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背景下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2019-09-10杨杰棻

天津教育·中 2019年10期
关键词:多元文化审美能力语文

杨杰棻

【摘  要】语文这一学科是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内涵。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场所,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章等,其优美的语言文字、生动的图像和意境等都给予我们美的感受。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在当今时代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使国人从最初的抵制到逐渐接受和认可,社会文化氛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一文化背景下,小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直接接受各种文化和信息,这对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使学生的审美走向正确的轨道,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矫正学生的审美偏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多元文化;语文;审美能力

一、在识字写字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识字教学是学生接受文化、感受文化的起步阶段,中国汉字中蕴含着我国古代文人的智慧,汉字的美不仅仅体现在它的结构上,还体现在它的内涵中。学生通过对汉字的学习和认识,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古人所运用的造字思想,感知汉字的结构和含义的美,进而增强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例如,在学习《喜爱音乐的白鲸》中的生字“极”时,我先在黑板中写出了一个“极”字,而且黑板中的“极”字,左右两边占据的空间是一样的。接着我问学生们:“同学们看一下,老师在黑板中写的这个‘极’字和课本上的‘极’字哪个更好看?”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课本上的字好看。”然后我告诉学生:“古人在造字的时候不仅仅写出来就行了,还要追求这个字的美感,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个‘极’字,在书写的时候要使它的偏旁‘木’占据的位置小于‘及’,同时‘木’字的最后一笔捺也要写成点。这样写出来的字才会好看。所以今后同学们在书写生字的时候也要注意书写的美感。”由此可见,通过识字教学,教师可以将汉字的书写规范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怎么书写才是最好看的,进而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知能力,使学生练就一手好字。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放在对课文的赏析中,通过鉴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想象出作者给我们营造的意境和传达的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教学和赏析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语言和意境,感受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以及情感美,进而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

例如,在学习古诗《村居》时,通过古诗前两句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幅在农历二月时,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长出了新芽,黄莺在空中飞来飞去,杨柳也披着绿绿的枝条随风起舞的景象。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这个画面,这时学生脑海中呈现出一幅不同的景色,然后让学生画出自己脑海中的这幅早春之景。不一会儿,一个个优秀的作品便跃然纸上,同学们把这幅春景图表现得栩栩如生,并且沉浸在自己腦海中的景色中,同时想象自己平时在空地中放风筝的景象和心情,激动的心情便难以掩盖。在小学古诗的阅读赏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诗中作者描绘的意境,让学生细细地感受意境之美,进而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高,同时通过对优美意境的想象和感受,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领悟能力。

三、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实践能力

写作是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观点以及对生活的发现和观察的感悟的重要方式。写作教学同样也是培育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在培养学生表达和创作能力的同时,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意识,观察的内容包括自然景物、别人一个美好的举动等,然后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表述出来,进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例如,在一次作文课中,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话题作文,话题为“发现生活中的美”,然后我在多媒体上展示了几张图片,其中有路边的景物、平时在学校中组织学生开展的活动、生活中发现别人的善行、跟随日出工作的清洁工等。然后给予学生灵感和启发,并将自己在课堂中所学的好词好句以及平时收集的优美素材体现在自己的作文中,丰富自己的作文内容,将这些美好的事物付诸笔端。同时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受到这些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的感染,从而使自己的自身品质不断提升。

四、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蕴含美感较多的学习内容。所以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的同时,也应该善于抓住古诗中的美。在阅读和鉴赏古诗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就能够发现古诗本身自带的一种韵律美,这是与其他文章不同的地方。古诗用简单的几个字就组成一句话,形成一个优美的画面,这也是古诗中蕴含的一种意境美,学生在学习古诗的时候要去深刻地体会古诗中的韵律和意境,感受诗人细腻的情感,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例如,在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时,我先带领学生朗读了一遍,然后让学生找出这首诗在阅读时的规律,很多学生找不到头绪。然后我就引导学生来关注每一句诗的最后一个字,分别是“好”“奇”“子”“宜”仔细观察第二个、第三个和第四个,我们就会发现,这首诗是押韵的,押的是“i”韵。学生们仔细观察后才恍然大悟,押韵的古诗本身就有一种美,读来沁人心脾,朗朗上口,在读的过程中就有一种节奏感。欣赏完这首诗的韵律之后,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出一幅幅西湖的美景,大都是经过蒙蒙细雨洗礼之后的西湖景象,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感受自己就在西湖的一艘小船中,体会西湖的优美景色,然后再结合诗人的描述去把握整首诗的意境美。

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并体会古诗中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引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动机,带领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内涵。

五、在人物分析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

在每一位作家的笔下,都有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人物,每一个人物都是我们现实社会不同群体的人物的缩影,作者在描绘人物、塑造人物的时候都会在不同的人物身上寄托不同的情感。同样收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是非常鲜明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抓住不同人物的特征,挖掘人物在塑造过程中所承载的情感,引导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其着想,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这样一个人物,感受社会中的千姿百态,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

例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时,我带领学生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去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这样一个人,体会他在当时那个时代体恤劳苦大众、为他人着想的品质。然后我又以生活中的小事来举例:我们平时在路上看到清洁工或者以乞讨为生的人们,我们是怎样对待他们的,有没有去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说到这里,学生们都在反思。通过深刻地理解鲁迅这个人物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关于文中“碰壁”的隐含意思,我将当时的社会背景介绍给同学们,将学生们放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中去体会“碰壁”的含义,再加上我的适当引导,学生们也都明白了其中的隐藏内容,对于鲁迅这样一个勇于与恶势力抗争的人物形象理解得更加透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已经从农业社会转变成为工业社会,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开始追求精神文化世界的富足。在当今的中国文化形态中,包含着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等,在这种相互交织的复杂的文化形态中,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审美教育已经成为众多教师探讨的重点话题,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充分挖掘汉字以及经典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责任编辑  范娱艳)

猜你喜欢

多元文化审美能力语文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