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管理”视角的大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研究
2019-09-10周静连俊杰
周静 连俊杰
[摘 要]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之一,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是教育界比较重视的课题。在当代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目标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方式。本文就当前大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在目标管理的视角下,如何更好地进行大学生社团管理,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
[关键词]目标管理 学生社团 社团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D523 文献标志号:A
本文系2015年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研究成果,课题号:SK2015B29by。
大学生社团的整体精神风貌是一所大学的校风、校貌和校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阶段学生的整体能力和素养正处于发展阶段,相应地,在社团管理当中也存在各类不成熟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重视和适当校正、提升,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更不利于大学生群体的成长和发展。适当地将目标管理这一管理模式引入大学生社团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解决或缓解这些问题,进而发挥大学生社团在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生成长成才方面的良性作用。
一、目前目标管理在大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发展现状
(一)大学生社团目标管理活动当中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
大学生社团在组织目标管理过程中,往往是根据社团管理者或者是相关分管老师的要求进行设定和执行,计划的制定缺少对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情况的了解和把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社团的发展目标与实际不相符,设立的目标过易、过难、无意义,或者脱离实际目标,不利于社团的长期发展。大学生社团是学生在自愿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群众性团体,由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组成。这样的建立初衷本应在社团开展活动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但是实际上,受到社团发展不平衡、目标规划混乱等因素影响,部门社团在开展活动时,部分社团会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机会,对社团活动的满意度较低。很多大学社团在开展活动的时候缺乏特色和新意,活动的内容比较单调,开放的人群比较狭窄,缺乏吸引力,缺乏科学的设计,从而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1]
(二)大学生社团目标管理的实施动力不足
大学生社团成立之初,会制定一定的社团管理目标和日常的活动计划,但是随着社团的不断发展,部分社团的理念和目标并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同时活动的频次分布不均,大部分分布在学期前半程,再加上活动影响力不足,所产生的积极效应并不明显,从而导致部分社团活动并不符合学校的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要求,存在活动泛娱乐化、缺乏知识启迪和思政教育效果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的期待值和现实情况差距过大,参与活动的人数会随着活动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并且活动在开展的时候,往往会受到经费的限制,为了进一步降低活动开展的成本,所以社团活动的形式都比较简单。[2]
(三)社团内部工作人员的协调性不强
学生社团作为学生组织,其工作需要社团成员共同努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社团人员构成来源广泛,如未经过系统的磨合,可能存团结性不足、合作意识比较差的情况,这主要还是社团管理存在缺陷造成的,大多数学生社团入会的门槛相对较低,学生自愿报名并交纳会费即可成为社团成员,较少有社团会设置较高的门槛或进行严格的审查,并且社员也可随时退出社团。这种管理方式就导致了在社团活动当中人员管理是比较松散的,一旦面临什么大型的活动,很难调动起社员的积极性,松散的管理体制导致了社团成员缺乏责任心,缺乏对社团未来发展的关心。[3]
二、针对大学生社团目标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措施
(一)树立大学社团发展目标,建立健全科学管理计划
大学生社团设定的管理目标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而进行实时调整的,每一个大学的社团管理目标和管理方式都各有不同,但是在主体发展目标上都大同小异,都要遵循相关的原则。
第一,要坚持适度发展的原则。大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注重扩大社团人员数量,而要注重质量和内涵发展。一个学生社团的影响力是有限的,成员过多反而会降低工作效率,同时还会给部分不能充分参与社团活动的社员造成一种游离于社团之外的主观感受。另外,在社团布局方面应该有层次感,要有建设的重点,要形成该社团的主要特色,要注重社团建设的质量,注重社团的品位。[4]第二,应结合专业背景和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社团活动应根据所属院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进行活动设计,努力促进社团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实际相结合,使社团的成员在参与社团活动过程中真正收获全方位成长。第三,在活动设计上应全面完善制度体系,让社团活动制度化、科学化、体系化,保证活动质量和参与者的良性主观感受,从而让社员在参与社团活动的时候可以提升自我。第四,还要注重创新社团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要积极契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时代号召,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社团活动,将社团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联系,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社团形象。另外,还应全面借力新媒体平台,从而不断扩大社团的影响力,促进社团的多元化发展。
(二)加强社团骨干的自我控制和素质提升
自我控制是目标管理当中所突出强调的,目標管理的主旨在于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压制性”的管理,社团骨干能够控制他们自己的行为和成绩,同时他们自我控制的能力也是影响目标管理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社团管理骨干应在积极的社团管理工作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对社团方面的管理,尤其是对社团主要负责人员的培育,可以定期组织社团负责人接受相关培训,不断提高社团骨干的工作能力,并且在社团负责人的选拔上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以投票制选拔为主,尽量选择一些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学生。[5]
(三)完善社团管理机制
学生社团要寻求持续科学的发展,就要完善社团管理体制。首先,完善社团指导教师体系。指导教师工作是学生社团正规化建设的必备条件,是对大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和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制定相关制度,为所有学生社团配齐指导教师,对学生社团进行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组织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工作指导。其次,完善管理和服务架构,成立相对应的管理部门,严格划分各个部门的工作领域,对应处理社团发展的相关事务。第三,制定和完善社团管理规章制度。对学生社团的章程及各项工作流程等方面进行详细和具体的规范,建立学生社团档案室,从社团章程、精品活动、会长档案、荣誉表彰等方面全面梳理、归档学生社团的档案材料等。第四,设立清晰的发展目标,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严格规范过程监督和目标考核,适时调整偏差,提高社团发展速度和社员参与体验感。
(四)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学生社团的出入门槛较低,在某些情况下容易造成社团凝聚力不足、社员缺乏责任感等情况,建立健全完善奖惩机制,对激发社员积极性、提升社团管理水平都具有积极影响。社团奖励机制应该是多层次的,针对社员和社团集体定期开展评优,个人评优以社员在社团中的影响力和实际贡献作为评价基础,集体评优以社团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和目标计划完成情况作为评价基础。同时,社团应该完善准入门槛,对加入不同的学生社团设定不同类别不同难度的审查或考核,对于现有社员应该予以考察,及时剔除那些不合格的人员,这样可以提高社团成员之间的竞争力,保证社团的活力,从而保证社团的质量。[6]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而大学社团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重要组织,一定要引起高度学校的重视,共同促进大学生社团的科学发展,提高社团骨干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当中一定要立足于本院校的具体发展实际,结合本院校的学风、校风、专业背景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从根本上来提高社团活动的科学性,提升社团质量和内涵,让参与其中的大学生获得更多的能力提升和成长体验。
参考文献:
[1]王萍, 叶志慧, 徐璐. 大学生社团成员周边绩效管理:理论、实证与模型——基于组织认同和领导成员交换关系视角[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3):232- 238.
[2]周俊, 毛锡锋, 张珂, et al.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视阈下地方高校电子科技类社团组织管理模式探究[J]. 教育现代化, 2019, 6(14):38- 40.
[3]杨妍.创新大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模式的研究[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8,24(02):50-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