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公开赛奥恰洛夫的技战术分析

2019-09-10洪畅

拳击与格斗·下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技战术乒乓球

摘 要:本論文以2017年德国公开赛为例,研究奥恰洛夫半决赛与樊振东、决赛与波尔的比赛技战术,并分析奥恰洛夫技战术的优缺点,总结规律为中国队员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采用文献资料法为本文提供理论支撑,采用视频观察法对奥恰洛夫的技战术进行统计,采用数理统计法为视频统计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的结论如下:(1)在两场比赛中奥恰洛夫发抢段得分率高,主要是发球质量高,发球变化多,落点灵活,第一板和第三板衔接快,回球质量高。(2)在接抢段中准备充分,抢攻意识强,擅长反手回击来球,回球弧线低、力量大、旋转强,但回球质量相对发抢段较低,容易造成主动失误。(3)相持段擅长中远台对拉,但相持能力相对较弱,左右衔接能力稍弱,台内短球处理不及时,回球落点单一,变化较少。(4)奥恰洛夫正手技术与反手技术相对均衡,打法更全面,更凶狠。

关键词:乒乓球;奥恰洛夫;德国公开赛;技战术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11-123-02

1德国公开赛奥恰洛夫的技战术结果与分析

1.1奥恰洛夫发抢段技战术结果与分析

通过观看2017年德国公开赛男单半决赛与决赛比赛视频,将奥恰洛夫发抢段战术路线、落点总结如下:

如图1所示使用率从高到低排序为斜线、直线、中路,其中斜线使用率为61.76%,超出直线与中路总和,说明奥恰洛夫发抢段战术线路主攻斜线,中路进攻少,左右调动幅度大。

如图2所示,奥恰洛夫发抢段得分主要落点在7号区、9号区,说明奥恰洛夫擅长发球抢攻对方底线区域,给对方施加压力,正手、反手落点变化大,出其不意,战术使用灵活,善于把握机会,抢攻得分。另外回击对手近网短球得分,说明反手搓球旋转强、弧线低,落点处理得当。

总之发抢段奥恰洛夫技战术使用灵活,发球抢攻意识明确、判断准确、出手力量大、落点准、弧线低、旋转强、回球质量高。但对手还击台内短球,奥恰洛夫处理较慢,容易造成主动失误。

1.2奥恰洛夫接抢段技战术结果与分析

通过观看2017年德国公开赛男单半决赛与决赛比赛视频,将奥恰洛夫接抢段战术路线、落点总结如下:

如图3所示,使用率从高到低排序为斜线、直线、中路,其中斜线使用率为62.79%,超出直线与中路总和,说明奥恰洛夫接抢段战术线路主攻斜线。利用斜线角度变化大的特点,调动对手,从而争取主动,先发制人。

如图4所示,奥恰洛夫发抢段得分主要落点在7号区、9号区,说明奥恰洛夫擅长发球抢攻对方底线区域,给对方施加压力,正手、反手落点变化大,出其不意,战术使用灵活,善于把握机会,抢攻得分。另外回击对手近网短球得分,说明反手搓球旋转强、弧线低,落点处理得当。

奥恰洛夫接抢段稍弱发抢段,接抢段进攻对来球的判断准确性不强,第2板与第4板的衔接相对较慢,给对手制造赢球的机会,对台内短球的处理不够细腻,造成主动失误。

1.3奥恰洛夫相持段技战术结果与分析

通过观看2017年德国公开赛男单半决赛与决赛比赛视频,将奥恰洛夫相持段战术路线、落点总结如下:

如图5所示,使用率从高到低排序为斜线、直线、中路,其中斜线使用率为64.43%,超出直线与中路总和,说明奥恰洛夫接抢段战术线路主攻斜线。

如图6所示,奥恰洛夫发抢段得分主要落点在7号区、9号区,说明奥恰洛夫擅长发球抢攻对方底线区域,给对方施加压力,正手、反手落点变化大,出其不意,战术使用灵活,善于把握机会,抢攻得分。另外回击对手近网短球得分,说明反手搓球旋转强、弧线低,落点处理得当。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2.1.1在两场比赛中奥恰洛夫发抢段得分率高,主要是发球质量高,发球变化多,落点灵活,第一板和第三板衔接快,回球质量高。

2.1.2在接抢段中准备充分,抢攻意识强,擅长反手回击来球,回球弧线低、力量大、旋转强,但回球质量相对发抢段较低,容易造成主动失误。

2.1.3相持段擅长中远台对拉,但相持能力相对较弱,左右衔接能力稍弱,台内短球处理不及时,回球落点单一,变化较少。

2.2建议

2.2.1从2017年德国公开赛的两场比赛来看,中国队员需要加强发球、接发球的控制,发球落点旋转变化可以更灵活一些,限制奥恰洛夫抢攻的能力,控制其比赛的节奏。

2.2.2从比赛中可以看出奥恰洛夫的相持段相对发抢、接抢弱,台内短球较中远台长球弱,因此中国队员在线路和落点上多些主动变化,减弱奥恰洛夫的衔接能力,不让其化被动为主动。

2.2.3在与奥恰洛夫比赛时,增强主动进攻的意识,以快准为主,限制奥恰的衔接速度,在发球方面以低抛为主,提高发球质量,减少其直接进攻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李今亮,杨辉,赵霞.中国乒乓球男队主要竞争对手技术剖析及应对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6):830-833

[2]刘英,黎臣,牟春蕾.新规则、新赛制下中外乒乓球运动员的战术应用比较[J].山东体育科技.2006(3):9-11

[3]徐本力运动训练学[M].济南:山东出版社.1990.

[4]苏丕仁.乒乓球运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8.

[5]吴焕群等.兵坛竞技科学诊断[J].北京:国家体委科研所兵兵组.1996.

[6]梁悼辉,吴焕群,丘中惠.兵兵球的打法与技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8.

[7]刘丰德.乒乓球改用大球后可能引起的变化[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02.75-76

[8]董国珍等.学校体育运动训练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46.

[9]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268.

作者简介:

洪畅(1991-),男,汉族,广东,老师,研究生,广州体育学院,乒乓球方向。

猜你喜欢

技战术乒乓球
“俺老孙”吹乒乓球
破解电动车火灾扑救关键技战术的几点思考
乒乓球悬浮术
追风的乒乓球
跳舞的乒乓球
乒乓球瘪了怎么办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靠拢的乒乓球
基于大数据的足球技战术特征分析——以上海上港队为例
德约科维奇与费雷尔技战术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