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秦风?蒹葭》中对“伊人”的诠解

2019-09-10钱馨

新教育论坛 2019年11期
关键词:伊人诗经

钱馨

摘要:《蒹葭》的内容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情诗,抒写思慕所爱之人却难以亲近;也有人认为是访贤之诗,叙写对隐居水滨贤士的怀思。诗的题旨所以纷歧,跟诗中的关键词“伊人”含意笼统、指涉模糊有关。《蒹葭》一篇,“所谓”一词,是已有指称,“所谓伊人”,是作诗者所指称者熟悉知晓,只是当时知道,后世无从知晓,遂生不同猜度。“伊人”并无确指,可以指异性的情人,也可以指同性的朋友,可以指贤臣,也可以指明主。本文就“伊人”的诠解分为四种:西周遗民、贤人隐士、意中人,经笔者考证的《蒹葭》一诗时间与背景后得到的结论,倾向于“伊人”是为贤人隐士。

关键词:诗经;蒹葭;伊人

一、前言

对《蒹葭》中“伊人”一词,古今推测甚多,自汉代始各家对《蒹葭》诠解之异说甚多,“伊人”之推测,关乎本文旨要分析。毛、郑认为《蒹葭》是刺秦襄公之诗,这是对《蒹葭》的第一种诠释。自毛、郑刺诗之后,朱熹一系的《诗经》的诠释者,认为《蒹葭》是求贤之诗,两派诗旨解说造成差异,《诗经》诠释的差异不应该从谁比谁的诠释“更好”的优劣角度进行评价,应该要从因为“诠释意图”不一样,因而形成“不同”诠释方向的发展角度思考。

《蒹葭》诗凡三章,章四句,句八字,共计九十六字,此诗在今日,常为学者释为思慕情诗,然本诗之主旨诠解,古来多有递嬗,初始时并非以思慕情致为基调,其中又有种种演变。除“前言”外,下分四节,首先西周遗民之解,此说大致上偏向于视《蒹葭》为具有政治意图的创作,创作时间可能在秦襄公得地之后,为刺襄公诗。其次,解“伊人”为贤人隐士,贤人和隐士与秦襄公是否有关,异说甚多。第三节解“伊人”为意中人,“伊人”或可为女子,也可猜测其为男子身份。关于“伊人”的其他异说,此类异说往往从者一二人,证据多有不足,大多止于猜测,以下分别详述之。

二、西周遗民之解

据《史记》记载① ,秦国在周朝原为附庸,到秦襄公时,因以大夫领兵,替周家解救犬戎之难,作战有功,周平王东迁,襄公又出兵护送,平王因此封襄公为诸侯,并赐岐山以西之地。汉人认为襄公治理此地时,不用周家施之已久的礼教,而实行兵戎政策,以致周家遗民不服襄公。诗人鉴于礼教为治国之本,故遂作此诗刺之,希望襄公戒而改之。《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郑《笺》加以解释,则云:“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② 毛、郑两家是从地理立论,认为秦处周的旧土,理应有周人的尚礼的风教,可惜秦襄公却不能如是,所以为诗人所刺,认为《蒹葭》是刺秦襄公之诗。此类对《蒹葭》诗中“伊人”的诠释,指的西周懂得周礼的贤人。

《史记》載秦襄公虽伐戎至岐,卻沒能取得最后胜利,文公继续伐戎,岐以西才归秦。郑《笺》云:“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两者所载明显有出入,《诗本义》 云:“然则当诗人作《蒹葭》之时,秦犹未得周之地,郑氏谓秦处周之旧土,大旨既乖,其余失本义,不论可知。”③ 倘若襄公未收复“岐以西之地”之前已经身亡,何来毛、郑刺襄公不循周礼之说?且犬戎伐周时,正值周王朝衰败之时,诸侯渐起,周礼伴随政治改變而渐趋于弛坠,西虢百姓受犬戎之害甚重,希望依附强有力诸侯,此时正是武装国家伐戎之时,周朝已处于极不稳定的环境中,谈修周礼根本不切合于国家紧迫之状态。

三、贤人隐士之解

郑玄认为“伊人”指“知周礼之贤人”,其《笺》云:伊当作糸,糸犹是也,所谓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④ 后人在此基础上继续引申,把“伊人”解释为贤人隐士,把全诗说成是渴求贤人、思慕隐士之意。此说认为该诗用比体,蒹葭苍苍,比喻周家的黎民。白露为霜,比喻周王的德政转变为襄公的霸政。所谓伊人,是指当时尚有西周的贤者,堪与襄公共图国事。在水一方,是说贤者隐于苍葭水湄之间,也就是隐逸于民间,可以求得。但如求而不合乎礼,则使求贤之路受阻而且遥远,所以说: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如能依礼而求,便与贤者逐渐接近,所以说: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里的“伊人”,指的是襄公所求所需的贤人隐士。宋代苏辙的《诗集传》、宋代王质《诗总闻》:

明代丰坊《诗说》都赞成此说。

其后出现有第二种诠解,认为这贤人、隐士或许是与秦襄公无关的。如朱熹《诗集传》里解释说:“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认为不知贤人隐士具体所指,既然不知其何所指,“伊人”也未必与秦襄公所求之人了,其余也有各家说法赞同,明代朱善《诗解颐》、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都是将“伊人”作贤人隐士之解, 隐居于水滨,但不知贤人具体是谁,与今人之情诗说相比,求贤之说虽然无关男女之情,然同样具有一种思求情怀。

四、意中人之解

迄今认同《蒹葭》为“情诗”大多认为它是一首抒写思慕、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篇,多数把《蒹葭》归入爱情诗的学者,都认为“伊人”是女子。如闻一多《风诗类钞乙》将《蒹葭》归入“男词”一类,程俊英、蒋见元的《诗经注析》⑤ 认为伊人是男是女无法确定,再有余冠英《诗经选》说:“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伊人”便是有女性和男性两种解释,“伊人”也有可能指一位被女子思慕的男子。根据《说文》“溯,逆流而上曰溯洄。溯,向也。水欲下,违之而上也。”“洄,逆洄也。”溯洄是逆流而上,溯游是顺流而下。逆流而上,当然阻力较大,所以三章分别写出追随的困难。毛《传》没有清楚解释《蒹葭》中的“从之”,郑玄说:“此言不以敬顺往求之,则不能得见。”可见郑玄把“从之”解作“求之”。《关雎》中:“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汉广》中:“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然《蒹葭》中,无论是“从之”跟随的意思或者是“求之”追求的意思,“伊人”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五、结论

考辩西周遗民之解,毛、郑一派同司马迁所述《史记》存在时间矛盾,若将“伊人”解释为意中人,与也与秦地当时频频战争的背景环境不相符,也与〈秦风〉中其他正诗的创作意图相矛盾。而求贤一说,时间同背景并无矛盾,秦襄公作为“主人公”的行为求“伊人”,即贤人来帮助治理国家的行为,有十分之客观可能性。《小戎》美秦君政教之功,《终南》颂美秦公的容颜、服饰和仪态,劝戒秦君要有明君的作为,《驷骢》美襄公田狩之武力,若《蒹葭》解释为诗人劝诫襄公求贤人以礼治国的意图,“伊人”解释为贤人,便与秦风中其他书写襄公的诗歌的内容有了紧密的联系,秦风中诗歌本来便比其他国风更具有政治意图,因此本文的结论更倾向于将“伊人”解释为贤人隐士。

参考文献:

[1]〔漢〕毛亨撰,[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武英殿十三經注疏》本。

[2]〔宋〕歐陽修,《詩本義》卷4,《四部叢刊》三編「經部」。

[3]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1991)。

注释:

①[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72,页178–179。

②[汉]毛亨撰,[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2001年,影印《重栞宋本十三经注疏附挍勘记》本,第2册) 。

③[宋]欧阳修,《诗本义》卷4,页 5。

④〔汉〕郑玄,《毛诗笺》,见唐孔颖达《毛诗正义》,页 587。

⑤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1),页344–345。871D0703-EFF0-4BF9-9871-6B855483795C

猜你喜欢

伊人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长相思·相思
流水
伊人时尚
伊人时尚
《诗经》研究七十年管窥
踏莎行·留守妇
巧用《诗经》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