省职工(劳模)疗休养基地,建设浙江省高校师生社会实践基地和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建设全国中小学生游学基地,建设浙江省科研院所的农村建设研究观察基地。大力发展智慧经济,利用信息工程打造网上下姜。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发展体验农业种植加工等新产业新业态,让农业就地增值、居民就近增收。

践行“两山理论”,城乡宜居的环境振兴示范。继续改善人居环境,做到统一规划,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特色鲜明的新农村。继续改善生态环境,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项目整治。继续发展生态经济。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的要求,改造农业生产的产业样态,农业特色产业生态化、精致高效化。

突出核心,传统与现代共融的文化振兴示范。继续加强红色文化建设,重点突出“四种人”要求的首提地和实践地、党的群众路线的展示地、“两山理论”的实践地。加强农耕文化建设,完善24节气文化等。加强对宗谱、石碑等传统历史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开展形式活泼、方式多样、入脑入耳的村民文明素质教育,开办学者“道德讲堂”。

生活水平提高,公共服务完善的民生振兴示范。下姜村要实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20%左右的增长速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省和杭州市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完善,率先实现农村现代化,形成宜居、宜业、宜文、宜游“新下姜”。牢牢抓住生活富裕这一根本,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围绕居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下姜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

确立村民主体,政府、企业、社区和村民协同创新机制

下姜村示范乡村振兴需要全社会力量的介入与协同,这种介入与协同的结构应该是政府、企業、社区和村民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

村民是下姜村振兴的主体力量,也是主要受益者,必须确立村民在乡村的主体地位。要进一步强化村民的自主意识和自治功能。要提高村民的组织化程度,如促进各类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等。要建设项目重视“从下至上”的参与模式。

政府是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政策和市场保障的。中央政府已经制定了乡村振兴的战略及实施路线图。地方政府的任务是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规划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改革方案与工作计划,现在最主要的任务是将战略及计划落到实处。

企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姜村已经有从事农业经营和从事工商业的企业进入。随着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还会有更多的企业和工商资本进入,下姜村也成立了自己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下姜村的产业发展无论是当前,还是将来,都会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多功能,农村多元化发展。企业将分散的小农组织起来,建立基地,提供培训,通过小农生产要素的资产化、股份化,与小农建立长期的互利共赢关系。

社区是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国际经验表明:社区规划和发展模式极其重要。德国的“巴伐利亚试验”和日本的“市町村”大合并都促进了乡村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下姜村要充分发挥积极性和能动性,合理做好中长期规划,大力提高人均基础设施和公共物品供给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差距。

优先社会建设,凝聚合力优化乡村振兴环境

乡村振兴的重点是把原子化的个体居民联结起来。进一步加强下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条件成熟时成立村党委或党总支。目前,在村内的社会组织、经济合作社、企业建立分支部或党小组,尽可能地释放农村党员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和能动性、创新性,将农村精英中的先进分子吸纳到党组织中来。

积极培育、发展各种社会组织。发展各种社会文化组织,提升居民自我组织能力。大力扶持村老年协会、妇女组织、广场舞队、各种志愿者队伍以及扶贫助残等各种公益社会组织。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增强居民致富及社会合作能力。

广泛动员的社会参与是下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这种社会力量既内涵于乡村社会,更来自于城市社会。社会参与的主要力量包括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与志愿者。社会参与的主要方式包括自主参与、合作参与、协同参与等。社会参与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业参与、服务参与、援助参与、投资参与等。

造就人才队伍,凝聚下姜村建设的关键性动力

优化人口结构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淳安县完全开放居民户籍,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乡村人口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择业。设想使下姜村成为中青年人的创业就业之地,千岛湖镇等中心城镇为青少年和高龄老人的学习生活之地。在城乡人口分布优化和乡村繁荣发展基础上形成下姜村年龄结构合理、文化素质结构优良和旺盛“人气”。同时,处理好新、老下姜人的关系,下姜人是“老农人”和“新农人”并存、二者相互交融和融为一体的下姜人,这是下姜村发展中人口变化的趋势所在。

多策并举造就人才队伍。以居民的新群体、农业的新业态、农村的新细胞三新要求,培养和留住新农人,让居民留村、能人返村、企业兴村,分类遴选、资助和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具有各类新知识、新理念、新思维的乡土人才,建立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实用人才队伍。

作者系杭州市决咨委委员、杭州师范大学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

猜你喜欢

发展
张丽敏:传承路上求新求变求发展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印刷术的发展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领导的嘱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