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椿
2019-09-10刘全刚
对往事的回忆在人性中是根深蒂固的。当这个秋日的下午,我点上一支烟时,又莫名其妙地回忆起老家后院中的香椿树,一股淡淡的奇香便随秋风飘进我回忆的天空,我的心中涌起一种亲切忧郁的甜美。
水乡树多,香椿树却少。我家后院中就有一株,在我记忆里最挺拔高大。乡里人纯朴,见识不多,在他们眼里,香椿树没什么特别:一样碧绿的叶,成材后一样砍了打家具、做房子。唯独我家后院里的这株香椿树越长越大,我与它的缘也愈结愈深。
父亲是见过世面的人,年轻时跑了大半个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游子归乡。花溪村多了一户与众不同的人家:院里植下了香椿树。
母亲怀我的那一年,正是过苦日子的年代。缺少营养的母亲形容枯槁,心疼母亲的父亲翻过几本厚厚的书后,将眼光盯住了高大挺拔的香椿树。一天,家里突然有了一阵浓郁的异香,这异香弥漫飘散进左邻右舍的家里,从此,我家的草屋几乎日日都有这异香飘出。乡亲们好奇,纷纷跑来问:老刘家哪来的异香?父亲笑着说,母亲怀了孩子就有了这香味,敦厚的乡亲们联想起一些传说,一脸神秘地猜:这肚里的孩子决非凡胎。从此,对我来自异地他乡的母亲,关爱之外多了一份神明般的敬重。一切只有我父母清楚,那是水煮香椿的异香。父亲私下里和母亲开玩笑:这孩子与香椿有缘,生下后如果是女孩就取名叫“香椿”。父亲于是常常钩下院中香椿树上嫩黄的春芽。其吃法也越来越多:煮后凉拌,炒吃,煎鸡蛋……母亲吃得入迷了,日子就这样在裹着浓郁的奇香中一天天过去。我如期降临到这个世界,可惜不是女孩,我也失去了以“香椿”为名的荣幸。奇怪的是,母亲生下我后,一闻到椿芽的异香就呕吐,从此,香椿再不上我家的饭桌,那浓郁的异香从此从我家消失。这一切都是母亲告诉我的。
但我确实与香椿有解不开的缘。
我读高中时是一九七七年,也是难熬的日子。学校离家十五里,吃住都在校。家里穷,没钱买学校的菜,只好自带,一星期两罐头瓶:一瓶是腌咸菜,一瓶是自家晒的酱,酱里放一点豆腐干,黄豆,对我那就是奢侈的美味。长期吃咸菜,我长得面黄肌瘦,一脸菜叶色。父母心疼,又把眼光盯住了院子里的香椿树。
一般人是闻不了那香味,吃不起那口味的,父亲怕我第一次倒了胃口,破例将家里换油盐的两只鸡蛋煎了最嫩的椿芽(这在现在是道名菜)。我算是有口福的,这香味,这口味,我吃后是说不出的喜欢,从此,每星期的菜瓶从两瓶增加为三瓶。而我的同学中因为没有人吃得来这香椿,也就没有一双筷子伸到香椿的瓶中。我两年苍白枯燥的高中生活便多了一分香椿的绿意和郁香,现在回忆起来,更多了一分忧郁的甜美和感动。
星期天,迎着朝霞,父亲扛着绑了雪亮镰刀的长长的竹竿走在前面,我拎着小竹篮跟在后面,在村中寻找香椿树的一幕是多么的亲切而动人啊。父亲高高举起竹竿,镰刀闪着银光,一束束沾着晨露的嫩黄椿芽从蓝天里掉下。这画面定格在我的脑海里。父亲已过世十年,父亲,你还记得吗?
记不清是哪一年了,反正是椿芽正嫩的时候。公社的姜书记坐着乌龟壳(小汽车)到我村检查工作,在我三婶家吃午饭(三婶烧得一手好菜)。那天是星期天,父母照例为我准备了香椿。做午饭时,香椿濃郁的奇香飘进了一墙之隔的三婶家。无巧不成书,没想到姜书记嗜吃香椿,嗅着香味,一路寻到我家,丢下三婶做好的饭菜要在我家吃午饭。饭间,姜书记和父亲谈得很投机,很有兴趣地问了父亲当兵时打日本鬼子的经历。我从没有看到父母如此开心过。这顿饭后,大队干部对我一家客气了许多,每次开会时,父亲就被大队支书派去做其他事。父母老是亲口念叨:姜书记是好官。从此以后,姜书记只要到我村,就在我家吃饭;只要是吃香椿的季节,必吃香椿,这成了他的规矩。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哥分开另过,要搭房子,选来选去,选中了院中高大粗直的香椿作柱子。这时我在苏州上大学,父亲写信告诉我要砍香椿树的消息,一连几天我心里说不出的难过。与香椿有关的往事一幕幕从眼前闪过,轰然而倒的香椿树沉重地砸在我的内心深处。
砍吧,砍吧,砍掉了树,树桩还在,根还深深地植在我的心中,我的记忆里,一到春天就会冒出嫩黄的芽,那一缕浓郁的奇香就会扑面而来。
我至今依然嗜吃香椿。我的妻儿也因我而爱吃香椿。我将老家院里香椿的事一次次讲给他们听,每次他们都听得入迷。
我并不想使已死的东西复活,但在人生的历程中串起记忆中早已散落的明珠,有时会增强憧憬将来的信心和勇气。
作者简介: 刘全刚,男,系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南京市高淳区高淳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