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战略上看毛泽东如何指挥三大战役

2019-09-10侯春奇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傅作义淮海战役兵团

侯春奇

1948年,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指挥下,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一环紧扣一环、一气贯注的通盘战略筹划与完整部署,谱写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壮丽篇章。

大决战的起点:辽沈战役

为什么首先选择在东北决战?毛泽东的选择绝非偶然。叶剑英回忆:“当时全国各战场的形势虽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作战,但敌人在战略上却企图尽量延长坚守东北几个孤点的时间,牵制我东北人民解放军,使我军不能入关作战;同时,敌人又准备把东北敌军撤至华中地区,加强华中防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把战略决战的方向指向华北战场,则会使我军受到华北、东北敌人的两大战略集团的夹击而陷于被动;如果我们把战略决战的方向首先指向华东战场,则会使东北敌人迅速撤退,而实现他们的战略收缩企图。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不断考虑利弊得失,最后认定先攻下锦州,切断东北国军同关内的联系,“关门打狗”,各个击破,最为有利。锦州的攻克,意味着关上了东北大门,把东北国军和华北国军这两大战略集团分割开来。这对于辽沈战役的胜利具有决定性意义。败军之将范汉杰被俘后曾评价说:“这一招非雄才大略之人是作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

以少胜多创奇迹:淮海战役

辽沈战役刚拉上帷幕,国共南线战场的战略决战——淮海战役便开始了。与辽沈战役“关门打狗”不同,淮海战役基本相当于“生吞活剥”。

1948年11月4日,华东野战军下达淮海战役攻击命令。蒋原来判断毛泽东会安排解放军从西侧奔袭徐州,加上解放军又以多路佯动,增强蒋的这种错觉,从而将李弥兵团西调,孙元良兵团北调,集中在徐州周围。可偏偏毛泽东此时从东边打起,华东野战军主力立即乘虚而入,把孤悬东侧的黄百韬兵团同徐州之间的联系隔断。这就一下子打乱了蒋在徐州地区的整个部署。11月11日,解放军切断黄百韬撤往徐州的退路。12月15日,全歼黄维兵团,胜利地结束了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1949年1月6日,解放军发起总攻。10日,杜聿明集团全部被歼,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此役中,毛泽东十分重视淮海战役第一线指挥员们的意見,经常同他们反复商议战役方针,并能认真听取和考虑他们的判断和建议。这在蒋介石那里是绝不可能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29日,平津战役开始,毛泽东命令原在归绥的杨成武兵团和原在石家庄北面的杨得志兵团各自迅速包围张家口和新保安,这样就使得傅作义无法顾得上东线,只得把注意力放在西边。而东北林彪主力又提前入关,悄悄地越过长城南下,分割国军东面的北平、天津、塘沽之间的联系。正如毛泽东所预料的那样,傅作义果不其然即刻驰援张家口,他要保障其西撤的通路,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攻占密云,做出攻打北平姿态,傅作义急忙将兵力撤回增防北平,可是毛泽东的意图根本不是攻打北平,而是先切断傅作义集团南下的海上之路。攻打天津和塘沽才是他的真正意图。傅作义上当了。

依据这个判断,毛泽东给前线将领发电报作出具体部署:“从本日起的两星期内(十二月十一日至十二月二十五日)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例如对张家口、新保安),有些则是隔而不围(即只作战略包围,隔断诸敌联系,而不作战役包围,例如对平、津、通州),以待部署完成之后各个歼敌。对于毛泽东这样的部署,叶剑英后来评道:“‘围而不打’和‘隔而不围’的作战方针,以及延缓华东战场对杜聿明集团残部最后歼灭部署的指示,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军事指挥上的高度艺术。”12月中旬,傅作义将华北“剿总”司令部由北平西郊迁到城内,放弃唐山、芦台,加强塘沽的防守。此时,唯一能跑的海上之路被解放军截断,傅作义集团的北平守军基本上走投无路了,促使他们接受和平解决方式。人民解放军在1949年1月31日进驻北平城内,古都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摘自《党史文汇》2018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傅作义淮海战役兵团
兵团记忆
傅庆泰教子
新形势下兵团精神的基本特征及其践行路径
从淮海战役看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步骤
陈云领导经济战线上的“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中山东人民支前运动的考察
淮海战役后勤支前工作中的群众路线
兵团今年引进内地高校毕业生2600余人
傅作义一生最敬重的人
60年,铸就不朽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