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跆拳道体能训练热点的研究
2019-09-10刘晓康
刘晓康
摘 要:体能训练在跆拳道训练实践中有重要意义,其中运动员运动素质指标体系的构建、功能性训练、核心力量训练以及“两极化”训练模式等手段是近十年跆拳道体能训练领域的研究热点,其进展对我国跆拳道竞技训练实践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跆拳道;体能训练;热点
中图分类号:G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11-105-02
前言
跆拳道是一项以无氧和有氧方式混合供能的运动项目,其制胜因素围绕在“快、高、变、控、准”五大原则上,这就要求运动员在体能上不仅要具有快的启动和移动速度,还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支撑性力量。随着跆拳道项目竞技规则的不断变更,技战术打法已从技巧灵活型转向高对抗型,因而对运动员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能训练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领域,其理论发展愈加成熟,近十年我国跆拳道体能训练领域以自身训练经验为出发点,通过结合国内外体能训练的相关理论,不断实践延伸出很多新的训练方法和体系,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分析。
1运动员运动素质指标体系的构建
1.1构建跆拳道运动员运动素质指标体系的意义
跆拳道运动员运动素质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以该项目专项运动素质训练的结构模型为基础所构建的简便实用的素质测试指标体系,同时运用测试指标对运动员不同阶段的体能训练效果进行诊断,进而为跆拳道项目的科学训练提供导向作用和参考依据。
1.2男子跆拳道运动员运动素质指标体系的构建
马波[1]对男子跆拳道运动员运动素质指标体系的构建中以征询专家的初选指标为基础,最终选定了横叉、20 s左右提膝、立定跳远、800 m这四项来反映男子跆拳道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水平,并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制定出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和评价标准,帮助实现身体素质训练的科学化和提供选材依据。
1.3女子跆拳道运动员运动素质指标体系的构建
王卫星[2]等人对女子跆拳道运动员运动素质指标体系的构建中通过结合运动员的个体特征,以专项力量和专项协调灵敏为训练重点,通过构建合理的体能评价指标体系为阶段或者最终训练效果的评价提供简便的诊断措施。可见,男子与女子运动员运动素质指标的体系构建存在差异,但都可以作为对运动员不同阶段的体能训练效果进行诊断的基础,进而为跆拳道项目的科学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2功能性训练
2.1功能性训练的特点
功能性训练是一种源于20世纪8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的训练理论,2000年以后受到竞技训练界的广泛重视,它以突出动作质量并将其贯彻在训练的全过程为核心内容[3]。通过功能性训练帮助运动员实现安全、快速、准确和经济的技术动作,从而形成一个高效动作链的基础,是良好身体素质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保证,其质量决定了整个运动过程的动力和消耗,是一个精湛技术动作形成的根本[4-5]。
2.2跆拳道的功能性力量训练
黄岩[6]曾对跆拳道运动员刘哮波的功能性力量训练进行了研究,刘哮波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曾在2009年和2010年两度损伤,在未进行肌肉力量康复训练的情况下,运用功能性体能训练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爆发力和最大力量训练,在接受系统功能性力量训练之后其膝关节屈伸的爆发力和最大力量均得到大幅度提升,说明该训练方法对膝关节屈伸力量的恢复有良好效果。此外,刘哮波的1RM最大力量、髋关节的最大静力和爆发力、下肢爆发力均得到了显著增长,并高于其在北京奧运会时的力量水平,为其备战伦敦奥运会打下了良好的体能基础。可见功能性力量训练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康复训练有着明显的积极意义,对运动员日后的损伤预防有潜在价值。
3核心力量训练
3.1核心力量训练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欧美学者提出了核心稳定性和核心力量的概念。在竞技体育领域,核心力量对竞技运动能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运动技术的关键性支持作用、通过衔接全身不同环节和部位的力量提高力量效率的作用以及良好的预防损伤的作用。其训练变量主要集中在训练的外部环境、训练负荷、运动方向以及用力方向上,通过这四者的排列组合形成多种不同的训练方法[7]。
3.2跆拳道的核心力量训练
钟军[8]在核心力量训练对跆拳道运动员快速力量发展影响的研究中发现,跆拳道项目核心力量训练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专项快速力量训练,可以认为其是传统快速力量的重要补充,是力量素质训练的高级阶段。可见随着运动员运动等级的逐步提高,核心力量在快速力量训练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但在后备人才快速力量的训练方面应以传统力量素质为主导。
4“两极化”训练模式
4.1“两极化”训练模式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德国的一些运动专家发现世界级高水平运动员在进行无氧能力的提升训练中通常会采用低于乳酸阈强度或者明显高于乳酸阈强度的方式,该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的耐力水平,被称为“两极化”训练模式。与这种运动方式相对的是“乳酸阈”训练模式,后者主要是将训练强度保持在有氧阈和无氧阈之间,从而来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水平。对于训练有素的运动员来说,以该训练模式长期训练可能会产生交感神经过度负荷,在获得能量上并不是最佳刺激,所以对于高水平耐力运动员而言应以低强度和多样化的训练为主,同时配合少量的高于乳酸阈强度的训练手段[9]。可见,两极化训练模式亦适用于高级别的运动员,与核心力量训练的使用原则相似。
4.2跆拳道训练应用“两极化”训练模式的必要性
胡卫东[10]等人通过对跆拳道运动员训练课的常用训练手段进行乳酸值测定,发现运动员主体上仍然是以“乳酸阈”训练模式为主导,这对运动员有氧耐力的提高并没有显著效用,对运动员功率下降率和快速恢复能力有相对消极的影响。可见要想保证高水平跆拳道运动员实现长时间高质量的作功能力,“两极化”训练模式有重要作用。
5结语
运动员运动素质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作为对运动员不同阶段体能训练效果诊断的基础,进而为跆拳道项目的科学训练提供参考依据,但要注意的是男子与女子运动员的体系构建过程存在差异;功能性力量训练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康复训练有着明显的积极意义,对运动员日后的损伤预防有潜在价值,可以作为传统力量训练的补充但不能完全替代;随着运动员运动等级的逐步提高,核心力量在快速力量训练中所占比重应该逐步提高,但在后备人才快速力量的训练方面应以传统力量素质为主,并可以考虑结合功能性力量训练来降低运动损害率;为帮助高水平跆拳道运动员實现长时间高质量的作功能力,“两极化”训练模式有重要作用。广大教练员在面对训练方式日趋多样化的同时最主要的是要根据跆拳道运动员的运动水平予以斟酌使用,确定阶段训练的训练目标来考虑不同训练手段的排列组合方式。
参考文献:
[1]马波.我国优秀男子跆拳道运动员身体素质测量指标与评价标准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01):69-71.
[2]王卫星,黄宝宏,吴星亮.中国优秀女子跆拳道运动员体能训练中运动素质指标的构建及效果评价[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4):433-436.
[3]陈小平,褚云芳,纪晓楠.竞技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热点及启示[J].体育科学.2014.34(02):3-10.
[4]李丹阳,胡法信,胡鑫.功能性训练:释义与应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0):71-76.
[5]龙斌,李丹阳.功能性训练的科学内涵[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02):72-76.
[6]黄岩,门凤伟.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刘哮波的功能性体能训练研究[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2.20(01):19-21.
[7]黎涌明,于洪军,资薇,曹春梅,陈小平.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04):19-29.
[8]钟军.核心力量训练对跆拳道运动员快速力量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05):92-95.
[9]黄宝宏,王卫星.竞技跆拳道项目体能训练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1419-1421.
[10]胡卫东,徐玄冲,王卫星,董德龙.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几个关键点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4.50(01):13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