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传承(七)
2019-09-10
说起我国的传统服饰,大家肯定会想到唐装,节庆、婚礼等一些重要日子都会有唐装的身影。本期就让我们去看看历史上唐代前后的服饰到底是怎样的吧!
你知道么?唐装实际上并不是从唐朝流传下来的服装。历史上唐朝发展繁荣,名震海外。宋朝时,“唐”就已经成为海外诸国对中国的代称。故外国人习惯把中国冠以“唐”称,如把中国人称作“唐人”,中式服装称作“唐装”等。
了解了唐装的由来,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历史上那个时代的服饰吧。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朝代,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
唐朝常见的服饰有公服、圆领袍、半臂、衫裙、帔等,装饰有幞头、巾子、鹖冠、革带等,布料有蜀锦、绫、罗、夏布等。
公服
公服是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北齐至明朝的官员们在正式场合所穿的一种汉服,服色有紫、朱、绿、青四等,相当于现在公务人员所穿的制服。公服制度被日本、朝鲜等汉文化圈国家普遍采用。
公服从唐代开始按一定的服色区别贵贱。唐太宗贞观四年定三品以上紫色,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黄色。
紫袍是唐代官吏公服中最为贵重的一种,因此后来就将达官贵人的服装泛称为“紫袍”。唐代诗人元稹在名为《自责》的诗中这样写道:“犀带金鱼束紫袍,不能将命报分毫。”意思说虽然受命于朝廷,担任着要职,但是却没有尽力报效。这里的“紫袍”,几乎成了显官要职的代称。
圆领袍
圆领袍衫也称“袍衫”“上领袍”,袍为夹衣,衫则为单衣,后来被统称为袍。这种袍服的左右襟在胸前交叠掩合后,以衣带或纽扣将衣襟上提至颈部,固定在颈一侧,配合适当的裁剪形成一个圆形领口,这种闭合方式与传统汉服的“交领右衽”迥异,将人体遮挡的更为严密,增强了对风沙的抵御作用。
圆领袍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开始作为正装穿着于外,流行于隋唐至明末。经过隋、唐两代的发展,圆领袍逐渐蔓延全国,无论男女皆可穿着圆领袍。男子圆领袍多为纯色,无花纹;女子圆领袍则色泽鲜艳,并且多有花纹。敦煌壁画中的回鹘(hú)画像《都督夫人礼佛图》中,就有女子着圆领袍的形象。
日本在唐代经过遣唐使大规模学习汉族文化,同时也将服饰带回日本。经过大化革新之后,日本也开始穿圆领袍,并且发展成为日本特色的圆领官服——狩衣。
半臂
我国文学家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是这样描写半臂的:“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在中国隋唐时期,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样式,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多穿在衫襦之外。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唐代传至民间,历久不衰。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公元907年-公元960年)与十国(公元902年-公元979年)的合称。
五代是指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漢等十余个割据政权统称十国。
五代十国时期的服饰大体沿袭唐制,并在相似性中逐渐孕育出新的服装样式。
这一时期男子的服饰与唐代一样,仍以头戴幞头、身着圆领衫、腰束革带、脚穿黑靴为主流。但是在一些服饰的形制上也出现了不同,例如幞头的形制与唐代有着明显差异。甘肃安西榆林窟中绘于五代时期的《曹议金行香图》中,曹议金身穿圆领宽袖袍衫,腰系革带,足着黑靴,这些都同唐代服饰大同小异。唯独他头上所戴的幞头已将软翅改作了硬翅,这与唐代幞头大不相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服饰特点。