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精豆豆逛集市
2019-09-10陈玲玲
陈玲玲
教材分析:
笔者比较了人教版、北师版、浙教版三个版本的教材,发现根据质量单位相对比较抽象的特点,三个版本教材都是通过学生熟悉生活情境引入,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感受1克和1千克,从而逐步建立起鲜明的“表象”,引导学生学会以自己熟悉的标准去估计物体质量,培养学生估量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的基础上,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一、在故事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和秤
故事情境:神奇的小镇购买物品,只要按照同等重量交换物品。豆豆把5000颗豆子放在当当身上。当当说:“豆豆,好重啊。”
设疑:你们觉得5000颗豆豆会有多重呢?5000颗豆豆到底有多重?
揭题:在这些质量单位中,我们今天先来认识克和千克。
微课学习:生活的秤及天平秤的使用方法,称出一颗花生豆重1克。
教学意图: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以简洁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有关物品质量的信息教学意图,了解各种秤的用途,为后续质量单位的认识作好铺垫。
二、建立“1克”的量感,估计“克”的数量
(一)感受1克的质量及1克相近的质量
第一,感受1克。闭上眼睛,掂一掂并感受1颗花生豆在手心的重量。
第二,掂量对比中寻找材料中的1克:曲别针、硬币、红豆
师帮助学生总结感知:1颗红豆很轻,是1克吗?
7—8颗红豆大约重1克,2—3枚曲别针大约重1克。
第三,寻找生活中近似1克的物品: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物品近似1克。
教学意图:1克是一个很轻的质量的单位,通过认识比1克还轻的物品,进一步完善学生对1克量感的建立,让学生有所感悟并不是所有很轻的物品质量一定有1克,科学规范学生的认知。
(二)丰富“克”的量感标准,会估“量”
情境:豆豆带着当当去了食品店,想买最喜欢的棒棒糖、鸡蛋、苹果。
活动1:建立和克有关的量感标准
第一,比较棒棒糖和1克豆子的质量,感受10克。
第二,分别掂一掂鸡蛋和苹果,估一估像这样大小的物品大概有多重?生操作感受50克和200克。
师:看来选择知道重量的物品进行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的判断出物体的重量。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像这样几克、几十克、几百克的物品呢?
活动2:以已有认知的标准去估“量”
操作要求:①每人选择桌面或者书包里的一项物品,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称一称,将数据记录下来;②小组轻声交流估计最准的秘诀,并记录下来。
师组织交流反馈。
教学意图:从“1克”到“1千克”的量感跨度比较大,学生仅仅认识1克的重量并不能解决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丰富学生的关于“克”的量感标准,建立像10克、50克、200克这样的量感标准,并以这些量感标准估计学生身边常见的物品,有助于形成更全面的估测策略。
三、认识1千克,建立“千克”的量感
情境:豆豆逛到了李奶奶的水果摊上,她最喜欢的甜瓜上写着“1千克”,1千克是多重呢?
(一)从数量角度认识千克和克的关系
多角度感知克与千克之间的数量关系。
生小结感悟:原来1千克有1000个克,也就是1千克=1000克,那么5000克=5千克。
(二)在实际活动中建立“1千克”的量感
活动1:小组轮流掂一掂,和1克比一比,记住1千克的感觉;
师追问:你觉得1千克有多少重?和1克比起来有什么感受?
活动2:小组四人合作,从书包里找出大约1千克重的书,只能在手心估一估,并与两包盐质量比一比,不能称。
师组织交流反馈。
(三)以已有认知的标准去估“量”
活动1:找一找,图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活动2:书包背一背、同桌抱一抱等活动,感受几千克和几十千克。
教学意图:质量单位的建立离不开丰富多样的实际操作活动。通过2个环节从三个层次对“1千克”充分建立量感,环节一以多样的素材让学生感悟1千克=1000克的数量关系,环节二先通过掂一掂两包500克盐的质量帮助学生直觀建立1千克的量感标准,再以估出1千克书本的帮助学生学会调整量感,最终建立较为标准的1千克量感。
总结:今天跟着豆豆一起认识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秤,了解了较轻的物品可以以“克”作为单位,较重的物品可以以“千克”作为单位。
四、在趣味练习中多角度认知质量单位
第一关:给物品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第二关:相同大小的物品可以用同样多的豆子进行交换吗?
第三关: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哪个重?
参观小镇历史馆,了解与质量单位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意图:练习环节一设计了常规练习,即会判断克和千克两个单位适用于哪些物体;练习环节二和三依据绘本故事的情境创新设计的两个环节,让学生意识到相同大小的物品质量不一定相等,而质量相等的物品大小也不一定相同,引导学生感知质量单位和物品的体积属性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趣味环节“参观小镇历史馆”,带领学生走进质量单位“前世今生”的世界,发展学生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