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染织工艺在纤维艺术教学中的探索
2019-09-10贺珊珊
贺珊珊
摘 要:广西是多民族聚居自治区,形成了多样的民族染织工艺,在纤维艺术教学中,将民族染织工艺引入课堂教学,充分地考察理解工艺后,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相应的应用方法和对教学模式的探索,既能传承民族传统技艺,又能够通过当代纤维艺术使民族工艺展示出新的面貌。
关键词:广西; 民族染织工艺; 纤维艺术 ;教学方法
广西地处于我国西南边陲,自秦汉时期逐渐实现与中央集权的统一,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骆越文明,与西南周边的云南、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文明交流。进入现当代后,形成了汉族、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回族、彝族、水族、仡佬族共12個民族聚居的区域,不同的少数民族还有多个支系,由于地处高山多水系的地区,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各个聚居地区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染织工艺在各民族的生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体现在布料与服装服饰上,其工艺从采集原材料、纺线、织布、制染料、染色、刺绣、织锦等,均为当地人手工制作。在纤维艺术教学中,既要掌握学科前沿信息,也要立足于广西本土,将区域的优势文化资源带入教学过程当中,拓展教学方法,使广西民族文化得以在时代背景下绽放应有的光彩。
对于本科教学来说,纤维艺术课程教学最少需要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集中考察和田野考察阶段。目前位于南宁市青环路的广西民族博物馆所收藏的民族染织工艺物品相对较集中,除了展示各个民族的服装服饰,还有相应的老织机、手工绣花机等机器,以及绣花剪纸样、蜡染半成品样品,展板中也有从采集原材料到制作的流程介绍,能够相对集中地看到广西地方民族染织工艺的状态,或进入相应的染织企业进行考察,如壮锦制作企业、广西民族工艺研究所等机构。
田野考察可融入到艺术类采风考察课中进行,优势是能够进入还保留有民族染织工艺的村落,近距离观察并了解染织工艺使用的材料和制作工序,对民族染织技艺充分地理解,如三江侗族聚居地、隆林德峨多民族聚居地、靖西壮族聚居地、南丹白裤瑶聚居地等。
当代纤维艺术的教学虽是从古老的织造工艺发展而来,但其艺术特征和表现形式已与传统织造技艺大不相同,从目前全球的纤维艺术来看,使用的材料不仅仅停留在软性材质上,生活中随手可见的物件皆可作为创作材料,而表现形式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有了第一阶段的考察作为基础,下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分别从纤维艺术教学方法和教学培养模式两方面提出一些思考。
一、纤维艺术教学方法
1、材料应用
民族染织工艺中无论是棉麻材料提取技艺、染料制作技艺、壮锦织造、刺绣技艺、蜡染扎染技艺等,所使用的原材料均以天然材料为主,纤维艺术教学中,鼓励学生从身边寻找材料的多种可能性,对于民族染织工艺的介入,可鼓励学生提取其工艺流程中的原生材料、阶段性半加工材料或加工后的软性材料,如自然采集的棉桃、蚕茧、原丝、植物麻纤维等,或提取后制成的棉线、真丝、丝绒、粗麻、细麻、细藤等,抑或是蜡染后的布料、经过染色和捶打后的蓝染亮布、刺绣后的花片、织造的织锦片段等;甚至制作过程中的染色材料和蜡染辅助配料等,均可成为纤维艺术使用的材料,染色材料除了当地染织工艺所使用的既定面料,还可以尝试将手边其他材料进行染色,这一步骤需要继续鼓励学生深入去发掘。
2、染织技艺应用
不同的民族染织工艺,其制作方法各有不同,部分染织工艺有相似的地方,染织工艺中可运用其制作技术,但需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对传统技艺进行再现。如壮锦的织造有其特殊的排列方法和编织口诀,其工艺决定了必须使用独特的织机才能够制作,其织造工艺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而当代纤维艺术可重在对于其织造工艺的保护,但在材料选择上,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新的材料用来代替壮锦的原材料“丝绒线”,如使用手工纸搓线后进行织造,在工艺上继承,但在材料上寻求创新。不同民族的刺绣工艺也能够通过这个方法尝试实验,如龙胜红瑶服装上的红色刺绣类似十字绣技艺,原材料为染色棉线,学生要尽可能从生活中寻找替代材料,可将材料进行再造,使之达到能够进行制作的要求,再用其刺绣技艺将工艺展现出来,甚至不拘泥于原刺绣工艺的色彩偏好。水族的马尾绣制作有一定的难度,但制作出来的绣品有一定的凹凸效果,原始技艺是用丝线缠绕在马尾上,再将缠绕好的丝线盘绕出一定的图案,这种技艺对当代纤维教学也有一定的启发,缠绕物和内芯不一定使用丝线与马尾,可寻找其他材料,如使用麻纤维或细藤条做内芯,使用天然麦秆从中孔处纵向分割为若干等分,再将分好的麦秆缠绕于麻线上,接下来使用马尾绣的盘绕固定原理,将缠绕后的麦秆堆砌固定,形成新的纤维画面。
3、图案符号立体化
民族染织工艺中无论是织造、刺绣,还是蜡染、扎染,除了水族马尾绣之外,其图案均呈现出平面化特征,当代纤维艺术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运用民族染织工艺中的动植物纹样和几何纹样,制作出具有起伏的视觉效果,呈现出浅浮雕或高浮雕的表现形式,材料不局限,色彩也可以根据作品的材料及主题等做出相应的调整,如壮锦中的蟒纹,侗族刺绣中的凤纹,均可使用不同材料,制作出起伏的视觉效果,使平面化的图案符号立体化,观者在欣赏时可以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出其图案纹样的微妙变化,打破人们对原有民族染织工艺的认知,这一方法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曾经尝试使用,具有一定的教学效果,如学生将半透明纸张剪成正方形或圆形片状,再对其进行堆叠,使之形成原染织物的图案纹样,通过密集和疏松把握其虚实,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4、表现形式创新
当代纤维艺术其材料之广泛、表现形式之多样,已成为业内共识,民族染织工艺进入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材料应用还是对于民族染织技艺的再现,以及图案纹样和色彩搭配等,宗旨是寻求创新,形成符合当代艺术语境的新作品。这就对学生的作品综合把握能力形成了较大的考验,若选择了民族染织工艺过程中的材料,在接下来的表现形式上则要改变其原始技艺特色,尽量不要原原本本地去还原既有的染织工艺,否则与创新容易相悖。如侗族传统服装中的亮布,制作工艺极其复杂,需要染色后使用特殊工具进行捶打,反复几次后,再刷上鸡蛋青,当代人因其制作耗时已极少生产,但这种面料不仅轻薄,且具有特殊的光泽,在当代纤维艺术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认识这种面料的特性,并且充分发挥它固有的材料语言,无论是将其制作成具有2.5维效果的家居用品、佩饰物品,还是将其破碎后通过拼接、堆叠成为其他艺术形式,均是对地方染织工艺的再应用。
在纤维艺术创作时教师需帮助学生把握好作品的主题,即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理念,不然容易出现“为了创新而创新”,作品会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而忽略作品的“魂”,最终呈现出的艺术效果也并不理想。在艺术与科技的不断进步的当下,适当鼓励学生将科技的力量融入纤维艺术作品中,如作品与观者的互动效果,但科技的融入一定要与作品结合紧密,不能出现故意为之的痕迹。
二、教学培养模式
对于纤维艺术的教学,不同的专业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服装服饰专业、产品设计专业、家饰用品专业、艺术品创作专业对纤维艺术的教学目标均不相同。在此,笔者提出,民族染织工艺介入纤维艺术教学的过程中,需根据教学培养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除了依托学科的要求,还能够将课程在考察后分成两个层次进行,先以纤维艺术实用产品进行设计制作,再将其“去功能化”,排除“实用”的束缚,进行自由的纤维艺术创作阶段,让学生充分体验纤维艺术的不同,与助于学生对纤维艺术建立更深的理解。
1.产品创新
广西运用民族染织工艺制作的纤维艺术实用产品虽然在10年来不断在推陈出新,但整体面貌仍然缺乏创新力,产品的种类不够丰富,教学目标中立足于纤维实用产品创新,需以“实用化审美法则”为宗旨,鼓励学生在产品设计时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美感、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结合不同的市场需求进行设计改良或创新。如壮锦新型产品配色一改以往壮锦的色彩特点,逐渐推出淡雅色系、活力色系、庄重色系等多种配色风格,但在产品类型拓展上较少,常见的仍是围巾、披肩、布包、扇面这几类。由于原始壮锦制作工艺耗时较多,其产品成本较高,可根据目前广西的需求现状针对不同群体进行相关产品开发,如家居物品中的壁纸、软包、灯罩;人体佩饰中的帽子、鞋子、包包等方面可使用壮锦进行局部装饰;在民族节庆时,可设计一些与节日主题相应的小纪念品,如壮锦小香囊;或将壮锦图案提取后设计成年轻人群体喜爱的文创产品等。
2.纤维艺术品
纤维艺术品是不以实用为目的的艺术创造,是学生艺术价值的直接体现,部分具有艺术美感的纤维艺术品可适用于特殊的公共空间或主题空间,也有一部分重在体现主题思想,不以视觉美感为最终目标,教学中若是以当代纤维艺术为培养目标,根据考察后对民族染织工艺流程的认知,引导学生从整个工艺流程的某一个环节入手,进行思考,如上文教学方法中提及的材料、染织技艺、图案紋样、色彩等多方面,找到学生各自最有兴趣的点,由点及面,进行一定数量的课堂小稿练习,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三、结语
广西多个民族的染织工艺精彩纷呈,在介入纤维艺术教学课程的过程中,教与学的方式方法还有较大的挖掘空间,仍然有更多的教学方法有待探索和总结,最终的目的是在应用民族染织工艺的同时,通过艺术院校的教学,使这些民族染织工艺以更新更时尚的语音被公众认知和理解,借以从另一方面对民族传统工艺进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