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2019-09-10欧阳志勇
欧阳志勇
摘 要: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内在要求,校企合作的目标是共赢互惠,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困扰着双方合作的持续健康推进,文章从校企合作的必然性、实践探索、原因反思、建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合作模式;机制;管理
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确立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的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类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省里出台的《湖南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年)》的通知中也强调要“构建跨部门联动和校企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校企合作是以一种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已经由学校“端菜”到企业“点菜”,再到校企深度参与及合作的发展进程,是院校真正培养技能人才与社会进行无缝对接的必由之路。国家和省里政策上的引导为中职院校更好地开展和探索校企合作提供了支持。
一、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企业要求员工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更重要是具备熟练的技能操作水平及较强的学习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校企合作能更好影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企业最需要的人才。
其次,对于学生本身而言,学习的内在规律就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校企合作能紧密结合理论和实际,并进行及时反馈,学到最新最需要的知识。
再次,中职学校培养人才是服务于社会,所以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提高供给侧对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就必须紧密对接企业和社会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
洞口县职业中专系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省示范性职业中专、省级卓越学校、省中职强校。在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内涵发展为主线,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现在学校在校学生4000余人、教职工255人,学校占地180亩,校舍面积62786平米、学校设备价值达2600多万元,实训场地24000多平方米。为真正体现“以市场需求为向导,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主动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适应企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学校充分发挥场地、设备、师资和人力资源的作用,扩大学校实训基地的示范作用,学校迫切需要开展校企合作,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
(一)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模式
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我校与县内工业园的慧创电子厂合作,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们高三采取半工半读模式,学校派出专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学生们白天上班,晚上学习功课,既学到理论知识,又可练好技能操作,还可以学习企业管理。经实践,该模式给学生们搭建了很好的成长平台。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学习基地建设规划,签订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协议,真正做到校企互惠互利,可培养出适应性强、企业急需的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
近年来,我校先后与昆山华道信息处理有限公司、惠州卓瑞实业有限公司、北汽福田股份有限公司、惠州LG公司、上海人本集团、上海日本电产公司、武汉联想集团等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学校定期分批安排高年级学生到企业中去实训和顶岗实习,企业负责在工厂内提供学生实训实习的设备和场地,派师傅跟踪指导学生生产,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企业生产的真实流程,培养“工匠精神”,学校派专人驻厂协助管理学生的生产、生活、纪律和安全等,真正体现了职业教育就是“企业眼中的教育”和“企业手中的教育”。
(二)引企入校,理实一体化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是通过引企入校、校企融合,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课堂与基地可以无缝对接,具备融合性、普适性、及时性、高效性,实践性更强。如我校与长沙车先生汽修公司合作,开办了汽修专业,企业向学校投入教学与实训设备、并委派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参与专业课教学。学校负责招生、提供场地、并负责基础知识、理论课的教学。企业将“车间”搬进学校后,派出得力的技术骨干,配合学校实训教学,企业师傅教学生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弥补了教学的实践性不强及创新性不足的劣势,充实了学生实训的内容,这种模式有效地变实训车间为生产车间,即利用了企业的资产和设备,为学生创设了直观、真实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又为企业创造了不菲的经济效益,改变了过去“黑板上开机器”的落后教学方式,满足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解决了培养与使用“双轨制”的现象。该模式使学校与企业保持“零距离”、使“学生”与“工人”角色转换实现“无缝对接”。真正做到“三个为主”和“四个一体化”,即总体教学以专业课为主,专业课以实训为主、考核以考证为主,做到“车间、教室一体化”;“学生、学徒一体化;教师、师傅一体化”;“作品、产品一体化;育人、创收一体化。”
(三)订单式培养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要求学校与企业根据社会的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根本上解决中职教育的职业针对性,校企融合性,学生就业目标性问题,因此“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校企合作的高校模式。
去年,我校与广东睿昌智能制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開办了两个“睿昌”冠名班,学校计划每年为企业培养100人,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企业向学校投入设备、建立仿真实训室,派专业技术人员来上课、派管理人员参与教学管理,引进企业文化,组织学生定期到企业参观实习。企业在学校设立优秀教师与优秀学生奖励基金,每期召开表彰大会,奖励表现优异的教师与学生。学生在第六学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上班,学生在校期间已接受与认同了企业的运行模式,这样缩短了以学生到员工的试用期,他们从校园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是主动的、顺畅的,真正兑现了“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的承诺,这种模式很受企业的欢迎。同时,学校的专业教师也到企业得到了学习与提高。
三、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协作性问题
如果说校企合作是一对矛盾,那么企业则是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合作中起主导作用,处于优势地位,部分企业对于技能人才重招聘、轻培养,认为校企合作投入大收效慢。这样,一方是有积极性但没主动权的学校、一方是有主动权但没有积极性的企业,本应是平等互利的合作双方,却很难达到完全的对等和均衡。
2、持续性问题
由于合作双方的不对等,合作关系很难长久保持,大多是靠“血缘”感情或人脉关系来维系,这样的合作相对来说是很脆弱的、是经不起市场经济浪潮冲击的。而且企业逐利的本质也不能保证生源培养的稳定性和长久性。
3、风险性问题
由于法规制度的不够健全,缺乏一定的约束和保障,任何一方都可以在不需要付出太大代價的情况下随意退出合作。另外,学生入企实习增大了企业安全生产的工作难度,由于学生的生产经验少,对于操作规程和企业的具体情况不甚了解,增加了安全隐患,易发生工伤事故和纠纷,维权也相对困难。
四、校企合作中的几点建议
1、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首先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成立省、市、县各级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可由劳动人事、发改委、教育、财政、科技、工会、妇联及企业专家、院校代表等组成指导委员会,统筹当地职业学校和企业两种资源,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资源调挖优势,指导和协调校企合作的有序开展,并及时有效地防备、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制定完备的法律政策体系
为了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我们必须构建一套具备刚性制约机制的法律保障体系,要把企业荣誉与职业教育,进行校企合作作为企业应尽义务,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还应在职业教育法中,添加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条款,确保校企合作的法律地位,使校企合作法律责任落到实处。地方政府也要出召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明确学校与企业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地位与作用。
3.建立评价体系与有效的激励机制
政府应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设置严格的评价程序,对校企合作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同时,以评价体系为基础,建立相应的奖惩体系。对于在校企合作中突出贡献的企业和学校,对学校,可在资金分配上给予倾斜、在重大项目上给予优先支持;对企业,政府可对其信用等级评定、提升和荣誉奖励,给予税收优惠政策,财政项目支持等,保护和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而对于失信企业,则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维护学生及学校的正当权益。
4.加大政府间的合作及交流,发挥管理职能
由于校企合作涉及的企业很多并非是当地企业,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外地企业。因此,不论是学校寻找合适的企业谈合作事宜还是校企之间发生矛盾纠纷,如果双方政府能在其中发挥作用,务实进行沟通交流,合作时牵桥搭线,推荐信用度高的企业,抑或保障学校和企业规避合作的风险,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才能保证管理体系正常运行、校企合作快速发展,推动职业学校和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孙娴.对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技术,2012(7):53-53.
[2] 鞠春珠.关于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宁夏教育科研,2010(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