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阅读”培养语文学习能力
2019-09-10谈菊兰
谈菊兰
现在已经进入了微时代,由于手机阅读的盛行,导致不少学生的阅读都趋于碎片化。碎片化的阅读虽然能利用人们的空闲时间,但是也造成了学生的阅读过于浅表化和机械化,长此以往,会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带来不好的影响。学者曹明海认为,文本是一个有意义的形式,所以要综合运用各种语文手段来表达某一个完整的思想,传达有意味的情感。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课文来引导学生整体阅读文章,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整体朗读,品味意蕴
文本是一个整体,有着整体性的意义。若学生割裂开来阅读,很可能无法明白作品的内在意蕴。笔者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展开诵读,并在诵读的过程中挖掘其中的内涵。学者王荣生提出若没有指导学生整体阅读,那么学生发现的只是文本的信息,而不是文本的内在意蕴。相反,若连贯诵读,则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
在指导学生学习五年级(上)第二十六课《清平乐·村居》的时候,笔者并没有强求学生理解其中每一个词汇的意思,并进行逐字逐句的理解,而是鼓励学生展开整体诵读的活动。在诵读中,学生要感受词牌独特的韵律美,有节奏地诵读这首词作。同时,笔者还给学生的诵读配上音乐,让学生在头脑中展开联想,想一下这首词作展现的是怎样的意境,给人怎样的阅读感受。在学生诵读后,笔者还会提出一些问题,鼓励学生进行理解:“村居的生活是怎样的呢?给人怎样的整体感受?这一家人都分别在做什么事情呢?你能从他们的行为中感受到什么呢?”这些问题都从整体入手,能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其中的内容。有学生尝试表达自己的感悟:“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恬然悠闲的田园生活。家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做,周围传来乡里乡音,让人感觉很舒服。”这样学生就能在整体体会的基础上感受作品的意味。
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现代诗的时候,笔者常常组织学生展开整体诵读的活动。这样教学能展现出诗歌的文体特色,能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生动的词句,想象诗歌表达的意境,体会诗歌的节奏感。
整体感悟,提纲挈领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要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整体并不是部分的总和。所以,笔者在指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时候也没有将其割裂成若干部分,然后让学生将理解拼合起来,而是鼓励学生在提纲挈领的基础上进行理解。
在指导学生学习五年级(上)第二十二课《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时候,笔者便指导学生运用提纲挈领的方式进行整体理解,在学生整体阅读课文后,鼓励学生找出文章中的中心句,说说整篇文章都围绕什么展开。学生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是若能坚持不懈,就能完成人生目标。”我又提出问题:“那么,文章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采用了哪些方法论证呢?”学生提出:“在文章中举了几个例子。” “这些例子都是随便举的吗?”“不是,它们都是紧紧围绕文章中心的例子。”“从哪里能看出这一点呢?”“其中的人物都是坚持不懈的人物。而且例子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都有,证明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完成理想。”在这样的整体感悟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还对文章的整体结构也有所了解。
笔者鼓励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深入分析,在理解的过程中也要围绕文本整体进行感悟。这样学生能带着问题细读文本,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其阅读效果就会更好。
整体深入,把握角度
在教学的时候若要让学生深入下去理解人物形象,了解文本的主旨,也要建立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笔者鼓励学生就某一个问题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尝试在全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能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在指导学生学习五年级(上)第二十三课《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对林冲的人物形象有更深入的了解,笔者鼓励学生尝试探究林冲这个人物。学生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加以理解,总结林冲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且還要找出文章中的例证加以证明。学生尝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有的学生从林冲的武术入手,找到了“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等词句,认为林冲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还有的学生从林冲的境遇入手分析,找到“遭受高太尉的陷害”等词句,认为林冲是一个受到陷害的人。还有的学生从林冲待人接物的方法入手分析,找到“想必是柴大官人的师父了”等词句,认为林冲是一个待人和善的人。还有学生从“连忙站起来躬身施礼”入手,认为林冲谦虚谨慎。笔者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总体说明一下林冲是怎样的人。
多元分析文本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在发散后再尝试整合起来。笔者还鼓励学生尝试撰写读后感。这样能让学生更整体化地理解文本的内容,总结各种观点,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有的观点。
整体观照指的是在立足整体的基础上,运用整体意识进行思考,是一种很好的哲学思维方式。学者鲁道夫·斯坦纳在谈到整体性的时候认为:从远处看森林时,呈现整体的状态,不管其中有多少树木,整体观照是强调直觉性和普遍联系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利用整体观的方法展开阅读,让学生提高思维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