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越农业科技合作探析
2019-09-10温国泉韦幂陈格汪羽宁吕荣华
温国泉 韦幂 陈格 汪羽宁 吕荣华
摘要:【目的】根据中越农业科技合作现状,挖掘合作潜力,为中越农业科技合作发展路径的深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与实地调查阐明中越农业科技合作机制、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目前双方需求,筛选合作潜力较大的领域,对进一步合作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中越两国农业科技合作基础良好,已建立中国—越南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湄公河委员会(MRC)、中国—东盟创新合作大会、南亚东南亚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及中国—越南农业合作联合委员会等合作机制,合作模式主要有农业科技人员学习、交流及培训,共同开展农业科技合作项目和农业科技合作平台建设等。当前合作中还存在双向合作不平衡、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缺乏、合作缺少创新且局限性大及合作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合作潜力较大的技术领域有农机研发、作物种子、有机肥料研发、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及农业资源开发等。【建议】完善不成熟合作机制,制定全新合作模式;加强双语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拓宽信息交流渠道;创造更多合作机会,探索平衡合作方式;共同设立农业科技合作基金;完善农业科技支持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强农户技术培训;建立统一的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关键词: 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中越科技合作;“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 S-05;F125.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2095-1191(2019)01-0208-07
0 引言
【研究意义】至2018年,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已建立15年,双方在经济、科技、贸易、文化等领域合作成果丰硕。“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将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关系推向了新高度。越南作为东盟成员国,是我国的重要邻国,也是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辛闻,2017)。当前,中越双方已就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越南“两廊一圈”构想的战略对接合作达成共识,农业科技作为基础发展领域之一,对战略布局的实施、粮食安全的保障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越两国自然条件及发展水平的差异造就了两国农产品、农业科技及农业生产要素等方面的互补性。根据相对优势理论,农业资源禀赋、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及要素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是促进农业国际合作的重要因素(白金山,2017),可见,中越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的深入发展是必然趋势。深入分析中越农业科技合作现状,挖掘两国农业技术合作潜力,对两国科技合作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前人研究进展】科技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研究热点之一,许多学者认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应注重技术输出,同时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并善于利用合作双方的互补性。曹玉娟等(2015)认为,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农业科技合作应以项目为主要载体,按“援助+合作+经贸”梯度建立农业科技国际合作项目库,其中援助式项目主要推向包括越南在内的东盟不发达国家。李斐和杨枝煌(2016)认为,必须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包括越南在内的东盟国家的农产品科技含量,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拓展双边农业合作。程长林等(2017)认为现阶段中国应承担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责任,需加强技术援助与输出,因此农业科技合作模式应逐渐转向“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的方式。阮清廉等(2017)分析了越南多年水稻产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与我国进行对比,指出中越两国在农业机械、水稻种子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尚永辉和魏君英(2017)对东盟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分类,认为越南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属于第二层次,因此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在于技术输出和农业机械化。杨文桓(2018)基于越南需求视角进行分析,认为中越农业技术的合作形式往往是越方从中方引进技术,中方对越方的技术需求很小。朱月季等(2018)发现,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农业技术合作中存在科研机构参与度低的问题,并建议双方在合作时充分利用科研机构力量,促进先进农业技术的区域性合作研究。作为我国唯一与越南海陆相连的省(区),广西多年来与越南乃至东盟各国密切、深入的合作关系也是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曹丽君和陈启源(2009)分析了广西与越南的农业科技合作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认为广西应大力支持“走出去”战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以技术为手段,积极开拓越南市场。郑绘(2013)通过对广西与东盟科技合作需求进行分析,认为农业科技是东盟国家的主要科技需求之一,農业科技是新时期广西与东盟深化合作的重点领域。【本研究切入点】目前关于中越农业科技合作的研究多集中于我国边境省区(广西、云南)与越南间的交流合作,或是从中国—东盟合作的层面进行总体分析,从中越两国国家层面出发的农业科技合作研究鲜见报道。【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详细分析中越两国农业科技合作机制、方式及主要存在问题,并从两国各自的需求出发,深入探究合作潜力较大的领域,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及建议,为中越农业科技合作发展路径的深化提供参考。
1 中越农业科技合作现状
1. 1 概况
2000年中越两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新世纪全面合作的联合声明》,声明明确指出,积极推动两国农、林、渔业的互利合作,鼓励和支持两国有关企业和部门在农作物、家畜家禽良种培育、农林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制造、海洋捕捞、水产养殖等方面加强交流和合作(唐家璇和阮颐年,2001)。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越方于2015年明确表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希望同中方在农业等领域加强合作;2016年,两国政府就“一带一路”倡议与“两廊一圈”构想的对接达成共识(金丹,2018),标志着两国的合作关系迎来了新的里程碑。近年来,两国政府及地方政府、农业机构在作物生产与品种推广、农机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动植物疫病防控、渔业等领域不断加强合作,并签署了《中国农业部与东盟各国农业部关于食品与农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越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动植物检验检疫合作协议》、《北部湾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与养护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与越南广宁、谅山、高平省农业合作备忘录》等合作文件,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1. 2 合作机制
近年来,中越之间不断完善的合作机制使农业科技领域的合作得以迅速发展,除了中国—越南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及湄公河委员会(MRC)等建立较早的机制之外,中国—东盟创新合作大会、南亚东南亚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及中国—越南农业合作联合委员会等创新机制也相继建立,更好地服务于新时期及“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农业科技合作需求。
1. 2. 1 中国—越南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 中越两国政府于1992年建立中越政府间科技合作联委会机制,并召开不定期会议,截至目前,会议已举办9届。联委会会议由中越两国科技部及相关部门官员参与,通过前期的项目征集与申报,共同确定并支持某一特定时期及长期合作项目,同时对双方感兴趣的其他合作领域及项目给予支持和落实。联委会通过发挥其宏观指导和协调作用,引导科技部门、院所和企业在包括生物、农业在内的科技领域开展合作。
1. 2. 2 湄公河委员会(MRC) MRC是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际区域合作中形成的几个影响力较大的合作机制之一,由湄公河流域四国(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共同成立,旨在湄公河流域共同开发和管理所有可能产生跨境影响的领域,包括农业资源、渔业资源及河流资源等,每年至少举行1次理事会会议及至少2次联合委员会全体会议。1996年,我国成为MRC对话伙伴之一。
1. 2. 3 中国—东盟创新合作大会 2014年3月,广西东盟技术转移中心获批组建,通过先进适用技术展览、技术推介与洽谈、实地考察、技术培训等模式,重点汇聚展示我国及东盟国家的优秀创新成果、促进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建设、推动我国与东盟国家技术需求对接及创新合作。越南作为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的重要合作伙伴,每年均派出近百人的农业技术团队出席大会,并洽谈签约。
1. 2. 4 南亚东南亚农业科技创新联盟 南亚东南亚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倡议,由南亚、东南亚国家涉农农业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等共同发起,于2017年6月正式成立。联盟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每年举办研讨会、农业考察、农业技术推介等方式,推进联盟成员间的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沟通,共商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共享农业科技资源,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目前,该联盟的成员单位已增至37个。
1. 2. 5 中国—越南农业合作联合委员会 2018年1月,中越两国农业部副部长共同主持召开中越农业合作联委会第一次会议,确定了渔业增殖放流与养护、中越水稻杂交研制联合中心、畜禽废弃物处理及沼气、植物保护和农药及跨境动物疫病防治等领域和项目的合作,并讨论通过了联委会的组织结构,意味着中越农业合作新机制的形成。联委会每年将举办1次会议,以加强双方农业部门对农业合作方向的规划与交流。
1. 3 现有合作方式
1. 3. 1 共建农业科技合作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中越两国已共同搭建了包括示范基地、示范园及联合实验室等在内的合作平台,为双边科技合作与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早在1999年,中越双方已在两国科技部的支持下合作建立了首个中越农业综合技术示范研究推广基地,无籽西瓜也由此迅速打入越南市场,越南没有无籽西瓜种植的历史得以被改写。此后,越方与我国广西、云南等地域优势省区的合作交流也日益频繁,双方已共同建立数个技术交流及示范平台,我国对越南乃至东盟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1. 3. 2 农业科技人员互访,创造交流培训机会 科技人员互访是当前中越农业科技合作中最基础,也是最常见的方式。20世纪50~70年代,中越两国协议、议定书和会谈纪要规定,我国以接受留学生、考察团来华学习,并派遣专家赴越交流等方式为越南提供农业科技援助(宋超和许婧,2018)。交流互访人员一般来自涉农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双方通过不定期派出人员进行学习与交流,可以了解对方农业科技的阶段性进展。例如,自2000年起,广西农业科学院与越南农业大学合作实施了中国—越南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服务,根据越方需求并结合我国农业发展优势,开展各类学术考察、交流访问及研讨班、培训班,迄今为止共派出专家近200人次、学术考察交流人员超150人次、接待越南访华人员近400人次,并对3000多人次进行了技术培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
1. 3. 3 共同开展农业科技项目,推动实用技术输出 开展国际项目合作是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的有效手段,可以極大推动双边政府间的科技合作。充分利用科技资源,解决农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如,2008年以来的多项中越边境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项目,2010年以来的中国那坡—越南高平种桑养蚕合作项目,2014年实施的中越鲟鱼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示范项目,以及2016年8月起广西农业科学院开展两项迁飞性害虫防控技术研究专项项目等,对越南疫病防控、养殖业及水产业等领域的发展均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1. 4 农业科技合作面临的问题
1. 4. 1 双向合作不平衡,合作动力不足 目前我国与越南科技合作主要以技术输出转移为主,具有较强的援外性、公益性和区域性(陈启源和曹丽君,2010)。合作应是双向的,然而目前无论在国际范围内还是在东盟地区,越南的农业科技水平均不具有较强竞争力(杨琼,2015),因此,迄今为止的中越农业科技合作内容多为我国的“走出去”项目,而从越南“引进来”的项目相对较少,难以达到双向平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双方的深入合作,导致双方农业科技合作的动力不足,不利于合作关系的长远发展。
1. 4. 2 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缺乏,信息交流局限性大 两国专业从事对外农业科技合作的人才较少,熟练掌握中越双语的农业科技人才更是缺乏。以广西为例,尽管区内已有不少院校开设了越南语专业,但由于起步晚、开设时间短,加之培养方向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邓玉春,2011),培养的学生很难迅速切入特定行业。此外,目前广西尚无高校开设对外农业专业,因此难以培养更高层次的对外农业科技人才。目前中越双方交流方式十分局限,主要是高层领导的交流考察,基层专业人员交流机会较少;交流的形式主要为短期参观和考察,缺乏长期的实地研究考察。
1. 4. 3 合作模式缺少创新,合作局限性大 目前两国合作方式主要以相互走访交流考察、农业技术培训为主,此外还有中国—东盟博览会农业展及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论坛等定期开展的农业科技交流活动。但是,以上合作方式往往具有形式单一、受时空制约大等缺陷,影响力相对有限。另外,双方也尚未建立成熟的常态性合作机制,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有序的规划,难免会出现资源分配不均甚至资源浪费等现象。目前中越合作参与人员局限性较大,多为政府或科研团队之间的交流,涉农企业数量少、技术水平低,因此双边的企业合作范围仅集中于边境地区,主要为单一农产品小额贸易,产品质量及附加值一般不高,难以对双边农业起到推动作用。
1. 4. 4 合作资金较紧缺,项目资金投入较少 部分中越合作的运行依赖于世界银行、亚洲发展银行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及两国政府机构的财政资助(江文国,2014)。国际组织需要面向全球范围提供资助,无法长期顾及单一国家的需求,由于国情限制,我国所提供的无偿资金援助也有一定上限,经济相对落后的越南更是难以稳定提供合作资金,因此对于合作项目的投入非常有限。以上因素直接影响了两国合作项目的实施进程及质量,使得合作效率较低。
2 中越农业科技合作领域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越农业科技合作质量的全面优化提供了良好条件。因此,双方应积极挖掘农业科技合作潜力,更好地利用这一机遇加速农业的升级。新常态下,我国急需与国际农业进行全方位对接与合作,以解决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尚永辉和魏君英,2017)。越南则受限于其农业发展阶段及整体科技研发水平,农业科技需求较为迫切,需求面较广。近年来,两国政府及地方科研机构、院校等的合作多集中于作物种植技术推广示范、种质资源引进与示范、动植物疫病防治、渔业等方面,越南对我国的农业科技种类需求前三位及其比例分别为农业机械(43.98%)、作物种子(23.31%)和肥料(13.91%)(杨文桓,2018),此外,我国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及养殖技术等在越南也越来越受欢迎,这些均可作为中越双方今后重点合作领域来共同推进。
2. 1 农业机械研发技术
越南在农机研发制造方面进展非常缓慢,且主要偏向价格低廉的小型农业机械的生产,质量及专业性較差。直至2015年,越南农机仍只能满足32.6%的市场需求,农机化水平急需进行跨越式发展(马铮,2015)。我国的农业机械研发水平较高,生产技术较为先进,且农机产品品牌众多,质量过硬且价格仅为越南当地同类产品的一半(农文寿,2013),因此在越南市场广受欢迎。
2. 2 作物种子技术
水稻是越南第一大粮食作物,大米是其重要的出口创汇商品。2012年,越南首度超越泰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国。但是,目前越南杂交水稻的制种技术发展较慢,种子主要依赖进口,每年杂交水稻种子进口量约2万t(农文寿,2013);品种选育进展缓慢,新品种主要引自我国,试种后在全国推广。由此可见,中越两国在种子技术方面仍具有可观的合作潜力和前景,可在杂交水稻自主选育、制种新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2. 3 有机肥料研发技术
共同开发利用有机肥料是中越农业科技合作的一个重要契机。越南肥料工业发展较慢,肥料研发能力不高,近年来对我国肥料的年进口量均达400万t以上。无机肥料和化肥占越南肥料总使用量的90%以上,有机肥占比较小,因此肥料使用效果通常只有45%~50%。越南每年约产生6000万~7000万t农业废弃物及2000万t可用于有机肥生产的水产养殖废弃物,此外,越南丰富的污泥资源对于有机肥生产也极具价值。
2. 4 畜牧养殖技术
我国畜牧业养殖技术较发达,经验丰富,近年来从事畜牧业生产劳动的人口已超过1亿,畜牧业产值已占我国农业总产值的34%(蒋坤明,2014)。近年来越南生猪养殖技术发展较快,工业化养殖程度较高;养牛业相对发展较慢,技术相对落后,目前主要依靠农户以传统方式小规模散养,牛肉加工技术欠发达,产量较低;禽类产品产量巨大,但养殖周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且所用兽药及饲料均依赖进口,因此产品价格也远超全球平均水平。此外,越南畜禽饲料研制和加工技术落后、设备紧缺,饲料质量及经营规模也远远落后于我国。
2. 5 农产品加工技术
越南农业加工行业需求较大,主要包括建立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大宗农产品和蔬果、鲜花等采后保鲜和加工、农产品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等技术需求。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经过多年发展,规模化趋势明显,目前已成为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李桂峰,2017),也是近年来国内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加工设备已初步满足行业基本需求,加工工艺及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此外,我国每年产生农业废弃物资源超30亿t,农业部也大力倡导和支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可见,中越两国在农业加工技术领域合作前景广阔。
2. 6 农业资源开发
目前,中越两国的资源合作开发多集中在矿产资源等方面,近年来虽然也陆续有农业资源开发合作项目实施,但参与者主要是地方企事业单位和广西、云南等边境省(区)的市、县级单位,合作规模与力度均较小。今后双方政府可针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制定合作方向与规划,对具有明显地域优势和特色的生物资源、天然能源、水土资源等进行合理开发、配置和利用,力求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3 加强中越农业科技合作的建议
3. 1 完善不成熟机制,制定全新合作模式
以联席会议的形式,建立中越农业科技合作管理协作机制,通过设立会议办公室,由政府机构或农业机构对合作事务进行监督管理,同时建立严密的联络负责人制度,两国政府及农业部门在此制度下保持长期密切联系,通过定期召开会议,为双方农业科技合作制定宏观方向,同时明确所有合作参与方(部门、机构、单位等)的职责,协调分工,以防止资源分配不均或浪费现象。此外,应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搭建农业科技涵盖面广、专业性强、针对性明确、交流渠道通畅、面向世界的门户网站;可采取会员认证制度,积极邀请中越两国政府相关部门、农业科技组织机构及涉农高校、研究单位和企业等入驻,定期开展远程研讨会、远程答疑乃至远程考察等合作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优势,打破传统合作模式的局限性,使所有农业科技人员都有机会参与合作。
3. 2 加强双语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拓宽信息交流渠道
两国科研部门应注重培养适应中越合作的农业相关专业人才,尤其要有意识地加强中文和越南语的深入学习,畅通合作交流的渠道;高校开展双语农业教学,开设涉农外语等专业,为中越农业合作输出专业人才。中越双方可通过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定期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的科技和语言培训,提供进修、培训及留学的机会,使本国科技人才切实置身于合作国的农业科技环境及专业语言环境中,快速融入合作氛围,提高对外合作能力;对于尚未有机会出境交换的科技人才,可通过整合科研院校的农业科技资源等手段,逐步实现双边农业教育资源共享。
3. 3 创造更多合作机会,探索平衡合作方式
国际合作应做到内引外联,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两条腿走路。当前,中越双方需将“请进来”战略作为合作重点之一,结合越南的资源、技术及人才等特点,积极探索新的农业科技“请进来”方式。政府应推行角度多样、层次丰富、领域宽阔的开放合作,以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同时强化对越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做到以商招商、精准招商,尤其要大力引进PPP项目,鼓励企业与政府合作,推动越南农业自主创新,逐步从目前的公益性援外农业科技合作模式向真正的国际农业科技合作模式转变,达到合作的双向平衡。
3. 4 共同设立农业科技合作基金
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加之其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因此目前来说吸引投资较为不易。结合两国国情,建议双方政府共同设立农业科技合作专项基金,专门提供农业科技合作中所必需的考察费、培训费及产品技术研发费等,同时合理引导社会资本注入,积极增加资金来源,提高农业科技合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 5 完善农业科技支持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政府应充分意识到农业科技企业对国际合作活动的需求,积极构建涉农企业对外合作平台,对农业科技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补贴,通过资金、项目培育和支持科技创新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系统,及时提供行业发展动态、先进生产技术等信息;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国际展览、高新技术展会等,为其拓宽国际交流合作途径;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同时鼓励企业寻求自主创新,改造并升級传统农业科技发展道路,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转化质量,从而使企业更具国际竞争力。
3. 6 加强农户技术培训
农民是农业生产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素养高、理解与创造力强的农民队伍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推广的关键。在中越农业科技合作过程中,农业部门应注意改变农户的陈旧思维,引导农户提高对农业科技的接受力、理解力,从而使新技术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政府可针对广大农民、种养殖大户等群体开展培训班,结合农户自身条件、当地生产条件等因素来设定培训内容,拓宽农户眼界、提高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两国农业科技合作的效率,优化合作效应。
3. 7 建立统一的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标准是生产活动的技术依据,是增进合作双方沟通互信的重要纽带。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有利于在现有农业资源和农业科技水平条件下将产出最大化,提高国际合作的成效。一直以来中越两国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2014年8月,广西标准技术研究院成立了东盟标准研究中心,重点加强东盟国家标准化体系、标准互认互通、标准化工作体制机制等工作,为各项国际标准化活动提供了平台。中越双方应抓住契机,从各自实际条件出发,逐步共同建立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严格监管农业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过程,促进双方技术检验标准统一化;还可共同制定相关标准法规,合理利用双方农业资源,提升双边农业科技合作质量。
参考文献:
白金山. 2017.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农业国际合作前景[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0): 59-62. [Bai J S. 2017. China’s agricultural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spec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J]. Chinese Cadres Tribune,(10): 59-62.]
曹丽君,陈启源. 2009. 广西与越南农业科技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J]. 东南亚纵横,(7): 55-58. [Cao L J, Chen Q Y. 2009. The situation,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Guangxi and Vietnam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J]. Around Southeast Asia,(7): 55-58.]
曹玉娟,杨起全,赵延东. 2015. 新周边形势下中国—东盟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的广西实践[J]. 中国科技论坛,(3): 155-160. [Cao Y J, Yang Q Q, Zhao Y D. 2015. Local practice of China-ASEAN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surrounding areas[J]. 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3): 155-160.]
陈启源,曹丽君. 2010. 论广西与越南农业科技合作的理论和实践途径[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2(6): 49-52. [Chen Q Y,Cao L J. 2010. Guangxi-Vietnam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operation: Theory and practical cour-ses[J].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32(6): 49-52.]
程长林,任爱胜,柳萌,王永春,修文彦. 2017.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现状与模式研究[J]. 农业展望,13(8):107-111. [Cheng C L,Ren A S,Liu M, Wang Y C,Xiu W Y. 2017. Status quo and mod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J]. Agricultural Outlook, 13(8): 107-111.]
邓玉春. 2011. 高职高专越南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经济研究导刊,(23): 258-260. [Deng Y C. 2011. The exploring and practice of the Vietnam language speciality complex talent training in the high vocational school[J]. Economic Research Guide,(23): 258-260.]
江文国. 2014. 基于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中越粮食安全区域合作[D]. 杭州: 浙江工业大学. [Jiang W G. 2014. Sino-Vietnam regional cooperation for food security based on raiding food production ability[D].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蒋坤明. 2014. 浅析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 当代畜牧,(11): 12-13. [Jiang K M. 2014.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 of animal husbandry in China[J]. Contemporary Animal Husbandry,(11): 12-13.]
金丹. 2018. “一帶一路”倡议在越南的进展、成果和前景[J]. 学术探索,(1): 25-30. [Jin D. 2018. Progress, achievements and prospects of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 Vietnam[J]. Academic Exploration,(1): 25-30.]
李斐,杨枝煌. 2016. 中国—东盟农业合作提升战略[J]. 国际经济合作,(10): 31-40. [Li F,Yang Z H. 2016. China-ASE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promotion strategy[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10): 31-40.]
李桂峰. 2017. 农产品加工水平稳步提升 未来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EB/OL]. 2017-11-22. https://bg.qianzhan.com/trends/detail/506/171122-34fee2fa.html. [Li G F. 2017. The processing lev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has been steadily improved,the future still has broa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EB/OL]. 2017-11-22. https://bg.qianzhan.com/trends/detail/506/171122-34fee2fa.html.]
马铮. 2015. 越南农机需要跨越式发展[J]. 农机市场,(8): 60. [Ma Z. 2015. Vietnam’s agricultural machinery needs to leapfrog development[J]. Agricultural Machinery Market,(8):60.]
农文寿. 2013. 中越农业互补性及农产品贸易策略研究[D]. 南宁:广西大学. [Nong W S. 2013. China-Vietnam complementary agricultur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 trade research[D]. Nanning: Guangxi University.]
阮清廉,刘喜,江玲,万建民. 2017. 越南水稻生产概况及中越水稻生产互补性分析[J]. 杂交水稻,32(6): 64-74. [Nguyen T L, Liu X, Jiang L, Wan J M. 2017. Rice production in Vietnam and analysis of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Vientnam and China in rice production[J]. Hybrid Rice, 32(6): 64-74.]
尚永辉,魏君英. 2017. “一带一路”下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18): 9-11. [Shang Y H, Wei J Y. 2017. Research on China-Ase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under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Strategy[J]. Co-operative Economy & Science, (18): 9-11.]
宋超,许婧. 2018. 中国对越南农业技术援助初探(1950—1978)[J]. 中国农史,(4): 34-45. [Song C, Xu J. 2018.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China’s technical assistance to Vietnam in agriculture(1950-1978)[J]. Agricultural History of China,(4): 34-45.]
唐家璇,阮颐年. 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关于新世纪全面合作的联合声明[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6): 22-24. [Tang J X, Nguyen Y N. 2001. Joint State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 on comprehensive cooperation in the new century[J]. Gazette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6): 22-24.]
辛闻. 2017. 外交部:越南和老挝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EB/OL]. 2017-11-14. http://www.china.com.cn/news/world/2017-11/14/content_41890915.htm. [Xin W. 2017.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Vietnam and Laos are important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EB/OL]. 2017-11-14. http://www.china.com.cn/news/world/2017-11/14/content_41890915.htm.]
杨琼. 2015. 越南的投资环境与中国企业对越投资策略研究[D]. 昆明:云南大学. [Yang Q. 2015. The analysis of Vietnam investment environment and strategy research[D]. Kunming: Yunnan University.]
楊文桓. 2018. 基于越南需求视角的越中农业技术合作研究[D]. 南宁:广西大学. [Duong V H. 2018.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operation between Vietnam and China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Vietnamese demand[D]. Nanning: Guangxi University.]
郑绘. 2013. 深化广西与东盟科技合作的思路与对策[J]. 企业科技与发展,(23): 16-17. [Zheng H. 2013. Ideas about deepen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Guangxi and ASEA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countermeasures[J]. Enterpri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Development,(23): 16-17.]
朱月季,胡晨,李佳莲. 2018.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业技术合作模式研究[J]. 世界农业,(9): 28-33. [Zhu Y J,Hu C,Li J L. 2018. Study o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operation model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 World Agriculture,(9): 28-33.]
(责任编辑 邓慧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