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觉山寺三绝

2019-09-10刘勇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19年11期
关键词:山寺壁画

刘勇

从浑源向东南过恒山隧道后,长途车大约又开了一个小时,来到深山河谷中的灵丘城。

灵丘之名来自县城中的赵武灵王墓地,现在还能看到一个大土丘。赵武灵王是战国七雄赵国倡导“胡服骑射”改革的著名人物,这次变革被认为是历史上汉族向游牧民族学习的样板。赵国由此一度成为军事强国。灵丘是个深山小县,在古代却是太行山八陉(八大交通要道)之一蒲阴陉的北部起点。灵丘西南,通过内长城上的平型关,可以抵达五台山的北侧、滹沱河流域。沿灵丘城边的唐河,古道蜿蜒东去,穿过雄伟的太行腹地,最终抵达河北平原上的保定地区。北魏定都大同时,灵丘成为北魏统治者从大同出发,控制河北平原的捷径。蒲阴古道上热闹一时。

清晨,灵丘去涞源的省级长途中巴上,一个河北口音的人向司机问路。河北话和北京话近似,在山西走了许久,已经习惯了听山西话,忽然听到近似的乡音很是意外。公路在唐河峡谷里穿过一条隧道,在一道好像断续屏风的山前,路右侧山丘上出现了古塔的塔尖,这里就是觉山寺。

在河谷边一片山间平地上,觉山寺坐北朝南。近代的砖石小门上写圆觉寺,这是觉山寺的另一个名字。小门的形制和武乡会仙观的门极其相似,应该是清末民国的范式。门上雕刻着精细的龙凤图案。

据说最初下令建造觉山寺的是著名的北魏孝文帝。孝文帝年幼时失去了父母,是在冯太后一手扶植下继承帝位的。历史研究已经证明,孝文帝改革很大程度上是在延续冯太后的汉化政策,并进一步深化。冯太后是个非常强势的人,在她去世前,孝文帝的实际权力受限。可以说如果没有冯太后,也就没有孝文帝的全面改革。觉山寺的初建,在冯太后在世时期。

据清康熙《灵丘县志·艺文志》收录的《重修觉山寺碑记》和现在寺内辽碑记载,北魏太和七年(483年),孝文帝巡行至此,正值母亲忌日,他十分悲痛,在这里兴建觉山寺。建筑规模巨大,寺内有500僧人,六宫宫女也曾经在此吃斋念佛。可见觉山寺最初是座皇家寺院。

当时灵丘是大同去河北的要道,北魏皇帝经常途经这里前往河北。觉山寺兴建前,冯太后的丈夫文成帝-孝文帝的祖父,曾多次到达灵丘。有一次文成帝在这里和群臣比试箭法,这在游牧民族出身的北魏高层中是很时髦的事情。《魏书》卷5《高宗级》载,“灵丘南有山,高四百余丈。乃诏群官仰射山峰,无能踰者。帝弯弧发矢,出山三十余丈,过山南二百二十步,遂刊石勒铭。”这山就是觉山寺对面的笔架山,有学者认为文成帝的这次射程足有500米。现在的觉山寺不远处还有御射台的轮廓。

更有意义的是,史书上记载的石碑,1996年被历史地理学家发现了。这块埋没千年的北魏和平二年(461年)《皇帝南巡之颂》残碑共计10块,现在立在觉山寺东侧的碑廊里。残碑笔法古朴有力,是早期魏碑珍品,也是我看到时代最早的魏碑。经过整理,碑阳可以看出167字,碑阴2412字,一共2579个字。碑阴上还刻有当时200多位随从官员的官职和名字,对研究北魏早期的民族、语言、制度都有重要意义。随从官员中很多是北魏皇家的禁卫军官。从官职看,很多是传世文献里没记载过的,如内行三郎、折通真、内小幢将……有的应是源于鲜卑语的音译。最有价值的是200多个人名,其中很多姓氏在汉化过程后已经不存在了。这些姓氏中据统计有双字复姓51个,三字复姓9个。有些是传世文献中未记录过的一些,如吕河、代伏云、立利、热阿、契胡等。

残碑其貌不扬,但承载着1500年前的历史信息。过去,觉山寺有所谓”塔井三奇”的说法。如今时事变迁,千年古碑再现人间,应是觉山寺现代三绝之一。

和北魏一样,北方游牧民族契丹人建立的辽代佛教兴盛,觉山寺进入又一个鼎盛时期。辽大安五年(1089年),朝廷一次拨钱十万缗敕修觉山寺,另一次赐寺院山田140余顷。沧桑巨变,现在的格局是清道光年间重修留下的。

寺内建筑因地势分为左中右3轴设计。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是钟鼓楼、天王殿、韦陀殿 、大雄宝殿;东线是魁星楼、碑亭、金刚殿、弥勒殿;西轴线是文昌阁、辽砖塔、罗汉殿、藏经楼、贵真殿。现存建筑30多间,自南向北逐渐升高。规划者充分利用有限的地皮,殿宇结构紧凑,做工精细。在大雄宝殿、弥勒殿内还保存有壁画。

觉山寺里最能让人感到深山古寺意境的非辽塔莫属。这座辽大安五年(1089年)重建的八角密檐13层砖塔,高44米多,塔基须弥座的束腰上是辽代的雕刻艺术精华:兽面、力士、侍女、坐佛、菩萨、飞天、歌舞伎、盘龙柱……细看菩萨在讲经说法、无头力士的身躯肌肉感十足,飞天翩翩起舞,兽面凶恶之极,所有单品无一雷同。

第一層南北开券门,东西是假门,塔心内室里过去有号称辽代的南向卧佛和北向千手观音,早毁,现在的是晚近村人补做。在塔心面上的佛像壁画早毁,现存者根据墨书为清咸丰年间补画。南面佛下部有巨大的盗洞痕迹。

所幸,四壁还有残存下来的60多平方米精美的辽代壁画。内容为八明王、四天王和四菩萨像。由于时代久远颜料氧化,部分壁画内容已经变黑,但大多尚能分辨出来。辽代壁画存世很少,这里的八大明王像是早期的典范。明王像上方侧角处均有小菩萨像,象征明王为其化身。据央美金瑞先生考证,这八大明王是无能胜明王、不动明王、大威德明王、步掷明王、马头明王、大轮明王、降三世明王、大笑明王。八大明王的情况十分少见,比后期水陆画内容里的十大明王,更为接近明王崇拜的早期内容。

在不动明王一面墙壁上,有位侍从武将装扮,左手托塔,我最初以为是托塔天王。另外,在题记上的大笑明王其实是步掷明王,是后人在补录的时候写错了。外侧还有东西南北四大天王。南北券门两侧是文殊和普贤菩萨、观音和弥勒菩萨。菩萨头顶上都有梵文字号。菩萨像上方各有飞天,线条十分流畅,让人想起敦煌壁画里那些曼妙的飞天来。现存塔内壁画明王多处为沥粉贴金形式。

塔室内中柱和塔壁之间十分狭窄,看到整副画像都很困难,辽代工匠们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创作这一经典。它们幸运的被保存了下来。辽代在唐代基础上更为浓郁的契丹民族风格,在藝术上也多有反映。这里的菩萨、明王像的身形、服装等方面都能看出唐代的大气,同时又有了些游牧民族风格的豪爽和奔放。

此塔的建筑和塔内壁画之精美应该和辽代的敕建和修缮活动有关。内室早年被盗,只剩下残缺壁画,壁画早年还被无知的人们大肆刻画,遭到严重破坏。塔内辽代壁画少人观赏,研究者更少。修缮时我有幸进入,后来得金瑞先生指点,我才知道了些明王的门道,其中名堂大得很,只是自己的学识太有限了。

二层以上,仿木斗拱支撑的外挑密檐层层递减,塔顶上是铁刹。有人认为此塔的玲珑俊秀有唐代的风范。我绕塔走了好几圈,砖雕上的金刚力士、飞天、歌舞的刻画确实生动,尽管完整的已经不多,但浮雕的立体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制造工艺之高,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北京著名的天宁寺塔。辽人的审美中崇尚健康和力量之美,与北宋以后中原逐渐趋向内敛和淡泊的风气有很大区别。无可非议,辽塔也是现代觉山寺三绝之一。

山风阵阵,塔上风铃响起。遥看山顶山体凹陷处还有一个小庙,当代人说那是观音堂。觉山寺前广场上3棵老松挺拔傲立,西侧山崖有座小巧的袖珍塔,不知何时所立。

在寺外几十米的玉米地里,我见到了老茶树。老树枝繁叶茂,一位农家大姐正带着闺女收拾地头。她们很爽快的帮我拽了几个茶树枝。“这树有几百年了,从我们搬过来一直长的不错。”大姐家的房子就在茶树旁边。我闻了闻,果然是茶叶的馨香。我把这几枝放在背包里,连续一周,包里都是淡淡的茶香。

觉山寺地处北纬39度地区,按常理不具备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但这老茶树确实生存了下来。据说,觉山寺僧在4月会以老树的新茶待客,我梦想着觉山茶香。老茶树应是现代觉山寺的三绝之一。

深山古道边,魏碑、辽塔、老茶树三绝,堪称觉山寺1500年来的历史文化精华,我为天地间的这方宝地而沉醉。

出寺,河边的笔架山陡峭依旧,古籍中说“平地惊雷”的唐河水在我身后缓缓流过如温柔的姑娘,早已没了当年的咆哮之声。

猜你喜欢

山寺壁画
敦煌壁画里的“养生秘诀”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三观壁画
大林寺桃花
“反美”壁画
在山顶
在办公室打电话有多危险
夜宿山寺
山寺梅兰
“飞蛾”修复壁画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