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古今和歌集》中的“落花”意象

2019-09-10徐英东刘兴

速读·上旬 2019年11期

徐英东 刘兴

◆摘  要:花开花谢虽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及规律,却被诗人用其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了各种不同寻常的涵义。随着诗人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进诗歌中,落花便完成了从单纯的“物象”到复杂的、有丰富情感内涵的“意象”的转化,并成为部分诗歌的灵魂所在。本文通过对《古今和歌集》中“落花”意象的分析,以及对“落花”意象隐含的“伤春”情感内涵进行研究,为品赏日本古典和歌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关键词:和歌;落花意象;情感内涵

引言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落花”二字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小雅·苕之花》一文,“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优矣,惟其伤矣。”由于苕华随时光流逝而凋谢,作者看到此景后内心随之产生了隐隐的伤春惋惜之情,但此文提及的“落花”还仅代表着落花的本义,所以说该文中提及的落花还仅停留在物象表面。但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现如今“落花”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意象被广泛应用于诗词的创作中。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汉诗传入日本后,“花の散り(落花)”一词就频频出现于日本的古典和歌中。和歌是日本固有的文學表现形式,也是抒发日本民族情感最典型的载体。《万叶集》是日本历史上最早的和歌集,它既有粗犷雄浑壮丽诗句,又有清新婉约之佳作。究其风格,可以看出其受汉诗影响颇深。很难挖掘出日本歌人对于“落花”最初的、最触及灵魂深处的情感内涵。而《古今和歌集》编写于日本平安王朝时代前期,是在呼吁摆脱汉风文学影响的时代背景下,纯日本文学风格的开创性作品,同时也是日本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敕撰和歌集”,并凭借其纤细婉丽的“古今调”,渐渐发展为日本和歌史上的主流歌风,不仅对后来诗人及歌者影响深远,而且在日本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在结构上有一个明显特征便是“部立て”。所谓“部立て”就是分类,古今和歌集由20个部分构成,以“春(上下)、夏、秋(上下)、冬、贺、离别、羁旅、物名、恋、哀伤、杂(上下)、杂体”歌的顺序,又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将和歌紧密排列,成为一个精密的、科学的整体。投射到人的一生当中,从生命的诞生、启程、恋爱到最终的消逝,涵盖了人的一生中必须要经历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古今和歌集》可以说是人生的缩影。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古今和歌集》所收录的日本古典和歌。

飘零的落花不仅预示着春去秋来,四季更替,更隐喻着岁月流逝,世事无常,不禁让人对落花的飘零以及岁月的匆匆伤怀于心。因此,“落花”诗歌中表达伤春之情的居多,而且所表达的伤春之情大多比较空灵抽象,可作多方面的理解:或是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感叹,或是对自己境遇改变的悲伤,又或是对美好事物凋零的悼惜等等。因此本文将以落花诗歌所表达的“伤春之情”为中心进行分析。

花从盛开到凋败,以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令人体验到伤怀之美,因此,“伤春惜花”是人比较容易体会到的一种情感。如:

さくら色に衣は深く染めて着む花の散りなむのちの形見に

【66】《古今》春歌(上)

(译文:樱色染衣浓,可怜花谢太匆匆,著衣忆花容)

这首和歌是作者纪有朋伫立于落花之景中所作。落花之中,一个面容憔悴的人孑然痴立,面对纷纷扬扬飘落的樱花,不禁发出触目之景乃是“落花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的感叹,黯然神伤的同时,伤春惜花之感油然而生,百转千回,不能自己。那落不尽、拂不完的落花总是能让人忆起樱花盛开时的唯美与浪漫,传达出作者对樱花无限的怜惜与对花谢匆匆的不舍,将读者自然地拉进“落花散落尽着于身”这一动态的意境之中,本首和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以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读者也同诗人一样体会到那种伤春、感怀的情绪。与本诗同样表达落花散尽、春去匆匆的诗作还有:

わか屋戸の花見がてらにくる人は散りなむのちぞ恋しかるべき

【67】《古今》春歌(上)

(译文:屋前有樱林,且告过路赏花人,花落最伤春)

屋前“落花飞”,展现了樱花飘落的暮春景色,赏花之人看到落花铺地,春光减色,不免感叹春日短暂,而发出伤春惜景之情。

花の色は移りにけりないたづらにわが身世にふるながめせしまに

【113】《古今》春歌(下)

(译文:花开花又落,红颜终蹉跎,长雨绵绵惹思索)——小野小町

作者看落花飞舞,愁春光逝去、朱颜移,无计留春,不觉顿生遐想,岁月无情春去早,雨湿落花,景物虽美,却使人生出怅惘之情,细雨蒙蒙,落花入泥,预示着春天即将远去,而作者的心也随春而去了。这首和歌将作者内心深处的倦怠、观赏樱花飘落时的惆怅以及焦急等待恋人时的不安与执着刻画得淋漓尽致。飘落的樱花不仅表明时间逝去的无情,更暗示女性朱颜易碎的命运。再如:

さくら花はちくさながらにあだなれど誰かは春をうらみはてたる

【101】《古今》春歌(上)

(译文:谁人恋春景  花开花落无常性  恰似人薄情)

此诗是平安时代歌人藤原兴风所作,藤原兴风被誉为“三十六歌仙之一”,这首和歌是其失意时的感慨之作:“花开花落最无常,恰似人间无情”,作者看尽花开花落,春色逝去,并发出“无计留春住”的悲叹。歌中的“春”字涵意深广,耐人寻味。细绎歌意,一则实指春天,二则象征着美好的青春年华,三则隐喻爱情。真所谓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将主人公那种因物感时,因时怀人而又自伤孤寂的内心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细腻入微。再有:

ひさかたの  光のどけき  春の日に  しづ心なく  花の散るらむ

【96】《古今和歌集》《小仓百人一首》

(译文:满院非白雪,风雨催落花,过眼云烟散,身老叹韶华)

这首歌描写了阳光明媚,悠闲自得的春日景象,诗人在如此祥和温暖的景象中抬头望见樱花匆匆飘落,低头看见满地的点点芳魂,顿觉惆怅,由此可见作者对樱花的早开早谢充满痛惜之情,同时也给读者营造一种唯美感伤的意境。身临其境,樱花拼命盛开之后,为什么在晴好的日子里,也调零得这么快啊,不由得令人一声长叹。歌中的「しづ心なく」(芳心乱),是指樱花心慌意乱地飘落下来。也可以理解为作者看见樱花飘零而心绪微乱。本篇是《古今和歌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名歌之一,流丽典雅,多愁善感,充分体现了古今和歌集时代对技巧与主观意识的重视。散落满地的“点点芳魂”同样也勾起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

关于“落花”为何能引起人们对伤春惜春产生共鸣的问题,日本学者青山宏在其所著的《唐宋词研究》一书中有《中国诗歌中的落花与伤春的关系》一文,对“落花”意象中所蕴含的“伤春惜春”之情的源流进行了论述。青山宏认为:“何故会产生伤春、惜春之情,这是因为春天原来是一个快乐和美丽的季节,人们希望它长久地延续下去,但春天的必然消失是那样的无情,而且最明显的表示春天逝去的,就是落花。”青山宏的观点虽与本文以上论述的观点相契和,但也存在着特殊情况,虽然“落花”意象是古典诗歌中表达伤春主题比较常见的意象,但在有些和歌中“落花”并不是“伤春惜花”情感的载体,如:

梓弓春の山辺を越えくれば道もさりあへず花ぞ散りける。

【115】《古今》春歌(下)

(译文:春日行山间  漫天飞花舞翩跹  无处可躲闪)

诗人春游时看到漫天飞花舞,飘落的樱花映衬着众女子娇丽的容颜,可谓人比花娇,这样美好的画面给诗人的感受是最纯粹和直接的美好,而不是忧愁。在这里,落花反而成为了一种专门描绘春天美景的载体,此时它所表达的不再是无限忧愁与惋惜的对象。叶嘉莹先生曾说:“伟大的诗人对大自然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发现别人未见之美,将情感融入自然之中,带给读者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篇诗作中的“落花”与之前所述的“忧愁形象”大不相同,尽显作者心情的明快、愉悦,寓情于景,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诗人醉于落花之美的惬意。

结语

本文不仅探析了“落花”二字在《古今和歌集》中所表达的意象,更将“落花”在和歌中的表现手法,以诗人忧愁、欣喜、哀怨等情感作为载体,以“落花”二字所蕴含的意象作为寄托,为品赏日本古典和歌提供了不同的视角。虽然在现实中花落不可避免,但将落花一瞬定格于诗歌中,其暗藏的芳华将永不凋谢,并一直牵动着后人的思绪。

参考文献

[1]藤井良雄.白居易の落花詩——和漢朗詠集の部立て「落花」から[J].福岡教育大学国語科研究論集,2000(41):61-74.

[2]青山広.唐宋詩の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01.

[3]纪贯之.古今和歌集[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207F57CE-9232-4794-B567-795178B8CBB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