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策略分析

2019-09-10胡峰

锦绣·中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质量提升高等教育

胡峰

摘 要: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重要行动纲领。本文先简析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意义,然后详细分析和阐述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中国制造;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策略

中国制造2025,其是我国成为制造强国的一项重要战略。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培养大批数量多、结构合理以及素质高的制造业人才队伍。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专业制造业人才的主要渠道,需要主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质量,加强国家实力。因此,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进行分析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高等教育质量提高意义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把人才为本当做战略的基本方案之一,把完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当做战略实施的关键支撑与保障,将制造业人才培养放在了更为突出的位置,这就是对职业教育人才提出的要求。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人才培养数量会持续增加,高等学校要经过发挥自己的优势,加强社会认可度,吸引更多学生报考,让学校在校学生人数持续上升。此外,人才培养结构也要优化,要改善制造业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等相关问题。要针对制造业重点发展领域和稀缺人才,设置新的专业,优化招生计划,让人才培养层次和类型更加高效。高等学校要把控好制造业技术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把创新、信息技术等能力划分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把职业精神与质量认知渗入到教育课程体系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不仅仅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让高校内涵提高的基本需要,也是达到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基本与前提。从这方面可以看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作十分关键。

二、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策略

(一)制定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侧重于对人进行全面的培养。新时期环境下,人才需要以创新能力为主,并且加强思想、人文素养和技术能力方面的培养。最近几年,高等学校教育层次逐渐丰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一直以来,高等教育简单地把高素质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但是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之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依据学生兴趣和职业倾向等内容,把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当做目标。做好分类工作,具体可以分为创新型、学历型、工匠型等多种类型,为不同人才培养制定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制定不同种类的质量考核标准。

(二)产教一体化育人

高等学校是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的核心,应该要联合企业探索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适合新经济形势下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尽快实现中国制造发展成为中国智造。在实际工作中,高等学校学生第一、二年学习专业基础和通识课程,由学校教师来教授,但是课程的设置以及标准需要校企双方来一同决定。第三年学生可以进入企业,让企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授课,学习方式是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第四年的时候可继续在企业实习,并且综合实际工作岗位,选择毕业设计内容,完成毕业设计工作。最后再让企业导师与学校导师一起评价学生,以此判断学生是否可以毕业。此外,还要建设生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等结构部门。要充分发挥集体化办学优势,将产业或是专业当作链条,促使专业人才培养满足岗位需要。

(三)深化创新创业教育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是創设大众专业与创新的环境氛围。我国产业要优化升级,创新创业十分关键。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于重视理论传授,创业平台也只提供给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创新创业和专业教育的结合性不太高。高校要加快改革脚步,有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精神。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和修正工作,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还有则是建设多方联动和共同育人机制,做好和政府、社会组织,知名企业和其他高校之间的合作,让师资力量、平台以及项目等方面都可以实现共享。此外还需要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在个性化培养、成绩考核等相关方面有针对性的调整。在其中要引导学生有效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让学生知道创业不只是简单地注册一个公司,而是需要更为全面的评估,要在资金、商品以及销售、市场等因素上分析。特别是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而言,其不管是在心智上,或者是在处理复杂关系上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所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部门,要经常引入有创新能力的专家进入学校,引导学生做实地调研工作。同时还可以让有条件的学生在学校内做模拟创业,从而提升学生以后进入社会的综合能力。

(四)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有利于从源头上提高工作质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也是如此。现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还不太健全,存在评价方式简单、评价方式不规范等问题。最近几年,除了政府教育部门进行的人才培养工作质量评估以外,受到社会关注的还有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此报告从第三方角度,在学生发展、教学改革以及政策保障多个方面,对高等教育投入质量、过程质量与结果质量做客观分析。高等学校未来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首先是完善校内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反馈机制,不仅要实施院系专业三个方面校内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也需要健全企业、行业、政府、社会组织等多个机构参与的评价机制。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技术优势,使用大数据平台监控功能,让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更加规范化和合理化。

结束语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人才的培养结构也需要不断优化。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高等教育质量亟需提升,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驱动力。在此战略之下,把人才为本当做基本方针。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制定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产教一体化育人体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将中国制造2025战略早日落到实处,从而提升国家实力。

参考文献

[1]张艳.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策略[J].经营与管理,2016(6):57-59.

[2]周海银.高等教育如何适应“中国制造2025”[J].教育科学文摘,2015(5):86-87.

[3]杨华勇,张炜,吴蓝迪.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与改革策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60-65.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质量提升高等教育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