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润凝莹君子之风

2019-09-10赵好许哲

收藏家 2019年10期
关键词:松花砚台

赵好 许哲

砚,亦称为研,在文房四宝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中提到“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索取,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古代曾有“以文为业砚为田”的说法,更多的文人墨客视砚台为知已好友,形影不离,并赋诗赞咏。北宋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就在其《砚山行》中赞誉歙砚“不轻不燥稟天然,重实温润如君子。曰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

砚台因其质地坚固,传百世而不朽,集书法、绘畫、雕刻艺术为一体,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端石、歙砚、洮河石、澄泥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

从唐代起,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砚和青州黑山的红丝石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宋代河南洛阳的澄泥砚兴起,取代红丝石砚入围四大名砚。事实上,中国古砚品种繁多,远不止于此,如松花石砚、漆砂砚等,在砚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

青岛市博物馆藏砚百余方,虽数目不多,但其中不乏精品。现择佳者几件与大家共赏:

清阮元铭姊妹端砚(图1),长22.5、宽15.5、厚2厘米。两方姊妹端砚石质细腻滑润,色泽青紫,均呈长方形,兼具鸲鹆眼、鱼脑冻、火捺等石品。砚背浅浮雕云纹,质佳雕精,层次分明,堪称端砚精品,砚中之宝。内砚两木盒为紫檀,盒上方中央各镶嵌一块圆形镂雕明代白玉片,通体嵌银丝。两木盒外又套装一个极为精细的大红木盒,通体镶嵌21块明清玉片,在玉片之间穿插镶嵌孔雀石和玛瑙石,还有嵌螺钿的花革鸟虫,楼台殿阁,可谓富丽堂皇,精美绝伦。

一方砚两侧刻有冯敏昌行书铭文“砚之绝佳者,以西洞老坑者为最,而石之矜贵者,以鹆眼、鱼冻又为最,奇异之挺生,英华之积累,不涸墨,不损毫,出其类拔其萃,钟所爱喜珍藏癖所好斯能聚。”左下方落有“嘉庆己未清和月钦州鱼山冯敏昌识’。砚盒面刻有“神曜鹆睛,冻滋鱼脑,几席之珍,文房所宝。”上方落“道光壬午冬月”,下方落“阮伯元氏题”。另一方砚的右侧刻有“鹆眼间或有逊,此真睛炯炯碧绿天成,鱼脑未尝无亚,此冻玉莹莹,朗润纯净,供人玩好,即拟连城之价,万户之封而莫之或胜。”下方落“翰山铭”,左侧刻有“此砚为鱼山师所藏,尝把玩不置,今师已归道山,敬跋数语,以希手泽之犹存云。”下方落“道光辛巳定安张岳崧谨志”。砚盒面刻有“以笔为耕,以墨为稼,观乎人文,化成天下。”上方落“道光壬午冬月”。下方落“扬州阮元铭”。

砚铭中涉及清代三位人物:冯敏昌(1747-1806),字伯求,号鱼山,广东钦州人(今为广西钦州)。清乾嘉时期誉满两广的金石学家、书法家和诗人。书法与黎简、吴荣光、张岳松并称“粵东四家”,备受推崇。曾在广东粵秀、越华等书院执掌教鞭数年。嘉庆辛酉年(1801)张岳崧入广东粤秀书院读书,与当时书院主讲冯敏昌同登广州镇海楼,赋诗《立秋曰登镇海楼》,深受其赏识,礼遇有加,二人为师徒关系。张岳崧(1773-1842),字翰山,又字子骏、澥山,号觉庵、指山。广东定安人(今海南省定安县),清代知名的书画家,官至湖北布政使。1818年张岳崧被革职后,次年离京一路南下,1820年来到广州,受两广总督阮元赏识至请,主讲粵秀书院。或在此时,张岳崧与阮元结缘。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清嘉道年间名臣。清代金石学的开创性人物,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从历史脉络可见,三位为官清廉的贤吏渊源颇深,互相赏识,交往甚密。由砚铭可知,该姊妹端砚原为冯敏昌所珍藏,其去世后,弟子张岳崧为砚题铭缅怀先师,或请阮元为其题铭,此砚佐证了古代良吏文人间密切交往的故事,铭记了一段师徒间的浓浓深情。

清金农铭抄手端砚(图2),长18.9、宽11.8、厚8.5厘米。这方清代抄手砚,色泽青绿,石质坚润细腻,砚体厚重大气。据传抄手砚为苏东坡设计,砚背面雕成箕形,可供手插入,既古朴大方,又减轻了重量,置之案首,端重典雅,后人也把抄手砚称为东坡砚。砚身左侧刻有金农漆书题铭“松吐烟磨,有余水一滴,玉蟾蜍七峰青,草堂上对写之,目无恙,巢林嘱金农。”下刻一长方铭款“吉金”,右刻“七峰草堂藏”,下方铭“近人”“西洞神品”。“七峰草堂”为汪士慎堂名,“巢林”即汪士慎。从铭文看,此方砚台为汪士慎所藏,请金农题铭。汪士慎和金农同为扬州八怪书画家,此方砚台也铭记了他们之间的交往。

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博学多才,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精鉴别,善制砚制墨,好刻砚铭。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尤工画梅。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安徽休宁人,寓居扬州。“扬州八怪”之一。善工绘画书法,所画水仙、梅花清妙独绝。好金石篆刻,与张潜乙、金筋齐名。善隶书,著有《巢林集》。

清高凤翰刻铭随形端砚(图3),长14、宽9、厚3厘米。砚身呈不规则形,老坑端石质,质坚细润,砚材厚实,造型朴雅。砚池一侧较浅,隐约残有墨迹。砚身另一侧铭刻“墨池”及“乾隆戊午荷月愚道人制”12字行书。砚背侧有行书铭“亦柔亦坚亦方亦圆亦朴亦妍亦人亦天。南阜铭,芸亭书,启翼刻,丁卯。”道出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文人“物我合一”的精神追求与思想情怀。从铭文看,此砚应为愚道人乾隆戊午荷月(1738年6月)制,后或为南阜所得。

“南阜”为清代书画家、篆刻家高凤翰。高凤翰(1683-1749),又名翰,字西园,号南阜,又号南村、云阜等。山东胶县城南三里河村人。工书、画,作品苍劲老辣,为“扬州八怪”之一。高凤翰富收藏,精鉴别,尤嗜砚,藏砚千余方,则佳者,自铭手镌,著有《砚史》四卷,收入砚台165方,拓砚图112幅。“芸亭’即郭伟绩,清乾隆至道光年间书法家、篆刻家。郭伟绩字熙虞,号芸亭,山东潍县人。工篆隶,精篆刻,与高凤翰同师篆刻名家张在辛。晚年留意医学,济人医药,著有《印章初学须知》。“启翼”为郭启翼(1731-1803),为郭伟绩侄,字凤举,号莲溪,山东潍县人。喜吟咏,工篆刻,擅诗文,好制印。著有《松雪堂印萃》《代摹印萃》十二卷等。砚上留有高凤翰、郭芸亭、郭启翼的题铭镌刻,记录了历史上这几位山东文人间的交往。

明林佶铭端砚(图4),长12、宽11.5、厚2厘米。随形砚,呈不规则形,老坑端溪石质,色泽青紫,质地润泽。砚面上方雕有流云,利用石材天然形状雕琢大石眼与小石眼,象征太阳与月亮“曰月同辉”,雕工自然,线条流畅。砚背镌刻隶书铭文“观公制与肃公,意可知矣,夫凤凰池上,丝纶克攘,奕叶家声,亦犹兹杰出端州者哉。”落款“林佶”,后有“吉人之辞’篆书长方形印,题铭右上方刻有篆书“翰香”橢圆印。砚侧刻行草铭“数峰青霭,气乃挂云边,余于斯理会矣,任’。

林佶(1660-1722),字佶人,号鹿原,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工诗文,通书法,精小楷,好篆刻。既是藏书家、书法家、篆刻家,也是一位藏砚家.著有《朴学斋集》《朴学斋小记》等传世。平生嗜书成癖,藏书楼名“朴学斋’,所藏书多印有“长林”“佶之”“吉人之辞”“臣佶之印”等朱文印。

明李廷机铭蜘蛛纹歙砚(图5),长13.2、宽9.7、厚1.5厘米。随形砚,近椭圓形,色泽青绿,砚面细滑,砚体较薄,墨池微凹,内雕刻喜蛛一只,生动精美,取其“喜从天降”吉意。砚背有明代李廷机行草铭文“其性润,其质坚,不耕而获是良田,伴我读伴我眠。画蚓塗鸦不我嫌,可作金石契,可结翰墨缘。万历癸未,李廷机,谨志。”后刻方印“九我”。砚红木盒盖刻篆书铭文“东武刘燕庭氏珍藏蕉叶白砚”。“蕉叶白”为砚花色斑纹之一,简称蕉白。《砚书》中赞“蕉叶白浑成一片,嫩净如柔肌,如凝脂,温而泽,沉而密,注视之,深深然,隐隐然,如见其里,惟水巖为然。”它的形状像蕉叶初展一片娇嫩,含露欲滴,浑成一片,常常白中略带青黄,常同火捺、青花混杂在一起。

从砚铭可知,该歙砚原为李廷机藏砚,后为刘燕庭珍藏。李廷机(1542-1616),字尔张,号九我,晋江新门外浮桥(今属鲤城区)人。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刘燕庭既刘喜海(1793-1853),字燕庭,山东诸城人,清嘉咸年间金石学家、古泉学家、藏书家,善鉴赏金石,著有《海东金石苑补遗》《古泉汇考》《三巴金石苑》。

歙砚取料于江西婺源县龙尾山一带溪涧中,因此又称之为龙尾砚。其石坚润,抚之如肌。自唐以来,一直保持其名砚地位。歙砚“扣之似金声,摸之若柔肤”,享有“孩儿面”之称,具有“千年宿墨一涤为莹”的美德。宋代大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评价“砚之美,在润而发墨,然两者相害,发墨者必费笔,不费笔者必退墨,二德难兼,唯歙砚涩不留笔,滑不拒墨,二德柜兼。”

清随形红丝石砚(图6),径12.5厘米。砚呈自然随形,轻薄小巧,古雅可爱,石质细腻,色泽橙黄,布满红丝,呈飘动纹理。砚侧有篆书铭文“古红丝石研”,笔画苍古敦朴。砚底有行书铭文“丝纶文章,一峰”。唐白居易有诗云“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丝纶文章”或取其典故。铭文结字撇、捺及主橫画夸张而伸长,字体端雅舒展、秀劲飘逸,格调清朗,赏心悦目,有黄公望行书风貌,这方红丝石砚台或为其题铭也。

红丝砚发端于唐,兴盛于宋。宋代制砚、藏砚名家唐彦猷将红丝砚列为诸多名砚之首,言“凡自红丝以下,可为砚者共十五品,而石之品十有一:青州红丝石一,端州斧柯石二,歙州婺源石三,归州大沱石四……”在其《砚录》里载“红丝石华缛密致,皆极其妍,既加镌凿,其声清悦。其质之华泽,殊非耳目之所闻见,以墨试之,其异于他石者有三:渍水有液出,手拭如膏一也;常有膏润浮泛,墨色相凝如漆二也;匣中有如雨露三也;自得此石,端歙诸砚皆置于衍中不复视矣。”唐彦猷的评价非个例,同时期的苏易简在《文房四谱》评价红丝石砚“天下之砚四十余品,以青廾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为第二,歙州龙尾石为第三,余皆中下。”因红丝石矿储量极少,开采困难,所以一方好的红丝砚格外珍贵。

清康熙御铭松花石砚(图7),长16、宽10.6、厚1.5厘米。砚呈长方形,色淡绿,石质温润,且有横纹。砚缘微起,砚堂平阔,桃形墨池,雕工精巧,墨池两侧分刻“九”“重”二篆字。砚背微凹,镌刻清圣祖康熙皇帝楷书御铭“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起墨益毫,故其宝也。”后刻“体元主人”龙虎肖形圆印和“万几余暇”方印各一方。题铭书体具帖学法度,文雅清丽又不失洒脱,是康熙书法的特点。

松花石砚以松花石为原料雕制而成,松花石又名松花玉,产于中国东北长白山地区。松花石砚质坚而细腻,发墨不损豪,陈元龙在《格致镜原》中称“松花石砚温润如玉,绀绿无瑕,质坚而细,色嫩而纯,滑不拒墨,涩不滞笔,能使松烟浮艳,毫款增辉。昔人所称砚之神妙无不兼备,洵足超轶千古。”东北乃清廷“龙兴之地”,因而松花石砚备受清帝推崇,并被康熙皇帝封为“御砚”,尤其在康雍乾三朝,松花石砚为宮廷御用珍赏,偶赐臣子,极为珍贵。

清雍正青花云鹤纹瓷砚(图8),直径23、高3.5厘米。砚为圆形实腹,砚面下凹未上釉残留斑斑墨迹,刮削出同心弦纹,使用痕迹明显。砚面周围为一圈凹槽式砚池,砚池内绘火珠龙纹,外壁绘云鹤纹。《淮南子·说林训》载“鹤寿千岁,以报其游”,古人视鹤为一等文禽,寓意忠贞清正,品德高尚。鹤纹间以云纹,寓意吉祥,象征“一品高升”,也有延年益寿之意。该砚釉面莹润,白中微微闪青,青花发色艳丽,胎白质坚,所绘纹饰布局清朗,线条流畅,具有雍正朝风格。砚底有青花款“石著墨而黑,邪心谗言,无得汙白。”据《大戴礼记》载,此铭原刻于西周太公金匮砚上,意为“以砚磨墨,可得黑色的墨汁,但邪恶诽谤之徒,却不能侮辱清白之人。”借石墨引申至行事为人的道理,警醒世人。此砚造型规整,画工精细,款识文雅,集精、巧、雅于一体,体现了文人高雅的追求与情怀。

陶瓷砚台按质地分为陶砚与瓷砚,陶砚流行于汉至三国时期,瓷砚兴盛于三国至五代时期,经历了宋元时期的低潮,在明清时期科举制的推行与汉文化的兴起中,对瓷质砚台的需求大大增多,促使其达到了一个高峰。瓷砚较石砚来讲,装饰性更强,艺术价值不容小觑,在砚台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之焕发新的光彩。

“武士爱剑,文人爱砚”,文人喜砚,喜的是砚台背后的文化内涵。一方质佳工细的古砚,已令人赏心悦目,再由名家递次收藏,或由名家题铭镌刻,又为古砚增添了文化底蕴与历史信息,愈发身价倍增,正所谓“砚贵有铭”。通过古砚与砚铭去寻觅、感受它所表达的故事,最为动人。

(责任编辑:李红娟)

猜你喜欢

松花砚台
如何鉴别砚台
砚缘
一方砚台散墨香
墨锭和砚台
八吉集团
履职尽责:为松花石鼓与呼
谁下的
地方高校松花石雕刻专业建设的优势
松花鸡下松花蛋
话说砚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