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与时代担当

2019-09-10卢勇陈思

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爱国情怀知识分子

卢勇 陈思

[摘要]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中国共产党与知识分子之间团结协作的根基在于爱国主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中,知识分子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党和人民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新时代知识分子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立足岗位,创新创造,建功立业,奉献国家。

[关键词]知识分子 爱国情怀 时代担当

[中图分类号]D6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03(2019)01-0029-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1]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中,知识分子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党和人民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新时代知识分子要牢固树立家国情怀,弘扬爱国奉献精神,勇于创新创造,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一、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沉淀的优良传统。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催化和激励下,我国才能在历经万千浩劫后振兴,日益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与知识分子是紧密联系的。在新时代,知识分子更应深刻理解爱国主义思想,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为我国各族人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力量源泉。

(一)爱国主义是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

爱国主义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有深厚历史传统的,可追溯到古代社会。在中国古代,因其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形态,爱国主义精神所发挥的作用相当强烈。前有“投泪罗以死”而不愿背离国家的伟大爱国人士屈原,后有“精忠报国”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许多历代知识分子所写的诗词歌赋及史书记载中均蕴含爱国主义思想。古代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大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热爱自己的国家,反对民族压迫和外来侵略。古代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国家积弱积贫之际,爱国主义精神就异常凸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便是他们内心最切实的写照。其次,体现在不求名利、不畏艰难,献身事业等方面。古代知识分子大多有锲而不舍之志,百折不挠之心,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博学的才干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张衡的浑天仪和地动仪、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等,这些成果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立起了一座座丰碑。最后,他们积极探索治世之道,坚持改革变法,大胆革除弊政。古代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体现在反压迫反侵略和献身事业方面,还体现在当社会经济政治危机出现时,一些知识分子出身的政治家能提出改革措施,以“賢者忧其国之衰”的爱国精神,针对弊政进行改革变法,这些行为无疑是爱国的举措。

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爱国主义思想既是古老的又是常新的。古代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思想虽有阶级性和狭义性,但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面号召广大人民的旗帜,直接影响和指引着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走上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爱国道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实现了从封建士大夫的爱国主义观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爱国主义观的转变。

鸦片战争爆发以后,社会变化越发深刻和复杂,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面临着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各阶层爱国人士都在致力于探求救亡图存之道,知识分子通过反思传统,开始了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踏上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征程。出现最早的是魏源、林则徐等地主阶级革新派知识分子,他们主张改革,提倡经世致用,要变法,更变社会风气。此外,他们还主张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谋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之路。他们认为“悉夷情方能制夷人”,而通晓夷情需向西方学习,最终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中国最早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一部分知识分子,虽然他们的主张局限在学习西方的技术方面,对封建制度本身无质疑,但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危亡而不惜与封建顽固势力相对立,这种行为是爱国的,这种品质是宝贵的,这种观念是进步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农民起义,为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以及对清政府不作为的痛恨,洪秀全曾期望建立一个“新世界”,但不幸被扼杀。洋务运动期望通过兴办洋务而达到“自强”和“求富”,其结果不幸也远离了初衷。资产阶级维新派知识分子力求效仿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实行维新变法,实现“君民共主”的宏图,虽是政治改良主张,但也不乏有救国需变法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知识分子认为改良已无法拯救千疮百孔的中国,振兴中华得革命。他们认为救亡图存是自身己任,呼吁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独立。从鸦片战争以来到辛亥革命,各个历史时期的知识分子爱国主义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色彩。尽管他们的主张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他们的初衷却深具爱国主义的品质。从把爱国主义与忠君爱国相等同到脱离忠君爱国的传统束缚,转而关注民族国家的命运,这是时代的一大进步。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爱国主义思想观转变的重大转折点。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样,一部分近代知识分子在这一时期也在各种思潮和主义的冲击和洗礼下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注入了新气息。由此,近代知识分子的爱国观实现了封建士大夫的爱国观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爱国观的转变。在五四运动中,近代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认识到应与工人阶级相结合进行革命。在此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开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近代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思想在批判和继承传统爱国主义思想的同时,也升华到与共产主义结合,成为最高类型的爱国主义。

抗战十四年,是中华民族危机最为严重的时期,也是近代知识分子爱国主义运动高涨的时期。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主要体现在四方面。第一,知识分子响应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积极投奔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文化界领袖选派代表到北平慰问地方当局,并致函蒋介石采取抗日行动。北京大学的教授发表宣言称中华民族纵然热爱和平,但也不能放弃保卫祖国的职责,如果日本不能悔过,就要抗战到底。第二,建设文艺战线为抗日服务,创作鼓舞抗战士气的音乐、美术、诗歌等。郭沫若、田汉、冼星海等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歌曲激励斗志。第三,在蒋介石打击抗日团体、爱国知识分子的背景下,知识分子纷纷奔向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积极参加抗日救亡以解救危难中的中华民族。第四,抗战接近尾声,为使抗战胜利成为全国人民的胜利,知识分子带头掀起了一场反对国民党一党专制、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民主宪政运动。近代知识分子虽然在家庭出身、阶级属性、党派类别、政治主张和信仰方面有所差别,但在民族危难之际,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实践,为了国家的利益都能義无反顾地投身于解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的事业中去。同时,这次民族危机也使在思想主张上对立的知识分子走到一起,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近代知识分子新的爱国主义观,投身共产主义成为最高类型的爱国主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从旧社会走过来的知识分子对腐朽的政权和外来侵略深恶痛绝,他们对社会主义建设充满了热情,希望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自1950年到1955年,有3500余名海外知识分子放弃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回到中国,他们迫切地希望通过施展自身才能为当时满目疮痍的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可以说,不论海外知识分子归国原因为何,这些知识分子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具有高度的爱国情怀。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大批知识分子充分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他们饱含爱国主义热情,同其他建设者一道共图中华民族的复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及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虽然部分知识分子受到伤害,但并没有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的期望,他们的爱国热情依旧没有消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让深怀爱国主义情怀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正是这种强大精神力量推动着知识分子在各个岗位上艰苦奋斗、砥砺前行。

(二)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对知识分子的团结引导

中国共产党与知识分子之间团结协作的根基在于爱国主义,渊源可追溯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对知识分子的团结和引导直接关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败。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对知识分子的团结和引导工作。

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意识到知识分子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不仅需要靠武装队伍,还要靠青年学生、知识分子所带领的文化队伍才能取得最终胜利。“八七”会议后,党在对知识分子团结和引导方面出现“左”倾错误,党内存在非议知识分子的现象,党的领导人及时发现并纠正了这一错误。毛泽东于1928年发表《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指出,不能因为陈独秀是知识分子就对知识分子不加以区分,知识分子虽有动摇,但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也不少。为纠正错误,保护党内知识分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发布了《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制定了保护党内知识分子的一些政策和措施。

抗日战争时期,党对知识分子的团结和引导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广泛吸收知识分子入党入军。党的领导人认为“如果把广大知识分子都争取到我们这里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那末,我们虽不能说天下完全是我们的,但是至少也有三分之一是我们的了”[2](P181)。第二,发动各级党组织招收知识分子,往解放区输送人才。在这一时期,党成立了10余所大学,这些院校在思想宣传和教学内容上,始终坚持党在学校中的中心地位,宣传无产阶级理论,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通过整风运动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以追求自身进步。第三,强调知识分子的工农意识。他们认为青年知识分子“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一定要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和他们变成一体,才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军队”[3](P565-566)。第四,在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方面给予知识分子保障,让其充分发挥特长。陕甘宁边区、晋冀鲁豫边区等都颁布了一些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文件。通过党对知识分子的团结、教育和引导,知识分子克服了个人主义的缺陷,坚定不移地站在了中国共产党一方。

在经历长期的革命实践和党的教育后,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觉悟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根据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和基本情况制定了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让知识分子树立起正确的革命立场和态度。党中央及党的各级组织还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开展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一致的理论教育,激发出广大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国际主义光芒,不少知识分子以誓死阻敌的决心奔赴抗美援朝战场,民族危难之际再次感受到“人心齐,泰山移”的宏伟气势。党中央在知识分子问题上还确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这一方针实施后,广大知识分子服务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迅速高涨起来。此外,党对知识分子的团结引导还体现在带领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改变中国科技落后局面而向科学进军方面。1956年,周恩来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指出,“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作为脑力劳动者,在发展科学文化事业方面相对于体力劳动者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要充分重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的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逐步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以来对知识分子的错误政策,推翻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为全面开展知识分子的冤假错案平反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到1980年上半年底,“全国改正被错划的右派达54万多人,为他们恢复了政治名誉,对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重新做了安排”[4](P669)。党中央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恢复和明确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制定并落实了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加强了党对知识分子的团结和引导,开创了知识分子工作的新面貌。党的十二大后,改革开放进入全方位开展时期,党认识到对知识分子要在“政治上一视同仁,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5](P1136)。明确认识到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政治上要一视同仁,吸收优秀知识分子入党并逐步走上党政领导干部岗位,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在工作上,尽可能创造条件优化工作环境以及破除束缚知识分子施展自身才干的体制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等文件,进一步调动了知识分子工作的积极性;在生活上,尽量保障知识分子的医疗、住房等物质条件,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国务院关于提高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工资的通知》《国家科委、卫生部对于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医疗照顾的通知》等文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知识分子的现实困难。

1992年,以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党对知识分子的团结和引导也有了新认识和新政策。江泽民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把知识分子高度概括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认为“知识分子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6](P35)。在实践层面和社会风气上,党和国家提出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和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在大力弘扬知识分子奉献和拼搏精神以及“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我国在教育、科技、产学研等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胡锦涛同志在适应社会发展和形势需要的前提下,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为加强对知识分子的团结和引导,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才的思想和政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党中央在团结和引导知识分子工作方面推进到新的阶段。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在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的历史功勋,强调要实现知识分子的“引进来”“走出去”,推进人才的对外开放。同时,面对当前我国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不仅需要改革体制机制,落实人才保障政策,还需要对知识分子进行引导,国内需培育新型科技人才,给予知识分子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权,让知识分子有更大空间释放自我潜能。

二、新时代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

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召唤着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和时代担当意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知识分子应深刻认识自身使命,自觉肩负历史重任。

(一)知识分子是促进民主政治日臻完善的重要力量

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有关心国事、追求民主的传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是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与工人阶级的其他群体相比,知识分子是靠脑力劳动,这决定了他们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致力于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民主政治道路,知识分子凭借其博学的才能、强烈的民主意识、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文化素养成为民主建设和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知识分子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完善民主和法治方面。知识分子可利用自身丰富的文化理论储备,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使司法体系更加科学和民主。同时,在法治和民主思想宣传教育方面,知识分子能有效地通过策划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社会大众的法治观念和民主意识,营造出良好的法治和民主氛围。知识分子可通过进入政府相关部门走上领导岗位直接参与决策或通过政治协商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间接参与政府决策,进而发挥自身作用。知识分子通过某种考核进入政府相关机构直接参与决策,这种方式使知识分子与党内干部优势互补,有效减少了政府决策的不接地气和错误率,提高了政府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知识分子群体数量庞大,仅仅通过考核进入政府单位参与决策是不现实的。大量知识分子通过政治协商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参与决策,实事求是地对国家制定和施行的相关政策、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以及宪法和法律的施行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的日臻完善。

(二)知识分子是引领科技发展的强大引擎

首先,知识分子具有丰富的理论储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对未来社会发展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在社会发展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知识分子懂识变、能应变、会求变,能抓住机遇,并对此作出一系列战略行动,他们能运用夯实的理论基础和集体的智慧在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破解创新发展科技的难题和探索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之路。其次,知识分子是普及全民科学素质的主要力量。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科技创新,更需要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进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经济的创新发展。广大科技工作者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在全社会形成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最后,知识分子也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践行者。他们思想前瞻,能洞悉社会发展的需求,部分知识分子更擅长管理、营销,因此,他们将科技成果与自主创业相结合,利用这一方式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三)知识分子是推动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首先,知识分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力量。文化的繁荣兴盛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知识分子作为知识的传承者,有一定能力去除传统文化的糟粕,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文化建设打下深厚的历史根基。同时,知识分子能够将外来的优秀文化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結合,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理念,迸发出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其次,知识分子肩负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使命。文化的建设,需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知识分子是最为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群体,在宣传、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具有重大的使命。再次,知识分子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者和践行者。没有知识分子对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变成空洞的理念,社会也缺乏凝聚共识的力量,因而,很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源泉。第四,知识分子还是道德建设的关键力量,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是他们责无旁贷的使命。社会需要秩序,有序的社会定然是有共同道德规范的社会,因而,知识分子应自觉行动起来,努力推进道德建设,为全社会营造良好的道德风气。最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需要知识分子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特色。我国虽是文化大国,但却与世界文化强国有一定的差距,归根结底是由于我国文化的创新性和与世界接轨的通融性不够,国际上真正了解中华文化的人和国家并不多。知识分子在文化领域具有很大的话语权,他们了解、熟悉中华文化,在推进文化创新的同时,知识分子还是讲好中国故事、探索解决文化通融性问题的中坚力量。

(四)知识分子是构筑和谐社会的直接参与者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环,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步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筑需要全民参与,其中,知识分子作为一类特殊的社会群体,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改善和发展民生,更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改善和发展民生,需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大量学校陆续创建,大批知识分子汇聚于教育行业,战斗在教育一线,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同时,也为我国的教育行业创建了全新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模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时代下,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知识分子自觉挑起教育事业的大梁,积极投身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的事业中去,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毕生精力。同时,知识分子还是维护社会大环境稳定的强大力量。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在这一阶段已成为中产阶级的主体,他们对现有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较为满意,对社会稳定有强烈的愿望。就这一方面而言,他们是社会稳定和现有秩序的维护者。此外,知识分子还起着连接广大人民群众和国家的桥梁作用。一方面,他们是社情民意的代表,广听民意,广集民智,向国家表达中下层群体的利益和要求;另一方面,他们解读和宣传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协助政党疏通渠道、顺畅利益表达,解决社会矛盾。因此,在当前社会矛盾无处不在的大环境下,知识分子更应该参与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来,发挥自身作用,与其他群体共筑和谐社会。

(五)知识分子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践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7](P60)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我们进行一切发展的基本原则,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当前,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趋上升,但是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随处可现,全球变暖、水污染、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采等问题都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知识分子作为脑力劳动群体,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既是实践者又扮演着关键的角色。首先,知识分子通过借助各种渠道向社会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逐步引导社会大众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公众,使其逐渐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继续携手共建美丽中国。其次,知识分子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创造出新的科学方法和技术。知识分子通过科研探索研发出新技术以使人类能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推进绿色、循环、生态发展。针对已被破坏的生态问题,知识分子可利用专业知识和科学技术推出可解决的方法、技术以破解难题。新时代也有新问题,知识分子应继续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继续践行,为中华民族赢得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三、新时代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道路

新时代的广大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波澜壮阔的国家和民族事业中,才能发挥更大作用,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一)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

首先,必须用先进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头脑。知识分子必须刻苦钻研理论,深入学习、理解、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次,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知识分子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还需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磨练自我、陶冶性情,使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新时代的知识分子不仅需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还要继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统一。在当代中国社会,知识分子爱国主义的时代内容和历史任务就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而,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爱国的标准就是他是否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近70年,中国从积弱积贫的面貌发展到今天繁荣兴盛的局面,足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是可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经过比较和实践后的唯一选择,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制度而空谈爱国,相反,爱社会主义是当今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较突出,有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知识分子更要坚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凸显了新时代的发展主题和发展方向,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需要遵循的思想,也是知识分子群体需要一直贯彻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享受,这一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和价值遵循。知识分子作为党和国家的储备人才,在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时,更需要坚持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可以依靠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当今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姿态,在全社会凝聚共识,共图民族复兴并非易事。因此,知识分子可以身先垂范,大力宣传、动员、教育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潜能,联合和引导群众寻求社会共识,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力量源泉。其次,知识分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需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知识分子在各项工作中,要深入社会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广搜民情、广听民意,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中心,急群众所急,想民众所想,尽可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努力创新工作机制以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并非空洞的、抽象的,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环节,还需要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的知青岁月就是最好的榜样,正是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并践行到工作中,才保证了他之后发展方向的正确性。他的一生,启示着知识分子在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上,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断为人民群众谋幸福。

(三)坚持立足岗位,建功立业

2018年,中宣部、中组部作出了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部署,并要求常态化推进。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知识分子的召唤,也传递出知识分子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知识分子应当在立足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首先,知识分子要找准人生坐标,认清前进方向。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大环境复杂多变,社会诱惑也随处可见,知识分子若没有足够的判断力和抵御诱惑的能力,很容易被诱惑主导,迷失人生方向,堕落沉沦。因此,知识分子应在纷乱的环境中了解内心的真实想法,找准人生奋力前行的坐标,在明确前行的方向后,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将为个人谋幸福的目标与为人民谋幸福的目标相结合,在奋力前行的路程中不断反思,保持初心。其次,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艰苦奋斗、执着追求。逐梦是个很长的过程,总会有坎坷、挫折,一些知识分子心浮气躁,遇到难题不得解就想着放弃,不能潜心钻研。这就需要学习钱学森、邓稼先、于敏等老一辈知识分子不畏艰难、潜心钻研、奋力拼搏的精神,坚定自己的目标,执着追求,在立足自身岗位上艰苦奋斗,在时代潮流中不断追求卓越。最后,知识分子当厚积薄发、突破自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知识分子应在找准方向、执着追求和艰苦奋斗的过程中踏踏实实提升自己的实力,才能厚积薄发,真正实现创新和突破。我国的科技创新、文化发展是如此,其他领域亦是如此。广大知识分子应怀揣高远的志向,脚踏实地,在立足岗位上,求真知、增才干、勇拼搏,努力实现建功立业新作为,自觉担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这一阶段关系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知识分子作为国家栋梁、社会精英,应当明确自身职责,肩负起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爱国主义——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摘编[J].党建,2016,(02).

[2]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M].中央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人民出版社,1982.

[6]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爱国情怀知识分子
现代知识分子故居与“北京文学地图”
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浅析张元干诗词的爱国情怀
论红色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爱国情怀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红色经典艺术作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浅谈武术教学中讲解与示范的运用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