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休干部社会再适应问题研究
2019-09-10孙璇
孙璇
摘 要:军休干部群体,有着区别于其他老年群体的独特之处。他们在几十年的军旅生活中建立了相对固定的工作和生活模式,从部队工作岗位上离退下来,由长年的部队生活转为社会生活,使已有的社会定势发生了变化,难以避免产生各种社会再适应障碍。因此,在军休工作开展过程中,既要遵循老年群体工作的一般性规律,又要认识军休干部的特殊属性,考虑其特殊需求。本文首先分析了军休干部在社会再适应方面存在的障碍,接着探讨了社会工作介入军休干部社会再适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提出了社会工作介入军休干部社会再适应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军休干部;社会再适应;障碍;社会工作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军休干部
军休干部,是指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算军人,但是不享有现役军人的福利,交由地方进行安置,有军休管理政策支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移交政府安置管理工作的意见》就是当前做好军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军休干部的待遇主要有:
1.政治待遇。军休干部政治待遇主要包括参加重大庆典和重大政治活动,党员军队离休退休干部逝世后骨灰盒可覆盖党旗,军队离休干部逝世后骨灰盒可覆盖军旗,授予离休干部《离休干部荣誉证》、功勋荣誉章等。地方政府每年可以采取不同形式慰问军休干部。
2.生活待遇。军队退休干部生活待遇的具体项目包括:退休费、副食品价格补贴、生活补贴、政府特殊津贴、伤残保健金、生活补贴、住房补贴、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教护龄补贴、冬季取暖补贴、军人职业津贴、军粮差价补贴等。[3]
(二)社会再适应
社会适应一词最早由赫伯特·斯宾塞提出,指个体逐渐地接受现有社会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对于环境中的社会刺激能够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做出反应的过程。如果一个人不能与社会取得一致,就会产生对所处环境中的一切格格不入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容易引起心理问题。[1]
二、军休干部社会再适应障碍
(一)角色失调导致适应新环境的障碍
无论是什么人,刚从熟悉环境进入陌生环境时都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包括对新环境的熟悉及其对自身的要求,又包括从过去熟悉的环境逐渐脱离出来,在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军休干部离退后适应新环境的关键,在于逐渐摆脱长期部队生活环境中所形成的社会定势以及旧的生活和行为模式的束缚。
他们从多年部队领导岗位退下来发生了社会角色的相应改变——由军队到社会、由军人到老百姓、由在职到退休,在实现角色模式转换的过程中,由于心理上、行为上的惯性,军休干部在退休初期或者是很长一段时间不太容易适应新的角色模式要求。
(二)心理失衡导致建立新人际关系的障碍
随着社会地位发生的相对变动,军休干部将自己的利益得失与同辈群体进行对比时产生一种不平衡心态,即相对剥夺感心态。军休干部从离退那天起人际关系的含义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此之前人际关系的含义比较狭窄,主要是与战土、军人间的战友关系。军休后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是环境的变化要求军休干部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二是在新的人际关系中不能仅仅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而且还应了解到自己的行为方式也可能是别人所不能接受或不喜欢的。
(三)地位下移导致确立新自我的障碍
军休干部在离开岗位、退出现役之时,也就相应地离开了职位和职业所赋予的各种权利和义务。尽管在政策上可以通过较高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尽力维持其原有的社会地位,但社会结构的正常错动是不可避免的,从而造成事实上、更多是心理上社会地位向下流动的现象。对于军休干部来说离退后无论是适应环境还是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都面临看一个重新建立自我形象的问题。[2]
三、社会工作介入军休干部社会再适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军休干部在国家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
军休干部在战争时期,为了解放祖国和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军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因此,在军休干部安置转移到地方后有效地实现他们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使他们有尊严的生活,并充分发挥其优势,是各级政府和当地民政部门的责任和义务。[7]
(二)探求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需要
在军休服务管理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服务,运用专业知识、技巧、态度及价值观,有针对性地制订服务计划,能够提供有品质的、专业的军休社工服务,并将链接社会资源,建立军休干部邻里互助、社区关怀、社会关注的支持系统,使之形成对地方生活的归属感。[4]
四、军休干部社会再适应问题的对策
军休服务管理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其服务对象是军休干部,而社会工作在做人的工作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这个优势就是专业的价值理念与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它包括: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等,让军休老干部在专业社工的服务中受益。
(一)生理方面
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为军休干部提供与身体健康间接相关的生活照料、家务助理、出行协助、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服务;还可以为军休干部提供与身体健康直接有关的治疗、康复、预防等方面的服务,如营养咨询、健康保健推广活动等。
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通过推进社区发展,完善社区建设,为军休干部创造便捷的生活环境,如引进家政服务,完善社区功能环境建设等;社会工作者也可以为有困难的军休干部家庭提供必要的帮扶工作,如争取社会资源等。[5]
(二)心理方面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为在心理方面存在困扰的军休干部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与介入;为长期患病的老人及其家庭成员提供心理安抚和信息支持;为患绝症或濒临死亡的军休干部进行临终关怀;为遭遇突发生活变故、丧亲的军休老人进行危机介入和哀伤辅导,提供情感支持。
(三)社会方面
首先,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激发军休老干部自身的专长及优势,提供机会发展自己的兴趣,从事政策宣传、科普教学、撰写资料等工作,使其充分发掘自身潜能,认识自身的社会价值。
其次,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工作,为空巢家庭成立互助小组,建立支持网络,开展小组活动,达到助人自助。开展歌唱、舞蹈、太极拳等兴趣小组活动,完善人际关系,扩大生活圈,增进军休老干部间的交流沟通。
最后,通过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引導鼓励军休干部发挥余热,继续体现自己的价值。主动参与一些社区事务,比如担当文明新风的宣传员、卫生环境的监督员、社区治安稳定的巡逻员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充实军休老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融入社会生活。[6]
参考文献
[1]朱宝华.服务军休干部 创建“和谐军休家园”[J].中国民政.2011,第10期
[2]李亚平.高卫东.军休干部社会再适应障碍与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2010,第8期
[3]罗洪林.军休服务管理发展模式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08,第3期
[4]杨思圆.军休干部群体的继续社会化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6
[5]辛迪.小组工作促进长春市C社区军休老人的社区融入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8
[6]王丽君.社会工作介入军休服务管理的困境研究[D].首都经贸大学.2017
[7]袁琳.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军休生活[J].新闻天地.2009,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