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的三个“立足点”
2019-09-10周媛媛
周媛媛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相比,群文阅读更具有文本阅读的高效性。基于此背景,对立足单元主题、立足文本内容、立足课文拓展的群文阅读模式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群文阅读;立足点
在“大数据”时代下,单篇式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群文阅读才能有效地提升阅读效率。群文阅读其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单一的文本教材,而是拓展至一系列存在相似之处的文本的组合,引导同学参与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将课堂所学和课外的自我阅读融合在一起,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也能积累更多的阅读内容。在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实际操作过程中,作为教师不仅要将文章本身讲清楚,更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对文章进行适当的拓展,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效的学习,并且使学习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立足单元主题
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这样既可以将相近主题的内容统一到一起,也可以同时优化整合不同的教学资源,这样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便是整体的、系统的资源。一个单元包括好几篇分散的文本,这些分散的文章往往具有相似的主题,在同一主题下引导学生以群文阅读的方式学习,不仅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教学,而且学生也能更容易更深入的理解文章和主题,在这样的模式下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上的某个单元就收录了这样一篇文章——《泉城》,这篇文章属于写景叙事类,因此在编排中将另外两篇写景叙事的文章也编到了同一单元。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景色”这一主题对三篇文本进行整合分析。此外,这三篇文章具有相似的内容以及写作手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相同点进行整理概括,这样学生便能更快地把握写景叙事文的要点。
立足文本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不要仅仅局限于教科书,要将课外文本加入进来,构成“X+1”模式,将学习从教科书迁移到课外文本。首先,深入了解教科书的单元内容,要将教科书文本的内涵了解清楚,并明确学习方法,为课外文本的学习做好技巧准备。然后,将课外文本引入,再将学习教科书文本的方法运用到课外文本中,阅读之前尝试列表明确学习任务,便可提高閱读效率。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夹竹桃》,这篇文章中作者着力描写了花色、花香和花语,可见作者对花的喜爱之情,另外一篇文章《广玉兰》同样渗透了作者的爱花之情。这两篇文章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同样用丰富的奇妙的语句描写了花,趣味十足。所以,教学中,笔者选择了这两篇文章来进行群文阅读,此外还加入了一篇课本以外的文章《青松》。在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感悟教科书的两篇文章里对花的描写手法,领悟作者的人生志趣。然后让学生自主对比分析两篇文章相同的地方,然后列出学习任务,带着任务再去学习课外文章《青松》。再让学生进行汇报,从汇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能比较顺利地将教科书文章中所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文章中,并且能整合课内课外文章的共性进行分析和探讨。
立足课文拓展
在实施群文阅读教学时,必须以学生阅读习惯和需求为出发点来进行主题阅读。教师在选择文本时,首先要基于小主题再往外扩展主题内涵,准确选择群文阅读的范围,让学生更加有效的阅读。
当确定某一主题后,在选材时应当采用并列式,用举例来让阅读素材更加丰富,让学生对某一主题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并将选材观不断渗入到阅读中。比如,当以“景色”为主题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立“美丽的自然景色”“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与自然”等阶段性的目标,文章的数量应该随着阅读时间的多少来变化,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收录了《祁黄羊》《桃园三结义》《赵氏孤儿》等经典的跟历史人物有关的文章,这三篇文章将人物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在这样的共性基础上,笔者以“义薄云天”为主体,首先选择了《桃园三结义》这篇文章,以群文阅读模式授学,先让学生对“大义”的概念有所认知,接着又选取了《赵氏孤儿》和《管鲍之交》让学生通过讨论认知在当下如何看待和传承“义”。
在选材时,除了要关注文章的数量,也要关注文章深层次的含义,这里提出“纵深式选材”的理念,即深入挖掘某个话题,不仅局限于表层含义,更要了解掌握深层次的内涵,这样学生的认知不流于表面而走向深度思考。如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里有几篇如《望月》这类月下吟诗的文章,这些文章通过展现月色来表达情感,笔者找出了这几篇文章的共同点,即月色的美带给人的陶醉和启迪,因此笔者又选择了有相同立意的《二泉映月》这篇课外文章,组成了阅读群,让学生感知月色与诗情画意。
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具有高效性和创新性,同时也能打破传统阅读教学。在小学阅读课堂上融入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纵向横向的理解都能得到加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