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2019-09-10赵民
赵民
2019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Ⅰ卷)试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了对学生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理想信念、综合思维、执著坚守等品质的考查和引导。政治试题强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凸显了对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考查和引导。现对政治试题释放的这一信息作一透析,并从价值和意义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以及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一、试题凸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的考查和引导
1.弘扬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精神,增强学生道路自信、文化自信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以下简称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17题,原题呈现(试题略)。
本题以某市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为素材,展现了民族团结精神在创建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历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今天,中国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更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的结果。伟大团结精神无论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对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还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对于凝聚民族力量、迸发强大斗志、增强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都具有重大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具有独特的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2.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天下大同、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增强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19题,原题呈现(试题略)。
本题以国产电影《流浪地球》因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天下大同、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并借鉴国外科幻电影元素,获得海内外观众广泛好评为材料,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支撑文化创新方面的强大基因作用,展示了“天下大同”“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在“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方面的价值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天人合一观点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思想启示我们:要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这一思想对今天我们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无不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直接体现。中华文化在交流、借鉴和融合中创新发展,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其特有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弘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增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18题,原题呈现(试题略)。
本题以《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中关于中国在解决涉北极领土和海洋权益争议、维护北极安全稳定、加强与北极国家在海空搜救、海上预警、情报交流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应对海上事故等方面的主张为材料,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世界大同,和合共生,这些都是中国几千年文明一直秉持的理念。中华民族讲求“世界大同,天下一家”,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这些观点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新时代树新风、化新人的价值引领,也成为我国政府和领导人处理国际关系、开展对外交往的基本价值遵循。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4.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和处理问题,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22题,原题呈现(试题略)。
本题以科技创新中时常存在的“管理孤岛”“资源孤岛”“信息孤岛”“技术孤岛”等现象,由各子系统之间的资源、信息、人才等流动不畅,导致科技创新效率低下为材料,考查学生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的措施,引导学生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和处理问题,促进系统优化,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五行相生相克”。这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都包含着阴阳、上下、正反、黑白等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任何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而变化之道就是阴阳;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相生相克其实是人与人、事与事、人与事之间必然存在的一种关系,我们要在运动变化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些关系。阴阳五行的原理启示我们:人们应该居安思危,居上不骄,居下不忧,强者要谦虚谨慎,弱者要自强不息;要辩证地看待事物,掌握矛盾分析法,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问题,促进系统优化。高考试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与新时代经济科技发展的新变化相结合,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来启迪智慧,用以解决现实问题,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5.加大对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增强其在新时代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40题,原题呈现(试题略)。
本题以北京市西胡林村、天津市六街村等传统村落、民居建筑、村镇空间格局等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以及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材料,启发学生思索: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将走向何方?如何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村落人们应该具有怎样的文化自觉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姿多彩,文化遗产是其重要载体之一。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保护。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加自觉地加以保护和传承,要克服错误观念,避免破坏性开发,把保护、传承与利用有机统一起来。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与意义
1.是新时代推动思想政治课建设,加快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转型,唤醒政治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时代使命感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因此,作为思政课教师的我们,要全面做好立德树人工作、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就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然而就目前高中学校教育教学现状而言,尽管大部分中学积极尝试着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内容构成不足;第二,教师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不能找到正确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和融入点;第三,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够,运用能力欠缺;第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较为薄弱等。
2.是统筹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中指出,构建全面培养体系,突出德育时代性,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思想情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学生品德教育,突出思想政治课关键地位,充分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因此,思政课教学要选择有针对性的典型材料,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索,感染触动学生灵魂,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3.是增强中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克服思想认识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虛无主义,抵制外来腐朽文化入侵的要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示,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但是,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在高中生大致有三种心态:一是文化自负,夸大传统文化及其价值,排斥外来文化;二是文化自卑,即盲目崇拜外来文化,贬低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不如西方文化;三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信心。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对于增强中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帮助学生克服思想认识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抵制外来腐朽文化的入侵都具有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
1.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因此,今天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以古非今。
2.立足新时代实践,把握时代潮流,坚定三个“充满”
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因此,坚定文化自信,我们要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3.坚持保护、传承与利用有机统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我们要客观科学礼敬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对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著.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习近平著.外文出版社,2017.11
[3]贡和法.探究:须从“封闭打捞”转向提升学生“思维素质”——由透析近3年江苏高考政治卷第37题而引发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