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感恩教育,育阳光少年
2019-09-10郭璇英
郭璇英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在时下的市场经济背景下,这一优良传统受到强有力的冲击,致使今天不少中学生缺失了感恩意识。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认真反思这种现象,充分认识感恩教育的意义,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使之成为新时代的阳光少年。
【关键词】感恩教育;中学生;意义;有效方法
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时下的中学生中,却普遍存在着不如人意的疏远现象。不少老师都感叹:“如今的学生中不乏个人意识越来越极端化,凡事任性而为不顾他人感想,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对老师的辛勤劳动不仅没有尊重更别妄谈感恩。”学生在个体人格上呈现出来的自私、冷漠、脆弱、专横等诸多表现,不仅让老师们苦恼痛心,也让家长们困扰忧虑。多年的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使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其任务的艰巨性,下面谈一谈笔者对感恩教育的思考及实施策略的一些看法。
一、反思现状,探究原因
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思想品德的完善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作为奋战在教育一线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我们应竭尽所能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拥有一颗真诚美好的心灵,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深究起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笔者认为,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存在着难辞其咎的责任。
1.家庭的无原则的溺爱。现阶段的中学生不少是0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家长的过甚珍爱,予取予求,使他们从小娇生惯养、遇事怯懦、自私冷漠,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这种“无原则”的溺爱,使得一些家长在生活中往往采取全包办的手段,也使得他们的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无法经受一点挫折。这些孩子已经习惯了接受家长的关爱,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一遇到困难,他们便拱手推给父母,父母也往往“无私”地为他们解决到底,久而久之,他们渐渐忘记了说声“谢谢”,对社会和他人也毫无感激的想法。
2.学校教育的片面追求。过去,许多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升学看作是学校教育追求的唯一目标,教育过程中把焦点集中在提高学生的考分上,疏忽了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和心理教育,将这些教育进行“冷处理”,严重地违背了新时代的教育要求,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由此导致了有些学生或高分低能,或品德不完善,他们对学业上已获得的成功也只会归功于自身的努力,而完全忽视了教师的无私帮助和付出。
3.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激发了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聪明和才智,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拜金主义”、自由化倾向等也在不断侵蚀我们的思想,而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其影响,从而导致他们未能正确摆正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对家庭缺乏责任感,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变得疏远和冷漠,久而久之,也必将影响到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治病必须了解病源,要纠正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应该对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做到心中有底,才能采取相對应的措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二、端正认识,加强重视
在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同样的误区,认为长辈对孩子付出是天经地义的,并且鞠躬尽瘁,不求回报。这一方面固然体现大人对孩子的疼爱,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人对感恩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够深入。具体地说,感恩教育的实施具有如下的意义:
1.实施感恩教育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道德认识。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积极传播社会上具有正能量的人物事迹报道,学生便会在不觉间感受到社会的正气,得到熏陶,从而明是非、辨美丑,对社会心存感激,并产生社会幸福感,从而逐步形成热爱社会的公民责任意识,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实施感恩教育有助于学生增强道德情感。我们从事教育,就是为了促成学生内部一系列的发展。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或美或丑,或善或恶,身为教师要通过这些现实的事例,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学会对家人对社会表达自己的爱,从而具备健康美好的思想感情,形成健全的精神人格。
3.实施感恩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个人是社会的一员,个人的成长需要他人的帮助,个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的关怀,我们生活中的一饭一水、一衣一粮,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教育学生认识到正是社会上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辛勤劳动,我们的日常生活才有了保障,要教导他们树立起回报社会,奉献社会的观念,自觉形成为社会建设恪尽职责的社会责任感。
4.实施感恩教育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并且艰巨的任务,创建“文明和谐社会”是现阶段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工作,也是我们所有公民一致追求的目标。感恩社会,服务社会,能促进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形成一个文明和谐发展的社会。
实施感恩教育对个人成长、人与人的相处,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重视并加强对孩子感恩意识的培养。
三、施之有法,行之有效
现在的中学生不再是唯命是从的“书呆子”,而是极具天性的一代,他们有自己的主张,追求独立,不愿意接受传统的“常规教育”。身为其引导者和教育者,要管理好当前的中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引导他们调节自己的情感,规范自己的行为,知恩、感恩、报恩,应该积极想方设法,努力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结合笔者的教育经验,可采取以下几方面策略。
1.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
在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关于道德情感教育的内容。我们可以抓住课堂教学的适当时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让我们感受到英子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体会到浓浓的父女之爱;《台阶》中作者对父亲在新屋落成放鞭炮时高兴的神情及灰白头发的深情描叙,让我们体悟到父亲一生的劳动的艰辛和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追求;《再塑生命》中海伦凯勒教我们学会坚强面对生活,感念师恩;《我的母亲》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体验人世百味,找到情感共鸣点,进一步学会感恩生活,珍惜生活。
2.现身说法,进行感恩教育
情感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讲清楚道理,还应善于做好表率感化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现身说法,更容易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在体验到感恩给别人带来的愉悦感受后,更容易懂得感恩,也更容易学会感恩。比如,下雨了一位学生撑着雨伞送你走回办公室,学生离开时就对他说:“谢谢你了!”学生则会微微一笑或说“不用谢。”记得有一次,有位学生替笔者到办公室拿练习卷来分发,大半天后,回来说“找不到”。看着学生满头大汗的模样,笔者充满感激地对他说:“你辛苦了,谢谢你。”尽管没能帮到忙,但老师的谢意学生也是能感受到的,他的心里肯定是暖洋洋的。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应注意现身说法,往往能对其起到耳濡目染的教育作用。
3.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感恩教育
大部分身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完全没有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养育之情,老师对他们的教导之恩。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好父母以及长辈的关系,尽量抽时间与父母聊天,和长辈交流感情,说说自己在学校的日常小事,帮父母长辈做一些家务,以尽子女晚辈的孝心。当遇到困难得到别人的帮忙时,也要告诉他别忘了说声感谢。感恩是一轮暖阳,能温暖潮湿的心;感恩是一股清泉,能洗涤心头的污秽;感恩是黑暗中的一把火,能照亮你前行的路……这样,当一个人养成感恩意识,他(她)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过程,并且懂得感恩,回报父母,回馈社会。
4.在活动中,进行感恩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在促进学生人格健康成长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个性,纯真的心灵,也有助于促动学生养成个人良好的思想品质。教师要充分利用活动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比如,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通过开展感恩主题班会激发学生爱的情感,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些卡片,写上对父母的祝福,或者陪父母聊聊天,说说心里话,或者动手做一顿饭给父母吃,表达自己的心意。再如,每年毕业季,最容易触动学生的心扉,是感恩教育的好时机,笔者经常会买来几张贺卡,指导班上的学生,写上“师恩难忘”之类的温馨话语,在毕业时代表全班同学送给所有科任老师,并与老师合影留念,每当此时,老师心里都会有说不出的快乐与满足。另外,亲人的生日、重阳节、劳动节等也都是学生对家长亲师表达心意的好机会,教师都可引导学生尝试着去回报恩情,养成感恩的道德意识。
总之,在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教育是教師与学生生命的互相陪伴,是学生个体不断自我成长的过程。我们广大教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时代新人。遇见感恩遇见爱,行走在德育探索的路上,让我们一起——施感恩教育,育阳光少年。
参考文献:
[1]苟昌革.在中学生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