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应渗透绿色理念
2019-09-10张蕾
张蕾
2019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列为2019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一,明确提出要提升绿色发展能力。这无疑向社会释放出建设绿色中国的强烈信号,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时应当与时俱进,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上灵活地将知识要点与绿色理念进行融合,让学生也能够对绿色生态与绿色中国怀以建设发展之心。
培养正确的绿色观念
首先,学生应当对绿色观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为例,先结合现实来看,一说起全球变暖,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二氧化碳,但实际上,温室气体并不是唯有二氧化碳,而是多种不同气体的“乱炖”,其中就包括了甲烷,它同样会对气候造成严重的危害。但是,甲烷在生活中又有另一种面貌——沼气,沼气中的主要成分就是甲烷,日常生活中烹饪用的能源,洗漱用的能源,家居用的能源,很多都是利用了燃烧充分的沼气。不仅如此,由于甲烷在燃烧之后,只会留下水汽和二氧化碳而没有其他有害的残留物,这意味着并不会对环境产生太大的影响,这也促使沼气成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能源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到日常生活中。除此以外,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讲,也会利用甲烷来制取炭黑和其他有机化工原料。不得不說,甲烷是一种“矛盾体”,既是大气的污染物,也是绿色能源。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们渗透绿色理念时,就应当提醒学生站在中立客观的角度去分析,并“趋利避害”,往其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角度去推动与促进。
关注日常的绿色现象
学以致用,学有所用,是学习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师在向学生渗透绿色理念时,要提醒学生关注日常的绿色现象。以《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为例,教材分别介绍了乙醇和乙酸。我们用乙醇来分析,学生只要在家里稍加观察就不难发现,虽然父母会在家里预备一定的米(比如在米快要吃完时就先买一些在家备着),但即使是粮店做促销活动(比如双十一等),家里也不会一次性在短期内采购大量的、可食用半年甚至更久的储备量,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稻谷类在储藏期间若环境不得当,就有可能会发热,霉变等致使品质变坏,也就是俗称的“陈化”。一个家庭尚且如此,一个国家可想而知。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每年的稻谷产量是非常高的,这背后同样是防止粮食发霉变质,因此,“陈化粮”的妥善处理也成了一个必须提上议程的问题。“十五”初期,国务院就同意启动生物燃料乙醇试点,除此以外,国家现在也在尝试推广使用乙醇汽油。
可以发现,不论是我们日常食用的粮食,还是交通出行中的汽车,其实都是学生容易接触到的,与绿色化学有关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重视关注日常的绿色现象。
强化学生的绿色意识
建设绿色生态的环境,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意识,作为接受知识教育的学生来讲,更应如此,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渗透绿色理念时,还应当强化学生的绿色意识。这里的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学生本身要身体力行地去践行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些保护环境的事情,比如减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洗手后随手关闭水源,注意随手关灯等等,很多看似细微末节的事情,甚至是不被人所注意到的种种小举动,都应当被学生重新重视起来。另一方面,是学生要做绿色环保、绿色理念的宣传者和示范者。比如,为家里规划好能源使用清单,提醒家里的其他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要节约水源、电源等,不能够肆意地浪费,无节制的使用。在平常看到有其他人做破坏环境的行为时敢于制止与提醒等。通过这种方式来勉励学生保持“言行一致”,共同为绿色环境贡献力量。
启发学生的绿色思路
绿色理念的坚持与绿色环保的践行,它是一个长期的,不断进步的过程,不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个人行为上看,对于绿色环保的很多方式方法也应当是不断丰富化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绿色理念时,还应当重视启发学生的绿色思路。
比如对于废旧电池如何利用,怎样去想办法让电池中的电源都能够被充分使用(比如更换到功率更低的家用电器等),有意识地做一名创新尝试者。包括教材中会提到的一些环境保护的措施,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结合当下的时代特点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式(比如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等),让学生们的绿色思路能够活跃起来,而不是多年如一日地停留在长期接受到的一般理念中。
有关资料研究显示,地球的植被正在不断地恢复,这些成绩的背后,这无疑是向世界肯定了中国在植树造林上的投入与产出,而其与我国长期奉行经济发展与绿色环保相互平衡不无关系,这种对绿色的敬畏与守护,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归功于长期的引导与切实的行动。落脚到育人的根本方式——教学上去,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在知识讲解中渗透绿色理念,让学生能够在观念认知上、价值倾向上、行为选择上、方法思路上都对绿色生态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证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