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
2019-09-10李碧杏
李碧杏
【摘要】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新课改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师生互动交流的课堂;改善课程设计,注重激励和反馈功能,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学生真诚沟通,升华师生的情感。以此,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自主探索获得知识,从而不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课堂教学;语文素养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的教学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读写能力,它还担负着培养人才的任务。所以,要重视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语文的教学。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把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的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既学会语文知识,又学会做人;语文学科的教学,应既有语文知识的传授,又有生动活泼的人文教育,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笔者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
一、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师生互动交流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单纯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新课改要求教师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其实,在课堂中,教师不仅是一个长者、智者,更多的应是一个学生忠诚的倾听者,要给学生一个畅所欲言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些肯定,让学生意识到老师的真诚和理解,从而在人格上达成彼此的平等尊重。爱的倾听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产生动力,发挥自己的潜能。
例如,在教学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了大量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长征的艰难,激发了他们极大的学习欲望。然后,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等方法深入课文,加上我的适时点拨,他们很快就感悟到了红军战士那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由此我认识到:只要我们在课堂上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再难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新课改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法时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促进学生的发展。高品位的语文课堂交流带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智慧的交融、善与美的感动以及人生的思考。因此,我们需认真审视语文课堂交流,建构师生互动交流的语文课堂。
又如,学完课文《草虫的村落》后,我要求学生趣味延伸,把自己想像成一只小动物,也来一次奇异的游历。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亲近、观察过的小虫,由此产生共鸣。学生心里的声音犹如一股股清泉不断涌现,个个挥笔跃跃欲试。幾分钟过后,他们描写的那一个个充满童趣、丰富多彩的小虫世界得以展现。有描写蚂蚁搬运食物的《团结合作就是力量》;有赞扬七星瓢虫的《甲壳虫王国趣事》;有争强好胜的《天下第一虫蟋蟀》……孩子眼中的童话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也能够模仿《草虫的村落》文章的写作特点,采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简单的练笔反馈和交流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小生灵的热爱。
二、改善课程设计,注重激励和反馈功能
新课程改革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要将学业评价转向注重激励和反馈功能,即通过评价,及时地得到反馈,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师生不断地改进教与学,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我在教学《海豚救人》这篇课文的第一部分时,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提高默读速度,让学生分层次、有重点地思考问题。上课伊始,我让学生根据标题质疑、猜测课文内容,激发其兴趣。在讨论“被人们称为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时,我尝试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分小组学习,摆脱繁琐情节分析和一问一答的课堂模式,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能力”为着眼点,营造探究、思维活跃、交流互动的学习氛围。在教学第二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探寻了海豚救人的原因后,先让学生读第5自然段,让学生明白这一段是过渡段,自然而然他们就接受课文后面的内容是写:海豚救人美德,来源于对其子女的“照料天性”。同时,这也教会学生懂得人和动物应该和谐相处,要以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它们。
三、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真诚沟通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教师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真诚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因为只有与学生进行真诚交流,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展示教师的风采,张扬学生的个性,从而净化他们的心灵,升华他们的感情。
例如,在教学《珍珠鸟》这一课时,我先通过范读,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爱。但要想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学生仅仅体会到“爱”是不够的。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仅有“爱”就能创造出这美好的境界吗?显然,我这时抓住了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向纵深开掘:“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为什么不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进而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珍珠鸟“不一般”的爱。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找到课文相关的句段反复体会、交流。从中感受到那些描写“我”为鸟儿做了些什么的语段是有层次的,作者对鸟儿“不一般”的爱体现在他顺乎了鸟的习性和天性。在“尊重—理解—宽容—勾通—欣赏—信赖”的层层深入的情感体味中,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就真正有了感悟。这种感悟由浅入深,除了对本义、引伸义、深层含义的理解,也有对“不言之义”的领会。
总之,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上应树立服务意识,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给学生一个相互交流、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空间,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从而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赵桂英.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模式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沈建民.课堂教学设计要关注并渗透学习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